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加銀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薄皬亩x上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薄敖逃ㄟ^生活才能產(chǎn)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一、開展生活化教育的意義
我們的教育應該面向孩子們的生活,才能凸顯教育的意義。大自然中處處都是教育的內容,如何讓生活教育極具意義呢?我認為幼兒教育是根據(jù)幼兒年齡特征并結合個性化差異,立足于幼兒的生活經(jīng)驗,提升活動的趣味性,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幼兒有益經(jīng)驗的獲得,持續(xù)提升幼兒發(fā)展能力的綜合性的生活化教育。幼兒天生是好奇的、好問的,但同時他們也很容易失去耐心和探索欲。往往需要教師結合日常教學活動、借助情境表現(xiàn)生活化的內容,同時以趣味性活動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這要求教師強化課程理念,在平時的教育活動中,把握幼兒的興趣特點,關注生活化的內容,善于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的教學方式,將生活化教育的重要意義落在實處,全面提高幼兒的學習能力。
二、開展生活化教育的策略
(一)將生活內容融入幼兒教育
幼兒教育應該立足于生活,運用多種方式將生活和教育緊密聯(lián)系,讓幼兒沉浸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感受生活教育的快樂,品嘗生活教育帶來的甜美滋味。生活中處處是教材,如何讓幼兒成為主動的學習者,成為生活的主動參與者呢?這就要求教師從生活中取材,了解生活對于教育的實際意義,讓兩者有效自然地融合,提升幼兒對活動內容的興趣,這樣可以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學習知識技能。例如教學按某種方式排序的時候,我們可以利用不同的種子、果殼讓幼兒練習,不僅可以使幼兒掌握排序的方法,也能幫助他們了解關于種子和果殼的相關知識。又如領幼兒散步時,教師可以利用排隊的時機引導幼兒感知前后左右的關系;在參觀園內環(huán)境時,可以讓幼兒比較樹木的高矮粗細、數(shù)數(shù)花朵的數(shù)量、認識花朵的顏色等。孩子們都喜歡過節(jié)日,對節(jié)日的美味食物、有趣的活動非常感興趣,這也是實施教育的良好時機。在不同領域組織開展有趣的節(jié)日活動,可以提升幼兒的語言能力、繪畫能力以及科學認知能力等。各種主題活動的開展,對幼兒的認知有促進作用,也讓生活化教育變得有趣而有意義。如在主題活動“落葉飄飄”中,與其給孩子們單調地講述葉子的種類、特點,不如組織一次秋游活動,帶領幼兒走進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引導幼兒在“走一走、看一看、摸一摸”的親身體驗的過程中,通過自主表達或與同伴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經(jīng)驗。在活動中,幼兒能夠觀察到落葉的曼妙舞姿,也能搜集關于樹木的資料,認識并制作“樹的名片”。在這樣的過程中,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科學探知能力、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發(fā)展,幼兒在交流分享中也潛移默化地增強了自信心。在幼兒獲得直接感知后,教師再將關于秋天的故事帶入活動室,活動室里處處都是孩子們感興趣的故事。這樣的活動過程一定是快樂自在的。幼兒的學習認知也將是整體的、深刻的,而并非零散、粗淺的。
因此我們要善于從生活中尋找素材,組織開展生活化教育,給予幼兒適時適當?shù)闹笇?,一定可以令幼兒對生活中豐富的內容產(chǎn)生興趣,從而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
