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霞 賀粲寧
摘要: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必須與教育評價指揮棒結合起來進行分析。在教育評價指揮棒下,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的效果被弱化,這影響了文化遺產育人作用的充分發(fā)揮。教育主管部門可以引導教育評價指揮棒向促進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的方向轉變,支持探索文化遺產育人新機制;中學要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利用文化遺產資源開發(fā)校本教材、課程,憑借研學旅行等進行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教學模式的探索;文化遺產教育者應當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使文化遺產教育的育人效果最大化、最優(yōu)化。
關鍵詞:教育評價指揮棒;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西安市
中圖分類號:G122;G5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08-0020-04
文化遺產教育是國民綜合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公民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但是文化教育遺產課程在西安市各階段的教育過程中存在很大缺失。西安市現(xiàn)階段,幼兒園、小學不開專門的文化遺產課程,中考分流之后除高中以外的職業(yè)學校亦是如此,只有在中學階段能通過部分人文學科的課程接觸到部分文化遺產的信息和知識。高等院校除文物與博物館學以外的其他專業(yè)幾乎沒有相應課程,這對進行文化遺產教育、提高國民素質來說是遠遠不夠的。目前我國國民對于文化遺產的了解和認知主要依托于學校的文化遺產課程,也凸顯出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在全體國民歷史普及和提高公民素質工作中的重要性”[1]。
反觀長期以來的教育評價體制,或者說教育評價導向,本身不是很科學,有著唯分數(shù)、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頑瘴痼疾[2]。教育主管部門在教育評價指揮棒的支配之下,側重以升學率考核中學;中學和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評價指揮棒的支配下,側重以分數(shù)考核中學生;中學生在教育評價指揮棒的支配下,努力追求分數(shù),無暇關注文化遺產教育。教育評價指揮棒主導下應試教育的“快餐化”與作為素質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文化遺產教育的重要性形成尖銳矛盾,教育評價指揮棒成為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的離心力。面對此矛盾,教育指揮棒與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成為中學教育研究者關注的重要問題。本文以西安市為中心,系統(tǒng)考察此問題,以期明晰教育指揮棒與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的重要關系,探索出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發(fā)展的有效途徑,為中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搭建理論框架。
一、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能夠培育學生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家國情懷。我國文化遺產燦如星河,是中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礎。以西安市近代為例,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西安及其周邊地區(qū)涌現(xiàn)了大量愛國的仁人志士,西安及其周邊地區(qū)是一個紅色文化資源極其豐厚的土地,留有眾多紅色文化遺產遺存,如張學良公館。1936年楊虎城與張學良聯(lián)合發(fā)動的“西安事變”,逼蔣抗日,為國共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做出了重大貢獻。除張學良公館以外,西安城內還有八路軍辦事處遺址;紅二十五軍長征經過藍田,在葛牌建有蘇維埃政權所留有的蘇維埃紀念館;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汪鋒、趙伯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體現(xiàn)的作為延安精神組成部分的革命精神,以“黨的利益在第一位”和“為人民群眾謀福利”為主要內容的馬欄革命舊址;上世紀交大人從上海遷來西安,與黨、國家、人民同呼吸共命運,保留有大量西遷資料的交大西遷紀念館。2020年4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西安專程考察了此館,這些均成為了永恒的文化遺產,如此等等。西安市擁有如此眾多的近現(xiàn)代文化遺產,是對中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材料。發(fā)揮這些文化遺產的教育作用,能夠增強中學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有助于培育中學生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對中學生進行家鄉(xiāng)革命文化教育,使中學生接受家鄉(xiāng)革命文化教育的洗禮,有助于學生向家鄉(xiāng)的革命先烈學習,在中學生的心中深埋下愛國愛家的種子,有利于培養(yǎng)中學生的家國情懷。
