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措施,影響甚至決定著人才培養(yǎng)、國家長治久安、民族復興和國家崛起等問題?;A力學是大多數理工科學生需掌握且較為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如何將課程思政教學理念融入基礎力學、實現協(xié)同育人是廣大力學教育工作者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基礎力學課程為例,通過發(fā)揮教研室團隊共建與實踐探索,深度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探究課程思政教學案例與實施路徑,為高校力學課程協(xié)同育人建設提供參考。首先,強調基礎力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其次,通過引入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懷與對科學不懈追求的精神,提升學生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培養(yǎng)學生矛盾統(tǒng)一的辯證思維,塑造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工程倫理觀;最后,提出多維度、多環(huán)節(jié)的課程思政實施路徑,并將現代信息技術加入課程思政改革。
關鍵詞:基礎力學;課程思政;教學理念;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21)02-0103-10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指導下,全國高校就“怎樣培養(yǎng)人”的問題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與思考。從2014年開始,中國部分高校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工作,并形成一套具有時代感、使命感的思想政治理念與教育形式,即“課程思政”模式。高校結合專業(yè)特色打造課程思政試點課,如清華大學通信工程、蘭州大學走進核科學技術、南京大學宇宙簡史等課程;西南交通大學從2019年開始,推出思政育人工作實施方案,根據校史與專業(yè)特色建設課程思政新課,如鐵路大發(fā)展中的交大人;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被湖北省認定為課程思政試點單位。
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推進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指出:“理學、工學類專業(yè)課程要注重科學思維方法訓練和科技倫理觀教育,培養(yǎng)學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學高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020年6月1日,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下文簡稱《指導綱要》)指出:“要深刻認識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戰(zhàn)略意義,充分發(fā)揮好專業(yè)課教師‘主力軍,專業(yè)課教學‘主戰(zhàn)場,專業(yè)課課堂‘主渠道的作用,推動課程思政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使專業(yè)課與思政課同向同行,構建立德樹人長效機制,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盵1]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高校教師對大學生的培養(yǎng)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要注重對學生品行和能力的培養(yǎng)。根據大學畢業(yè)生工作調查顯示,不足50%的畢業(yè)生從事與大學所學專業(yè)相關工作,更多的是依據自身興趣愛好及社會責任感對社會做貢獻。大學里,學生不僅要學習專業(yè)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這也是社會發(fā)展的本質回歸。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立德樹人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因此,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建立思政新課、推進思政項目、設立課程思政試點單位等相關舉措勢在必行,努力使專業(yè)課與思政課同向同行,深度挖掘課程育人內涵,將課程建設與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緊密結合[2]。
力學課程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日常生活和初中物理課都有涉及,到大學階段,學生將更深層次挖掘力學內涵。力學是一門古老又十分重要的學科,強有力地推動著工程技術的發(fā)展。理工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普遍包含基礎力學課程,如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工程力學等。基礎力學是其他專業(yè)課的基礎,能使學生了解所學專業(yè)的重要性和未來發(fā)展方向,產生專業(yè)認同感和自豪感,并能從課程中學會理論知識如何應用于實際工程,能培養(yǎng)學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科學思維方法。基礎力學要求具備精準的計算能力和嚴謹的工作態(tài)度,為將來步入職業(yè)生涯樹立正確的職業(yè)道德觀。