(二)用生活能力帶動幼兒教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兒童生活自理能力形成的關鍵期在幼兒園階段,這就要求教師抓住這一敏感期,鼓勵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養(yǎng)其簡單的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也應該體現(xiàn)在一日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為此要將生活化的教育落在實處,在提升幼兒生活能力的同時推進教育內容。因而在幼兒生活化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更需要重視對其生活能力的培養(yǎng)和鍛煉。例如在吃點心和午飯時,讓幼兒自主分點心或盛飯菜。這樣看似簡單的過程可以讓幼兒獲得自我服務的意識,感知數(shù)量的關系,還可以大大提高手部肌肉的運動能力。再如在午睡前疊放衣服、整理被褥的過程,不僅鍛煉了幼兒的動手能力,也能提高其勞動意識。但針對能力弱且不自信的幼兒,教師要給予耐心指導和示范,以鼓勵教育為主。教師要重視培養(yǎng)幼兒在生活中的自理能力,將生活化內容有機滲透,促使幼兒提升技能,發(fā)展興趣,以更好地適應生活環(huán)境,積極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三)在家庭教育中融合幼兒教育
幼兒的教育不僅僅只是在幼兒園中的教育,更是家庭、社會和幼兒園教育的有機融合。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幼兒對于父母極其依賴和信任。因而幼兒教育需要家園合作,共同促進。家長的不同職業(yè)、不同教育理念和文化水平能為我們提供豐富的教育內容,也能為我們的課程提供有效的資源。開展家園合作,可以分享不同的家庭教育模式,促進教育的提升。良好的家園關系能夠使幼兒教育工作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在提升家長教育觀念的同時,實現(xiàn)家園有效溝通。將幼兒教育延伸到家庭教育中,需要我們制訂良好的合作制度,將目的和初衷調整一致,全面科學地進行家園合作。如需要幼兒收集生活中的信息時,就需要家長積極配合,有了前期的調查才能順利開展活動。譬如在教幼兒掌握數(shù)的加減關系時,家長可以帶幼兒去超市購物,快樂的體驗過程不僅能使幼兒有效鞏固數(shù)的加減關系,也能使他們對錢幣產(chǎn)生一定的認識,還能夠發(fā)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和交際能力。這樣的能力發(fā)展,正是家園達成共識后所給予孩子們的最直接的體驗,讓孩子通過感知活動內容、提升能力的橋梁順利地到達知識的彼岸。教師應不斷強化家園雙方合作的認知,著眼于家園間的有效合作、平等溝通,促進家園教育的融合,同時要提高幼兒對生活內容探索的積極性,提升生活化教育的意義,提高家長關注生活內容的積極主動性,讓他們充分認識生活化教育的好處。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生活中處處是教材,生活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生動豐富的內容更容易帶動孩子們的感官體驗,促使他們互動交流,豐富孩子們的學習經(jīng)驗,讓他們盡情感受生活帶來的教育意義。體驗生活是幼兒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幼兒的年齡特點、發(fā)展情況決定其全面發(fā)展離不開生活化的教育。教師需要幫助幼兒將已有的、零碎的、片段的生活經(jīng)驗在特定教育情境下有機地整合,這樣教育內容才能系統(tǒng)化、整體化、生活化,才能體現(xiàn)幼兒教育的價值,才能使幼兒獲得真實的人生體驗。實施生活化教育需要教師多設置生活化教學內容,關注生活內容的教育價值,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帶領幼兒走入生活,通過實踐探索開展活動,將教學方式生活化、教學情境生活化,為幼兒的生活和發(fā)展奠定基礎。教學目的也應該注重生活化內容的習得,如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發(fā)展、自信心的提高、自主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等應成為生活化教育內容的主要目標。為使幼兒更好地適應集體生活,更獨立地適應群體生活,教師應注重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機,為幼兒提供表現(xiàn)的機會,滿足其表現(xiàn)欲望。通過在生活化環(huán)境中合理、因地制宜地開展活動,提升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和感知能力,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有效教育資源,把握孩子們的探索興趣和課程內容的發(fā)展方向,幫助幼兒提升自信心和生活能力。重視課程來源于生活又將回歸于生活的教育理念,以幼兒為本,讓他們在生活中積累知識、體驗快樂。
參考文獻:
[1]虞永平.為了生活了解生活利用生活[J].早期教育,2001(11).
[2]王莉.關于幼兒園課程生活化的實踐思考[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