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能夠促進中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增強中學生文化自信。眾所周知,文物作為文化遺產的直接代表,具有直觀、形象、生動的特點,其對中學生的教育作用和感染力是其他教育手段所難以代替的[3]。西安市作為周秦漢唐等十三朝古都,留存有以文物為代表的眾多類型的文化遺產,為促進中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供了充分的育人素材。秦兵馬俑直接表現(xiàn)了秦時高超的泥陶藝術;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寫的《史記》不僅是著名的史學著作,也是著名的文學著作;古長安長期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豐鎬都城、秦咸陽宮、漢未央宮、隋大興城、唐大明宮、興慶宮等勾勒出“文物古跡都城”,蘊含有史學、文學、藝術等獨特價值。開展諸如文物等文化遺產教育,可以使中學生了解歷經歲月沉淀遺留下來的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特質,使文化遺產教育的影響洗滌凈化中學生的心靈,占據中學生思想的主陣地,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和熱愛,從而增強文化自信,有助于提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促進中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文化遺產,不少文化遺產瀕臨滅絕或失傳,對中學生進行文化遺產教育實際上也是在保護和傳承文化,客觀上促進了文化遺產的賡續(xù)不絕。
需要注意的是,中學階段的學生和小學相比,邏輯思維發(fā)展迅速,智力已經接近成熟,集體主義情感、愛國主義情感、義務感、道德感、美感已有了很大發(fā)展,他們對自然與社會,對生活、學習與工作都逐步形成了較為穩(wěn)定、系統(tǒng)的觀念。和大學生相比,中學階段的學生面臨就業(yè)、婚姻等來自社會和家庭方面的壓力較小,有充分的時間和較強的學習能力來接受文化遺產教育。一旦錯過中學階段這個進行文化遺產教育的最佳時機,他們將沒有充分且系統(tǒng)的受教育時間,因而在中學階段開展文化遺產教育的緊迫性非常突出。
二、教育評價指揮棒與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的矛盾
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非常重要,但是教育評價指揮棒在當前教育體制中“老大哥”式的地位,不利于中學生綜合素養(yǎng)全面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中學及中學生的一切教育和學習工作圍著教育評價指揮棒轉,該體系以其僵化的機制對實現(xiàn)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造成了種種困擾和障礙。
首先,在教育評價指揮棒的牽引下,西安市各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效果被弱化,影響中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文化遺產教育者和中學生在學校的中心工作都圍著教育評價指揮棒轉,文化遺產知識在考試體系中尚沒有具體評價措施,僅有的與文化遺產教育相關的課程首先要完成應試教育下的教學目標,沒有專門且充分的文化遺產教育時間。文化遺產教育者和中學生基本無暇顧及此內容的教授與學習,使文化遺產教育不能充分惠及中學生,挫傷了文化遺產教育者的積極性。各中學學校和學生普遍對該知識學習不重視,學生對文化遺產教育學習的目標不明晰,抑制了學生探索文化遺產知識的主動性。
其次,在教育評價指揮棒的支配下,西安市的文化遺產資源被閑置,不利于培養(yǎng)中學生的家國情懷。中學生的時間都集中在學校應試教育體制下純理論知識的學習,文化遺產教育只能以零碎、分散的方式進行。在此種情況之下,中學生容易忽略家鄉(xiāng)本身擁有的獨特的歷史文化遺產,使得大量的文化遺產資源閑置,不能發(fā)揮這些文化遺產應有的、獨特的育人效果,不利于培養(yǎng)西安中學生的家國情懷。
在教育評價指揮棒的作用下,教育主管部門、中學、教師、家長和學生幾乎都在追逐中高考分數(shù),忽視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對于塑造健全人格、提升中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作用,這樣就無法構建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體系,文化遺產教育作為國民綜合教育和公民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重要性難以體現(xiàn),其對中學生綜合素質的形成自然不能充分展現(xiàn),使文化遺產教育在培育中學生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家國情懷、促進中學生全面發(fā)展增強文化自信等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
三、調節(jié)教育評價指揮棒使其成為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的強大推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辦好教育事業(yè),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但是消除教育評價指揮棒與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之間的矛盾,非朝夕之功。在教育評價指揮棒之下,西安市如何促使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對提升中學生綜合素質發(fā)揮最大化、最優(yōu)化的功效,需要教育主管部門、中學、文化遺產教育者共同努力,并立足各個地區(qū)實際,讓教育評價指揮棒在促進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方面產生積極的作用,使其成為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的強大推動力。
(一)教育主管部門層面
1.構建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體系