通過近10年力學教學工作實踐發(fā)現,學生普遍認為基礎力學比較難掌握:計算量大、公式較難懂,對力學學習興趣不大。將思想政治育人元素融入課程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主要包含正確價值觀引領、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崇高的精神追求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通過力學課程滲透,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實現“如鹽化水”“潤物無聲”的教學效果,實現專業(yè)課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協(xié)同育人的良好態(tài)勢,實現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教學目標。
一、基礎力學課程思政教學理念
(一)基礎力學課程的重要性
基礎力學課程是土木工程、交通工程、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城市地下空間工程、航空航天工程、機械工程、建筑環(huán)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建筑學、工程管理等諸多理工科專業(yè)基礎課,是大部分學生在本科階段較早接觸的專業(yè)基礎課,課程開始學期通常是在大一下學期或大二上學期,課程占1~3個學期不等,是土木工程、結構工程等專業(yè)專業(yè)課必修內容,也是國家注冊一級結構工程師、巖土工程師必備的基本技能,承載著樹立學生正確工程倫理觀的重要任務。在力學課程中,結合教學內容,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并與課程教學有效融合,為其他專業(yè)課程的教學和課程思政的融入打下堅實基礎。
(二)基礎力學課程可以培養(yǎng)學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科學思維方法
基礎力學課程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創(chuàng)新意識,縱觀力學的發(fā)展史不難發(fā)現,力學源于人對自然規(guī)律的認知,學好力學可以使學生在知識賦予的力量下,具備敢于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勇氣。力學的發(fā)展符合認識問題從簡單到復雜的一般規(guī)律,而運用力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通常相反,首先將實際問題簡化為力學模型,在建模過程中保留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再將其轉化為數學模型(即方程),如普通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等,最后通過手算或者借助軟件編程求解。如在理論力學課程中主要研究物體的機械運動,忽略變形的影響,所以研究對象簡化為剛體。而材料力學主要研究各種外力作用下構件產生的應變、應力、強度、剛度、穩(wěn)定性和導致各種材料破壞的極限,側重的是變形,所以研究對象為變形體,這其中就存在辯證統(tǒng)一關系。教師在講課過程中,給學生滲透力學的發(fā)展史和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可以有效地訓練學生在處理問題時科學思維方法的運用。
(三)基礎力學課程可以激發(fā)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
力學知識的運用涉及社會發(fā)展的方面,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引入,實現與課程內容有效融合,可以激發(fā)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如理論力學課程中運動學或動力學的開篇,可以通過短視頻或圖片為學生簡述中國航空航天科技迅猛發(fā)展的60年、從“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到“神州五號”載人飛船的順利返航、從“嫦娥三號”無人登月探測器的著陸再到北斗導航系統(tǒng)的研發(fā)等航天夢的實現處處體現力學知識的運用。在材料力學的軸向拉、壓或壓桿的穩(wěn)定性教學內容時,可以港珠澳大橋[3]工程為背景簡述橋墩受力情況及穩(wěn)定性的重要性,增強學生學好力學課程的社會責任感[4]和使命感。
二、基礎力學課程思政實踐探索
課程思政不是單指一門課或者一類課程,而是教育理念與課程的深度融合。融入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課程不僅具有傳授知識、提高學生能力的作用,還承載著培養(yǎng)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德育課程的作用。“課程思政”是“教書育人”的載體,“教書育人”是“課程思政”目標。課程思政旨在培養(yǎng)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自身素質與品行,運用科學觀與方法論,學會做人、做事,樹立文化自信。
80%高校教師隊伍為專業(yè)課教師,80%的課程為基礎課和專業(yè)課,學生需用80%的時間學習專業(yè)知識。多年調查顯示,80%的大學生認為,對自己成長影響最大的是專業(yè)課和專業(yè)課教師。據此,高教司吳巖司長在采訪中曾說:“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抓手,即抓住專業(yè)課教師‘主力軍,專業(yè)課教學‘主戰(zhàn)場,專業(yè)課課堂‘主渠道,深入推動專業(yè)教育與思政教育的緊密融合?!绷W課作為一門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應當在課程育人的改革中起引領作用。
為響應國家教育部、省教育廳對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的號召,從2018年開始,長春建筑學院積極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工作,以土木工程學院力學教研室課程思政建設工作為例,研究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成果,見表1。
