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琪
達爾文上小學(xué)時,一天,老師給同學(xué)們講了一則寓言:“一只鳥兒病了,餓了一天的小貓想吃它,于是戴上口罩,穿上白大褂,裝扮成醫(yī)生來到小鳥家門口。細心的小鳥發(fā)現(xiàn)了貓鉆出口罩的胡須,沒有開門。小貓沒有吃到小鳥,只好悻悻地走了。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小達爾文回答說:“要我們懂得做事要達到目的,必須考慮周密,不留破綻?!?/p>
“不!”老師皺了皺眉說,“這篇寓言是說壞人常常會以偽善的面目出現(xiàn),我們在生活中要多加警惕?!?/p>
“就因為貓要吃小鳥嗎?照常理,小鳥和貓比是弱者,應(yīng)該替小鳥說話??晌覅s認(rèn)為,小貓在挨餓,它也有生存的權(quán)利,它也得吃東西?!?/p>
老師一聽生氣了,大聲說:“你怎么在替壞蛋說話?簡直是是非不分!”
小達爾文分辯道:“老師,為什么要說小貓是壞蛋呢?就因為它想吃飽肚子嗎?那小鳥吃蟲子,是不是壞蛋?老虎要吃小貓,小貓是弱者,這時小貓又成什么了呢?我們?nèi)祟惒蹲絼游锊粨袷侄?,連為我們勞動的牛馬也不放過,我們?nèi)祟愃悴凰銐牡??其實動物間吃與不被吃,都是為了生存,根本談不上有什么好壞之分?!?/p>
老師聽他這么一說,也就不生氣了。
口語小技巧
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不一樣。站在小鳥的角度,提高警惕,設(shè)法保護自己絕沒有錯;站在貓的角度,它要生存,就必須吃東西,也有道理。其實小鳥也好,小貓也罷,都是大自然食物鏈的組成部分,它們都有吃別人和被別人吃的時候,我們要公平地看待它們,不應(yīng)該厚此薄彼。小達爾文喜歡研究動物,能借此機會,用無可辯駁的道理,細致闡述自己的觀點,值得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