構建文化遺產教育體系是促進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發(fā)展的根本之策。文化遺產教育體系的構建,需要相應的課程教材、師資力量和經費保障,牽扯到諸多部門和許多方面,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程序,因此也是促進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發(fā)展難度最大之處。從長遠角度來看,西安教育主管部門應當主動作為,邀請相關領域的學科專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進行課程設計,編寫配套教材,積極聯(lián)系高校,對文化遺產教育者進行專業(yè)、系統(tǒng)地培訓,并為文化遺產教育體系的運行提供經費。這些工作可能一時收效甚微,但是對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大有裨益。值得肯定的是西安市教育局已經組織專家學者編寫了《中小學素質教育文化讀本》,這個《文化讀本》緊密結合了西安厚重的歷史文化素材,“以西安地域文化為主線,以傳統(tǒng)歷史文化沿革和現(xiàn)當代文化發(fā)展為主要內容”,包含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充分考慮到中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實踐性的特點”[4],通俗易懂。另外,西安市教育主管部門可以幫助各中學學校開辟文化遺產教育課程,以此《文化讀本》或根據地方歷史文化資源自編鄉(xiāng)土文化的校本教材,對中學生進行文化遺產教育知識專題講解,可以很好地彌補教育評價指揮棒對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造成的影響。
2.探索文化遺產育人機制
西安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各區(qū)縣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特色,教育主管部門應當支持中學建立富有當?shù)靥厣闹袑W生文化遺產實踐基地,以此來補充和豐富文化遺產教育課堂內容。例如,西安市田家炳中學在藍田縣教育和科學技術局的大力支持下,建設有“藍田鄉(xiāng)土文化教育基地”,藍田鄉(xiāng)土文化教育基地分展覽、體驗、服務三個功能區(qū),集中展示以藍玉文化、泥塑文化、紅色文化、關學文化為代表的藍田地方歷史文化遺產。在藍田文化教育基地,中學生練習琴、棋、書、畫、太極拳、微雕等文化遺產,讓文化遺產活起來,更使中學生在文化遺產的熏陶中感受到了文化遺產的魅力,培養(yǎng)了中學生的愛鄉(xiāng)情懷和愛國精神,使中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提升。
3.將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納入學校教學目標日常考核管理
在教育評價指揮棒作用下,西安市教育主管部門評價學校、學校評價教師的一項重要依據是學生的學業(yè)成績,以考試分數(shù)為主要指標。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側重提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強調立德樹人,不應采取僵化的分數(shù)作為評價機制,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門立足各個地區(qū)實際,針對文化遺產教育資源的類型并結合本地區(qū)中學、中學生的具體情況,采用適當?shù)脑u價機制,將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納入學校教學目標日??己斯芾?,出臺相關管理辦法,并督促實施,力求將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落到實處,產生實效。
4.整合文化遺產教育資源進學校
截至2019年5月,西安地區(qū)共有各類博物館150座,其中國有博物館37座,行業(yè)博物館51座,非國有博物館62座,基本建立起了以國有博物館為龍頭、行業(yè)博物館為骨干、非國有博物館為基本力量,多種所有制并舉、門類新穎多樣、資源配置有序、地域特色鮮明、社會貢獻增強的博物館事業(yè)發(fā)展新格局。博物館的數(shù)量和質量位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實現(xiàn)了每6.2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5]。與博物館數(shù)量相對應,截至2017年,西安市共有高中160所[6],共有初中288所[7]。如此密集的博物館資源對于西安市現(xiàn)有中學生數(shù)量來說,足以支撐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的開展,西安市發(fā)展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的條件可謂得天獨厚。另外,博物館需要把資源向大眾推介,但基本局限于博物館內;中學需要文化遺產資源進校園,但力量不足。西安市教育主管部門應當在博物館和中學之間牽線搭橋,根據中學學生數(shù)量之多少平衡布局優(yōu)化博物館文化遺產資源,讓博物館資源走進校園和中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這樣的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容易吸引學生對文化遺產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文化遺產教育知識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文化遺產教育過程中,變被動為主動,產生高質量的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效果。