(一)以力學名家的感人事跡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懷與對科學的不懈追求
以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錢學森先生為例,力學課堂上講述其求學、科研及歸國路。在錢學森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際,學生自發(fā)組織緬懷活動,為錢老默哀。以中國著名力學家、空氣動力學家郭永懷院士為例,課堂上講述其歸國后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任教并承擔中國核武器研制工作,用身體保護青??蒲匈Y料事跡[5]。
在結構力學靜定平面桁架這一章,以茅以升與錢塘江大橋為例,介紹茅以升立志造中國自己的大橋,激勵學生為夢想奮斗。
《指導綱要》明確指出:鼓勵支持院士、‘杰青、國家級教學名師等帶頭開展課程思政建設。2019—2020年,組織教師學習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王琪教授、西南交通大學沈火明教授、吉林大學張漢壯教授等國家級力學名師關于力學課程教學方法的分享和課程協(xié)同育人的報告。教師通過對教學研究孜孜不倦的態(tài)度實踐立德樹人,真正踐行言傳身教。
(二)通過學習力學發(fā)展史,提升學生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
根據教學內容,適當引入中華民族的傳世成果,如發(fā)明、典籍及構(建)筑物,豐富學生課外知識的同時,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彰顯前輩的勞動智慧。
靜力學平面一般力系中平衡的概念,可以張衡與地動儀為例。張衡親歷地震后,經過長期研究,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fā)明候風地動儀。利用這架儀器成功地測出了西部地區(qū)的一次地震,引起全國的重視。比起西方國家用儀器記錄地震的歷史早1 700多年。
胡克定律不僅適用于軸向拉壓還適用于扭轉,同時也可以推廣到三維廣義胡克定律,是英國科學家胡克在1676年發(fā)現的。春秋時期《考工記》中有相關記載,“量其力,有三均,均者三,謂之九和”。后經東漢時期的鄭玄(公元127-200年)做出詳細解釋,即開弓的力和弓張開的大小成比例。即使從鄭玄起,鄭玄的論述比胡克早1 500多年。
在講授提高梁彎曲強度措施時,梁橫截面的合理設計是一種有效的措施,即當梁橫截面分別為矩形、正方形、圓形且橫截面面積相同的情況下,矩形截面的抗彎截面系數Wz最大,抗彎效果最好。為講授更直觀,可以設計問題:如何將圓木切割成矩形截面的梁,且材料得到充分利用,通過計算得出,矩形截面高度與寬度之比為2∶1時,抗彎效果達到最佳,這個結論同樣記載在宋代李誡編寫的《營造法式》中,此書以李誡修建工程經驗為基礎,通過參閱大量文獻和舊有的規(guī)章制度,收集各工種操作規(guī)程、技術要領及建筑物構件的形制、加工方法,編制而成。英國托馬斯·楊于1807年得出相似結論[6]。雖然,中國在宋代還未形成完整的力學體系,但是能夠做到通過手工匠人的實踐總結出經驗并把經驗編纂成冊與后人分享,這就是典型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時也體現出中國古代匠人的睿智與才華。
材料力學中應力狀態(tài)分析這一章內容相對抽象,學生剛接觸時感到較難掌握。涉及三維應力與應變分析,在講授中不易在課堂上做實物演示,結合課程思政協(xié)同育人目標,可以為學生介紹中國隋代石拱橋——趙州橋(如圖1所示),由匠師李春設計建造,是世界上現存年代久遠、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橋。趙州橋上的石材處于三向受壓的應力狀態(tài)(如圖2所示),經過近1 500年仍然屹立不倒,主要靠脆性石材抗壓性能優(yōu)于抗拉性能的特性。例子的引入即能使學生對三向受壓應力狀態(tài)有進一步認識,還能起到回顧材料拉(壓)力學性質的作用,同時,對提升學生民族自豪感、樹立文化自信有深遠影響。
(三)通過分析工程事故,樹立正確工程倫理觀
將國內外重大工程事故融入教學,對學生起警示作用,使學生明白無論從事設計還是施工等相關工作,要對生命充滿敬畏感,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工作態(tài)度、樹立工程倫理觀,以及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和職業(yè)素養(yǎng)。
以加拿大圣勞倫斯河上的魁北克大橋(Quebec Bridge)為例,設計師Theodore Cooper堅持把大橋的主跨由490 m延伸至550 m,以此節(jié)省建造橋墩基礎成本。然而,
因過度降低建筑橋墩基礎成本,在大橋即將竣工之際,發(fā)生兩次工程事故,最終導致88人遇難,19 000噸鋼材被浪費。以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qū)新冠肺炎隔離點欣佳酒店發(fā)生樓體整體坍塌
為例,分析事故原因:首先,樓體為無人監(jiān)管的鋼結構;其次,酒店為私自打隔斷改建而成,疫情期間,住宿人數增多最終導致建筑受力過大而發(fā)生整體坍塌。還可以將上述兩個例子融入材料力學剛度、強度、穩(wěn)定性的校核中,突出經濟與安全需同時兼顧的重要性;也可以結合結構力學平面體系的機動分析中幾何不變體系和幾何可變體系概念的講解,突出幾何不變體系在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四)培養(yǎng)學生矛盾統(tǒng)一的辯證思維
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可以培養(yǎng)學生在矛盾中統(tǒng)一的辯證思維,理解矛盾的存在即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統(tǒng)一性等,提升學生的視野、開拓學生的胸襟。力學理論中也彰顯辯證唯物主義。
以平衡與平衡條件——相對性與絕對性為例。平衡與平衡條件是靜力學的核心,也是材料力學中分析5種基本變形的基礎。平衡是相對的,客觀世界沒有絕對的平衡。而平衡條件是絕對的,即使有加速度的物體也可達到達朗貝爾原理中的平衡條件。世界是矛盾的統(tǒng)一體,應當用辯證思維看待世界,用科學的方法改造世界。以材料力學的研究任務——安全與經濟為例。實際工程中,安全與經濟兩方面看似矛盾,卻也存在統(tǒng)一性。材料力學的目的之一就在于為合理地解決這一矛盾,為實現既安全又經濟的設計提供理論依據和計算方法。
