田超文
書法是人的書法,書如其人,筆下之字反映的其實是寫字之人的狀態(tài)。筆力也是一樣,它所表達的是書寫的過程中人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指人的物理力、意志力和對毛筆控制力的統(tǒng)一,即下筆是否流暢、思慮是否完備、技巧是否嫻熟。狀態(tài)無法被人們直接觀察到,人們能夠直接看到的只有筆畫的外形和墨色。因此,通過筆畫本身的外形和墨色理解筆力的內(nèi)涵是研究筆力的必經(jīng)之路。本文通過對骨體這一審美范疇的分析,詳細解釋了其含義,即符合特定要求的筆畫形態(tài),以及其與筆力的關(guān)系,從側(cè)面對筆力進行了描述。
蔡邕云:“下筆用力,肌膚之麗?!碑敃ǜ挥泄P力時,會自然顯出一種如同人體一般的活性,給人帶來一種生動和豐滿的感受。生動靠的是筆畫的精神意蘊,而豐滿則歸根于筆畫的形態(tài)。在精神和形態(tài)這兩個方面與筆力聯(lián)系最密切、最基礎(chǔ)的是骨體。
書法理論中,最早將筆力與骨體放在一起進行解釋的是顏真卿的《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旭)又曰:‘力謂骨體,子知之乎?曰:‘豈不謂趯筆則點畫皆有筋骨,字體自然雄媚之謂乎?”這里提出,筆力是在強調(diào)骨體的特征。
一、骨體概述
(一)何謂“骨”?
從魏晉時期的書法開始,人們就將書法與人聯(lián)系起來,并以人之筋、骨、血、肉比喻書法的內(nèi)在架構(gòu)。衛(wèi)鑠在《筆陣圖》中最先提出筆力與骨的關(guān)系:“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其認為筆力的存在會使筆畫有“骨”感,筆力強勁則多“骨”,筆力不強則多“肉”。在這里,“骨”和“肉”并非割裂地指書法筆畫的某一具體形態(tài),而是將書法的筆畫形態(tài)作為一個整體,認為它包含了某些特征后,既是有“骨”的,也是有“肉”的。
當代學者汪涌豪在《風骨》中專門對“骨”進行了描述,指出“骨”是古代骨相學概念在書法上的遷移,并總結(jié)說:“點畫端直、體勢剛健是支起書法的干植,正如骨為軀體的支架,故以‘骨喻之?!蓖粲亢缽膬蓚€方面對“骨”進行了描述,一是單個筆畫的“骨”,二是整體而言的“骨架”,兩者都有不可動搖、支起干植的作用。“骨架”是說字的間架結(jié)構(gòu)要廣闊,本文不做贅述。
就單個筆畫的“骨”而言,指的是筆畫形態(tài)中一種與人體骨骼非常相似的氣質(zhì),具有不可動搖、不可曲折的精神。汪涌豪的論述將“骨”歸于一種精神氣質(zhì),但其描述依然沒有脫離形態(tài)的描述。
(二)何謂“體”?
“體”事實上是一個總概的范疇,《說文解字》解釋其為“十二屬”,軀干、四肢、五官等合而為“體”。書法上的“體”是筋、骨、血、肉等范疇的合稱,歷代書論中對“體”的論述也不少,如蘇軾的《論書》、朱履貞的《書學捷要》、成復旺的《中國美學范疇辭典》等??傮w而言,這些論述都認為“體”是對筆畫形態(tài)的某一特征的描述。
蕭衍在《觀鐘繇書法十二意》中說:“力,謂體也?!笔捬茏钕葘⒘腕w聯(lián)系在一起,認為力是在描述體。力就是筆力,而體是指書法之形體。
以骨體一詞評價書法則見于袁昂《古今書評》“陶隱居書如吳興小兒,形容雖未成長,而骨體甚駿快”,以及竇臮、竇蒙的《述書賦》:“骨體遒正,精彩沖融”,其意均為“骨骼、形體”,即指書法筆畫的骨和形體,其評述也均為形容筆畫形體似人之美好。
對于“骨”的描述,無論古今,其意均指筆畫形態(tài)。對于“體”的描述,基本上也都是指筆畫的整體外形。綜合分析會發(fā)現(xiàn),“骨”是“體”的某一特征,二者統(tǒng)一于“力”,放在一起使用時,意指直爽挺拔、偏于瘦硬的形態(tài)。
二、骨體與筆力的關(guān)系
顏真卿的書論中明確提出“力”是指筆畫的筋骨豐滿,即骨體,也就是筆畫形態(tài),表現(xiàn)出一種雄媚的美感,并點出這種美感是在正確用筆后自然流露的。
唐代書法理論將筆畫形象總結(jié)為“印印泥”“折釵股”“錐畫沙”“屋漏痕”“坼壁之路”等。明代豐坊《書訣》對它們進行了解釋:“則如屋漏痕:言不露圭角也……則如壁坼:言布置有自然之巧也……則如印印泥;言方圓深厚而不輕浮也……則如錐畫沙,言勁利峻拔而不凝滯也……則如折釵股;言嚴重渾厚而不必蛇蚓之態(tài)也?!?/p>
將“屋漏痕”解釋為筆畫不露鋒芒;“坼壁”解釋為筆畫分布自然;“印印泥”解釋為筆畫深厚而不輕浮,如用筆取澀;“錐畫沙”解釋為筆畫爽利,用筆藏鋒,如用筆取疾;“折釵股”解釋為筆畫勁健而不中繩墨。由此可以發(fā)現(xiàn),這都是以自然景觀總結(jié)書法的筆畫形態(tài)。
宗白華從“骨”的角度進一步對這種形態(tài)進行描述,他在《美學散步》中說:“筆有筆力。衛(wèi)夫人說:‘點如墜石,即一個點要凝聚了過去的運動的力量……”
“骨”就是筆墨落紙有力、突出,從內(nèi)部生發(fā)一種力量,雖不講透視卻可以有立體感。這是人們在欣賞書法筆力時,能夠獲得的最直觀的感受,古人稱之為“遒”,力強而美的樣子,是生命感的一個最重要特征。
朱履貞在《書學捷要》中說:“夫書貴肥,其實沈厚非肥也,故肥而無骨者,為墨豬,為肉鴨。書貴瘦硬,其實清挺非瘦硬也,故瘦而不潤者,為枯骨,為斷柴。”
“墨豬”“肉鴨”指筆畫過于虛胖,如同鐵片貼在紙上,既沒有立體感,也不突出;“枯骨”“斷柴”指筆畫過于消瘦,而無剛健、勁挺感。
上述論述是在形容一種包裹在特定筆畫中的精神特征,是對“骨”這一特征的格外強調(diào)。因此可以得出結(jié)論,筆力是建立在特定筆畫形態(tài),即骨體上的視覺感受。
(曲阜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田超文(1995-),男,河南商丘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美術(shù)學、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