除專門性的博物館之外,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也可利用西安市各主要高校所設有的博物館。西安是科教大市,市域范圍內高校眾多,開設有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yè)的高校有西北大學、陜西師范大學和西安文理學院,特別是西北大學的考古學專業(yè)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得A+。這些高校擁有大量卓有學術成就的專家學者,在此專業(yè)領域有深厚的學術積淀,教育主管部門可以聯(lián)系學者走進中學,舉行專題講座,宣傳推廣普及文化遺產知識。與此同時,這些高校文博專業(yè)擁有大量的在校學生,教育主管部門可以定期組織大學生進中學校園,高校與中學聯(lián)合進行文化遺產教育知識競賽、科普保護文化遺產的技術等中學生能夠廣泛參與的活動。教育主管部門可以靈活制定政策,為中學配備專業(yè)的文化遺產教育者,確保專業(yè)的人做專業(yè)的工作。
(二)學校層面
1.以發(fā)展的眼光支持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
進行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是一個長期過程,不能為中學帶來直接的利益,但功在未來,因此中學需要以發(fā)展的眼光支持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西安市各級中學可以利用文化遺產資源開發(fā)校本教材、課程,以文化遺產教育作為應試教育的調節(jié)、素質教育的補充。在課時的安排上,中學應保證文化遺產教育每周不少于一節(jié),每節(jié)不少于40分鐘,盡可能給予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充分的時間。當然在制度層面,學校要消除教育評價指揮棒作用下主科、副科的偏見,努力構建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氛圍,為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的順利實施提供必要的條件,解決在推進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各類問題。
2.創(chuàng)造條件進行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教學
利用中學生研學旅行推進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是一門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十分緊密的課程,中學在進行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的過程中可以結合西安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針對不同主題選擇適當?shù)难袑W旅行地點,在每學期的研學旅行中利用相應的文化遺產資源對中學生進行現(xiàn)場文化遺產教育與教學,讓中學生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文化遺產[8]。
在音樂課和美術課上兼容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在音樂課上,完全可以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秦腔的教育教學。秦人自古好秦音,秦腔在西北五省有深厚而廣泛的群眾基礎,西安市內又有陜西省戲曲研究院、易俗社和三意社等眾多藝術團體,擁有眾多杰出的秦腔藝術家,中學可以邀請秦腔名家進校園進課堂,向中學生普及秦腔歷史文化、傳授技巧等。中學也可以在音樂課上利用錄音機、電腦等播放秦腔,吸引學生興趣,熏陶學生,促進學生成長。再比如,美術課上,中學生完全可以在教師指導下以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為藍本進行楷書基本筆法的臨摹練習;也可以根據《芥子園畫譜》對學生進行簡單的畫法訓練。這些措施既拓展了學生綜合素養(yǎng),又非常有利于文化遺產教育的實施,
3.舉辦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專題講座
中學推進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可以廣泛邀請社會力量參與,邀請專家學者進校園舉辦專題講座就是十分便捷有效的途徑,西安市藍田縣城關中學在此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2019年10月10日,藍田縣城關中學邀請到藍田縣王維文化研究會會長張效東老師為城關中學師生做藍田文化專題講座,從“王維為什么要來輞川隱居、王維輞川文化遺產、近幾年挖掘和研究王維輞川文化方面的進展和成績、王維輞川文化旅游景區(qū)的現(xiàn)狀和前景”四個方面娓娓道來,給大家上了一堂家國情懷深厚、知識容量豐富、拓展提升有效的地方文化示范課。再如,2019年12月12日,藍田縣城關中學臨池軒書法社團邀請藍田縣書法協(xié)會副主席王立哲進行“書法的審美”專題講座,聽過講座的師生深有感觸:“這次講座使學生與真正的書法藝術家零距離接觸,既開拓了學生視野,又領略了書法藝術之美,使學生能夠正確地、辯證地看待令人眼花繚亂的書法藝術?!北敬沃v座,提升了藍田縣城關中學師生們的人文素養(yǎng)和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書法藝術的正確認知,增強了文化自信心,弘揚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藍田縣城關中學注重發(fā)揮傳統(tǒng)文化在師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的作用,把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和學校思想教育的重要陣地,通過進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強廣大師生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這對西安市各中學推進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參考和借鑒。
(三)文化遺產教育者層面