(五)塑造學生豁達的人生觀、正確的價值觀
讓學生掌握力學知識的同時,開闊眼界、寬廣胸襟、提高站位、升華精神境界,堅定信心,更好地擔負起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實現人生價值。
力的平移定理在靜力學中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分析平面一般力系有效的工具,通過工程實例——牛腿柱的受力情況,運用力的平移定理分析可知,站著扛東西比彎腰搬東西更省力。
力學啟示是越害怕、越低頭彎腰,困難也許會越大,所以,面對困難要挺胸抬頭,心懷信念,勇敢面對,各個擊破。
低碳鋼拉伸的應力應變曲線也蘊含許多人生哲理。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鉆牛角尖,適當放松(不要超越屈服階段,沿彈性階段適度回落),只要堅持不放棄,重整旗鼓之后會有更高突破(超越屈服階段、強化階段,達到強度極限)。另外,冷作硬化的過程也可視為不斷挑戰(zhàn)自我的過程,對塑性材料進行反復加載卸載的過程,就是對其進行加工與強化、逐步提高其屈服強度的過程。在遇到困難、攻堅克難時期,循序漸進突破極限、挑戰(zhàn)自我,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成長。
梁的彎曲變形是工程中最為常見的變形之一,通常是連續(xù)的、光滑的,可以用連續(xù)協(xié)調條件確定積分常數。如果梁在彎曲變形中發(fā)生局部破壞或開裂,不利于承受變形與荷載。如同社會是一個整體,強調和諧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為團結一心,推動社會前進與發(fā)展。
三、基礎力學課程思政實施路徑
(一)開展多維度、多角度、多環(huán)節(jié)課程思政建設
將思政教育理念作為基礎力學教學環(huán)節(jié)、課程內容的一部分,體現在人才培養(yǎng)方案、教學大綱、教案、課件、考試中,落實到課程目標設計中,貫穿于課堂授課、師生討論、實驗、實訓、實踐、作業(yè)、論文等環(huán)節(jié),將力學基礎中思政教育元素作為課程評價和授課考核的重要內容,讓教師與學生都參與其中,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引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
(二)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應用
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課程思政教學方法與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提高課程思政內涵融入課堂教學水平。將含有課程思政元素的視頻、文字、圖片等內容制作成二維碼,印在教材內對應的章節(jié),學生翻閱教材時只需掃描對應的二維碼,就能獲取資源。還可以借助自建在線開放課程平臺[8]、新媒體(如微信公眾號“圖形公式不煩惱”),或借助學習通APP中教學資源[9]推送課程思政資料,如圖3所示。
(三)運用課堂主題演講提升學生的課程思政參與度
筆者在2019年的結構力學課堂上,組織學生開展“對我影響最深刻的國內外著名的力學家或物理學家”為主題的演講活動,如圖4所示,課堂主題演講要求學生3人一組,每節(jié)課由一組學生制作PPT進行演講,時長5分鐘,重點闡述從名家身上學到的科學家精神或者品質,獲得的正能量,即激發(fā)學生對力學的學習興趣,又提升學生課程思政的參與度,引發(fā)師生共情,拓展力學課程思政建設方法和途徑。
四、基礎力學課程思政成效
通過對長春建筑學院土木工程專業(yè)2018級1~4班共167人進行問卷調查(如表2),學生對力學課上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法比較滿意及以上的滿意率達83.23%,有80%以上的學生表示愿意參與到課程思政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由此可見,基礎力學與課程思政的融合受學生歡迎。
經過4個學期的力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證明,學生對力學育人課程不僅樂于接受,而且有耳目一新的感覺。(1)提升了學生品行與素養(yǎng)。多個力學知識與思政元素相融合部分有學生情不自禁的掌聲。(2)提高學習力學的興趣。學生更愿意與教師交流互動、分享心得,更加懂得感恩與誠信的重要性。(3)增加了學生自信心。自2019年學生首次在國際級建筑設計比賽上嶄露頭角后,在全國周培源大學生力學競賽、結構設計大賽、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yè)大學生模型設計大賽等國家級比賽上,獲獎的等級和數量有逐年增高、增多。(4)經過力學教研室教師的共同努力,建筑力學課程被確立為校級課程思政試點課,結構力學課程被確立為院級課程思政試點課,均于2019年底完成驗收,并以此為基礎申報吉林省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學科育人示范課程”和兩項省級教學研究課題。
五、結語
基礎力學課程思政建設經過實踐與探索仍存在不足。在思政內容方面:(1)教師的思政知識儲備仍需補充與豐富,課程思政要求教師具有良好的自身修養(yǎng),還需具備一定的哲學、政治、歷史、時事新聞的知識儲備,對教師自身的要求較高,力學基礎專業(yè)課教師知識儲備還應繼續(xù)提高;(2)課程思政與知識點的深度融合還需繼續(xù)探索,兩者的結合不能牽強附會、生拉硬套,與專業(yè)知識深度融合,力求做到意境貼切、引伸自然,不能喊口號[10]。在教學方法、手段方面:營造更加有趣、有效的智慧課堂,學習平臺、高速網絡覆蓋等硬件條件還有待建設與完善。
