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園清
備課是教學過程中最為基本、也是最為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教師必備的基本能力?;诖耍鳛橐幻贻p教師,我在備課時積極嘗試查閱資料、探索教法、深入思考等方法,以實現備課的有效性。本文呈現了我在備課過程中形成的思考與體會,同時承載了我短暫教師生涯的心路歷程。
在判別信息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
在備課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從教材中提取有效的課程教學資源,充分挖掘現有資源,進而轉變成為培養(yǎng)學生判別能力與思辨能力的基礎工具。對此,在閱讀了黃本榮老師撰寫的《信息判別能力和審辯式思維培養(yǎng)的途徑》一文后,我有了新的思路。
經典的名家文章,對于學生的指向性很強,在學生心中具有很高的權威性,學生下意識地將文中的觀點、寫法作為范本學習。但“文無完文”,教師應引導學生敢于質疑經典,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判別信息能力與思辨能力。以教材中的《濟南的冬天》一文為例,這篇課文共有6個自然段,第1段寫濟南冬天的天氣,第2-6段重點描寫濟南地理環(huán)境下冬天的山水之美,在結尾處總結“這就是冬天的濟南”。備課時我發(fā)現,全文都在描寫對濟南山山水水的熱愛,并沒有表達對冬天的情愫,文中贊頌的是濟南而不是冬天,是冬天的濟南而不是濟南的冬天,那又為什么以“濟南的冬天”為題?為此,我通過查詢資料了解到,《濟南的冬天》選自老舍一系列直接描寫濟南風景名勝的散文《一些印象》的第五節(jié),受前幾節(jié)《濟南的馬車》《濟南的偽洋車》《濟南的大蔥》等影響,將該文題目起為“濟南的冬天”是恰當的?;谶@樣的備課時,課堂教學時我從教材文本中發(fā)現問題、拋出問題,將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查找資料、解決問題,這一過程同時也完成了從教師行為到學生行為的過渡,與此同時也引導學生破除對經典的迷信,培養(yǎng)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在判別信息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思辨能力。
注重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應用的適切性
“情景交融”的概念在中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常被提及和使用,初中語文教材中選取的文章內容也多為借景抒情或敘事,這也有利于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開展教學?;诖?,在最初備課時我的課件總是花花綠綠、圖文并茂,以七年級上冊第一課朱自清的《春》為例,課文第二部分重點描寫了春天的五幅圖景,于是在春草部分我配了“遙看茂密近卻無”的春草圖;描寫春花的部分配了緋紅的桃花、鮮嫩的迎春、淡粉的海棠,擠擠挨挨、姹紫嫣紅地構成一幅春花圖,如此等等。久而久之,我發(fā)現在課堂上展示風景圖片的功能若只是再現、具象化文字內容,那么其使用價值就很有限。更有甚者,在很多時候多媒體資源無法準確再現文字內容,若隨意使用,甚至會影響學生的閱讀。因此,根據課文的具體內容決定“是否使用媒體教學、怎樣使用多媒體”成了備課的關鍵。
基于此,我在備課時查詢了大量資料以尋求解決方法,尤煒老師在《教出游記的人文價值與文體特點》一文中以八年級下冊的《在長江源頭格拉丹東》一文為例,他認為這類文章由于內容遠離一般學生的知識與經驗,適當使用一些多媒體資源介紹景物的特殊性,有助于學生形成閱讀課文的“前理解”,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身心感受,進而更好地理解文章。這一過程讓我明白:教師備課要從學情出發(fā),設身處地地考慮學生在面對教學課件時的感受,在多媒體使用中更要注重適切性,這樣才能讓現代信息技術資源成為切實幫助學生的利好工具。
課堂實踐中“立本”而非“求變”
作為青年教師會遇到備課時查閱的資料越多,便越分不清教學重點和難點的問題,最終可能走入求全求變的誤區(qū)。其實教師講得太多,會導致巨大的知識量難以調動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的現象,也極易讓學生產生厭學、煩躁的心理。因此,教師要明確教學的主要目標是“立本”而非“求變”。例如,在備教材時,我發(fā)現八年級下冊《一滴水經過麗江》一文在寫法上的新奇建立于作者高超的文學創(chuàng)作能力和堅實的寫作基礎之上,同時也基于作者對于麗江長期研究和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因而貿然要求學生進行仿寫反而會造成得其形而遺其神、不倫不類。由文章及授課,文學創(chuàng)作如此,做教師亦屬如此。作為語文教師,教授重點應是幫助學生從根本上熟練掌握詞法、語法,找出教學重點,深入而非求全的基礎上再求新、求變,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學會知識的基礎上,從容地體會作品的內涵,感受濃郁的人文氣息。
新課標中對學生提出的要求,更是對教師的要求,如何高效率、有策略地教書育人,我想這是教師生涯中需要常常思考、始終思考的問題。希望這些思考成果能積累成平坦、厚實的土地,讓屬于我的教師故事在這沃土中生根發(fā)芽,成長為絢爛的花海。
(作者單位:北京市第五十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