文化遺產教育者應當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使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的育人效果最大化、最優(yōu)化。目前西安市各中學文化遺產的教育工作者多為人文學科教師,他們可以在深入挖掘教學內容,利用文化遺產教育素材等方面,把文化遺產教育開展得更有情懷、有意境,有深度,從而培養(yǎng)中學生對于文化遺產的興趣。西安市各中學文化遺產教育者還可以借助互聯(lián)網+博物館等現(xiàn)代手段融入與授課內容相關的考古發(fā)現(xiàn)前沿成果,把靜態(tài)的理論知識轉變成動態(tài)的活的知識,從而使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教學內容豐富起來,調動中學生對于文化遺產的積極性、激發(fā)中學生熱愛文化遺產資源的動力,讓文化遺產教育的效果最大程度地體現(xiàn)出來。
西安市文化遺產教育者要正確理解學生主體的教育理念,在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中真正落實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實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是把個別中學生放到主體地位,而是把全體中學生放到主體地位,全員參與不是個別人參與。在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中,落實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文化遺產教育者一定要根據中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適當?shù)慕虒W目標、確立重難點、選擇適當?shù)慕谭ê蛯W法,一切以實際情況為轉移,切不能從本本出發(fā)、盲目跟風照搬照用別人的授課方式。諸如,讓中學生演話劇、情景劇等文化遺產教育活動課程,有利于把中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但在實施過程中一定要使中學生全員參與,不能除了個別演員外,全是觀眾;把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在實處,可以使文化遺產教育在課堂內真正地教育中學生、課堂外真正地影響中學生,從而使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的育人效果最大化、最優(yōu)化。
西安市文化遺產教育者還要繼續(xù)提高自身專業(yè)修養(yǎng)。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的內容包括但不局限于一定區(qū)域內,每年國內外新的考古發(fā)現(xiàn)成果層出不窮,文化遺產教育者要以廣闊的視野去選擇有助于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的素材并加以提煉概括升華,融入到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中去,努力開拓中學生的學習視野。文化遺產教育者應結合圖書資料和博物館網站等資源,不斷加強學習,更新知識結構,優(yōu)化教學設計。
結語
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以其獨特的作用對中學生的發(fā)展有長遠而深入的影響,而教育評價指揮棒與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的矛盾存在已久,消除這個矛盾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中,要把文化遺產教育的價值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出來,最根本的方法是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文化遺產教育機制;短時間內要順著教育評價指揮棒的運行趨勢,進行合理地引導,努力地調節(jié)教育評價指揮棒的短板與缺陷,使其為促進中學生文化遺產教育產生正能量。在這個過程中,教育主管部門、中學、文化遺產教育者要有情懷,有擔當,在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取舍之間,更多地去關注中學生的全面成長,關注中學生的未來,充分發(fā)揮文化遺產育人的獨特作用,為國家、為民族培養(yǎng)出熱愛祖國、家國一體、全面發(fā)展的能擔當時代復興重任的人才來。
參考文獻:
[1]陳暢,馬瑤.學校文化遺產教育對博物館社會教育的新要求——基于山西博物院“‘時光飛船博物館進校園”項目的分析[J].文物春秋,2019(2).
[2]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9-11(1).
[3]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文物、博物館》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文物、博物館[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
[4]西安市教育局.中小學素質教育文化讀本:中學卷[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2.
[5]文艷.西安市共有博物館150座,每6.2萬人擁有一座[N].西安日報,2019-05-30(2).
[6]西安市教育局.2017年西安市高中一覽表[DB/OL].2018-04-03.http://edu.xa.gov.cn/xxgk/tjxx/5d70fc83de69b6722dbde192.html.
[7]西安市教育局.2017年西安市初中一覽表[DB/OL].2018-04-03.http://edu.xa.gov.cn/xxgk/tjxx/5d70fc7e65cbd825a490b20f.html.
[8]林金金,王夢瑤.如何在學校教育中強化“非遺”傳承[J].文化產業(yè),2019(5).
作者簡介:李喜霞(1977—),女,漢族,甘肅靜寧人,西安文理學院歷史學副教授、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史教育。
賀粲寧(1998—),男,漢族,陜西藍田人,單位為馬欄干部學院,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史教育。
(責任編輯:李直)
基金項目:本文系西安文理學院2017年《中國近代史》SPOC課程建設項目(編號:JG2017094)研究成果;本研究受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基金資助(項目號:20190861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