針對上述問題,在今后的課程思政改革中可以從以下方面努力:(1)教師大量閱讀書籍,在提高自身修養(yǎng)與師德的同時,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為日后更好地開展課程思政做充足準備;(2)依托教師教學發(fā)展中心,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工程倫理等專題培訓,將課程思政納入教師崗前培訓、在崗培訓和師德師風、教學能力專題培訓等;(3)課程思政與知識點的深度融合和探索應形成教研室為核心的團隊式、典型案例式,教研室教師對同一門課或同一類課定期進行課程思政案例探討與交流,案例做到經得起推敲、有理有據,并力求做到意境貼切、引伸自然,研討、分享好的案例,提高課程思政的覆蓋面;(4)依托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促進優(yōu)質資源在高校間共享共用。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EB/OL].(2020-06-01)[2020-07-1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葉志明, 汪德江, 趙慧玲. 課程、教書、育人——理工類學科與專業(yè)類課程思政之建設與實踐[J]. 力學與實踐, 2020, 42(2): 214-218.
[3]袁軍亭, 宋秋紅, 張俊, 等. 《工程力學》課程思政的實施與思考[J]. 教育教學論壇, 2019(45): 41-42.
[4]周嶺. “材料力學”課程思政的教學探索[J]. 教育教學論壇, 2020(20): 110-111.
[5]孟卓. 基礎力學課程思政教育的實踐與探索[J]. 教育教學論壇, 2020(13): 8-10.
[6]史陽光, 劉磊. 基于課程思政-趣味教學下《材料力學》課程教學實踐探索[J]. 廣東化工, 2020, 47(7): 217-218,224.
[7]宋秋紅, 袁軍亭, 張俊, 等. 《材料力學》課程思政建設實踐探索[J]. 課程教育研究, 2019(5): 64-65.
[8]鄭訓臻. 高校力學在線開放課程平臺建設的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7, 26(3): 116-118.
[9]鄭訓臻. 基于移動終端的交互式學習系統(tǒng)構建與實踐——以工程力學課程為例[J]. 高等建筑教育, 2020, 29(4): 137-144.
[10]呂曉寅, 呂敬, 郭易圓, 等. 專業(yè)基礎課之課程育人的探索與實踐[J]. 力學與實踐, 2020, 42(3): 359-362.
Teaching idea and practice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f basic mechanics course
ZHENG Xunzhen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Changchun 130607,P. R. China)
Abstract: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fulfill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which affects and decides the problems of talent training, national stability,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national rise. The basic mechanics course is a very important basic course for mos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s. How to integr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dea into the basic mechanics course and realize the purpose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re urgent problems for the majority of mechanics educators. Taking the course of basic mechanics as an example, by the team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the course are deeply explored, and th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cases and implementation paths are explored,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 of mechanic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irstly, it emphasizes the necess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basic mechanics course. Secondly, th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case can cultivate students patriotism and unremitting pursuit of science, improve students national pride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cultivate students dialectical thinking, and shape students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values and engineering ethics.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multi-dimensional and multi-link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adds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tudent participation into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Key words:
basic mechanics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idea; practice exploration
(責任編輯 鄧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