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斌
寶山區(qū)顧村中心校,地處上海市城郊結合部,毗鄰外環(huán)線和顧村公園,是一所有著百年歷史的普通公辦小學。學校目前主要以隨班就讀方式安置特需兒童。近年來,地區(qū)城市化發(fā)展帶來人口的大量導入,而生源的多元化也使得我校殘障學生呈現(xiàn)類別復雜、程度不一、需求多元的特點。
早在2012年,作為寶山區(qū)第一批隨班就讀資源教室建設的試點學校,我們配備了專職資源教師,建了一間50平方米的資源教室,配備了部分感統(tǒng)設備以及教學用具。2016年起,我們參與了市教委隨班就讀教學有效性的項目試點研究。在近幾年的實踐中,我們始終基于學生個性化需求,不斷調(diào)整思路,創(chuàng)新和完善隨班就讀的保障機制,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融合教育的作用。接下來,通過幾個案例介紹:
一、基于個性化需求,拓展融合教育服務對象
個案1:不是“隨班生”的文文
二年級的文文是個智障生,理解能力差,僅有簡單的言語溝通能力,無法完成普通學生的學習任務。但是家長出于種種顧慮,就是不愿意辦理隨班就讀認定!還有一些特殊學生,大都存在一定的學習障礙和生活自理障礙。他們又都不是區(qū)級認定的“隨班生”,大多介于常規(guī)教育需求與特殊教育需求之間,根本不是能靠傳統(tǒng)的“抓差補缺”來彌補這些缺陷的,像這樣的孩子有10多個。面對老師的迷茫、家長的無助,我們怎么辦?
對策:校級特殊需求生支持機制
2017學年起,我校開始拓寬融合教育服務對象,打破以往只認“區(qū)級認定”的慣性思路,彌補空白,建立了“校級特需生支持”新機制:即經(jīng)過教育評估,學生只要有特殊需求就盡可能提供資源教室支持服務。為此,學校先后出臺了《校級特殊需求生管理制度》、《資源教師介入校級特需學生的辦法》、《資源教師及校級特需生任課教師工作量的認定》、《校級特需生學業(yè)“雙軌制”考核機制》等。兩年多的試行,文文同其他10多位學生都接受了資源教室服務,在任課教師、資源教師、家長的共同努力下,對學習生活的適應能力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思考:廣義的特殊需求對象
我們認為,普通學校融合教育的服務對象應該是廣義的“有特殊需求的學生”,其中的“需求”應該不僅僅根據(jù)醫(yī)學評估來判定,而應以他的同齡人為參照的教育評估作判定,這也是體現(xiàn)了教育以學生為中心的核心理念。于是,我們學校融合教育的服務對象,拓寬為“區(qū)級認定隨班生”和“校級特殊需求生”兩類。而資源教室對他們提供的支持幾乎是一樣的,做到“一人一檔”“一人一支持”。唯有如此,學校資源教室才能發(fā)揮更大的作用,融合教育才能真正發(fā)揮其生命力!
二、基于個性化需求,建立融合教育支持團隊
個案2:不會吃飯的小樂樂
小樂樂一年級時因天生輕度的喉骨軟化,吞咽困難,加上家長喂養(yǎng)不當,缺少獨立鍛煉,吃飯仍需要有人喂著吃,且吞咽速度極慢。但一個有著40多名一年級學生的班級,午餐時班主任往往也無暇顧及,家長一度愁眉不展。類似這種在普校中的“有特殊需求”學生在生活自理、心理情緒等各方面需求的增加,我們怎么辦?
對策:整合人力資源
學校整合多方人力資源為學生提供針對性支持服務,校內(nèi)包括資源教師、任課教師、學生家長、學生伙伴等,校外包括特教專家、指導醫(yī)生、特教中心教師。(如圖員所示)。作為普校,我們還嘗試在校內(nèi)增設了1名保育員,辦公地點就設在資源教室。保育員是資源教師的助手,主要工作是照顧好特需學生的在校生活,也可協(xié)同資源教師開展日常支持服務工作。
于是,“小樂樂們”的問題迎刃而解。午餐時間,幫助和訓練小樂樂吃飯就是保育員的工作。經(jīng)過兩年時間的精心照顧和訓練,加上班級同學的融合協(xié)助,如今上四年級的小悅悅已經(jīng)能每天自己領取飯菜,獨立進食,甚至能做到“光盤”。其他類似的孩子也能得到合作團隊的支持,都可以得到更好的針對性服務。
思考:構建融合教育人員支持系統(tǒng)
實踐證明,融合教育的運行機制中,人員支持系統(tǒng)是重中之重。我校的資源教師、隨班就讀班級的任課教師、算得上“創(chuàng)新機制”的保育員,乃至校外的指導醫(yī)生、特教中心老師等,構成了融合教育運行的人員保障網(wǎng)。
當然,具體執(zhí)行中,資源教師無疑是溝通的橋梁,確定時間表,設計、提供、記錄服務情況和數(shù)據(jù)資源,進而按需協(xié)商、調(diào)整教育教學方案等。資源教師猶如一根紐帶,串起了圍繞特需學生教育教學的各個活動環(huán)節(jié)。因此,我們的切身體會是:普校的資源教師一定要做到專職專用,絕不是“可有可無”的。
三、基于個性化需求,設置融合教育課程
個案3:“騷動”的家長微信群
二年級小宇同學患有較嚴重的自閉癥,課堂上時不時的大聲怪叫,課間會冷不防地沖撞同學,朝小朋友吐口水。于是,班內(nèi)其他家長的抱怨越來越多,家長微信群里幾乎天天騷動,甚至發(fā)展到家長代表找到校長,要求學校解決。普通學校在開展隨班就讀工作的過程中,這樣的問題往往較為普遍,我們該怎么辦?
對策:資源教室特設課程
在同班級家長進行耐心細致的解釋和宣講之后,我們主要的抓手還是發(fā)揮好資源教室的作用,以解決實質性問題。根據(jù)自閉癥學生的核心障礙,資源教師在評估的基礎上為小宇同學量身定制了個別化教育計劃,針對其課堂行為習慣不良的問題設計了行規(guī)訓練課程,由資源教師每周進行2課時的行規(guī)訓練;同時每周四下午由區(qū)特教指導中心提供3課時的社會適應訓練(見表1)。平時在隨班上課時,則由資源教師、保育員進教室提供協(xié)同服務。
通過近一年的個訓,小宇同學的自我發(fā)展能力有了明顯提高,逐步能夠較長時間安靜下來,逐漸適應集體學習生活了,對整個班級的干擾也逐步到了可控狀態(tài),最終得到了其他家長的認可和理解。
思考:資源教室個性化課程
實施融合教育,資源教室“個性化課程設置”是關鍵!資源教師根據(jù)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需求和特點,對課程做出系統(tǒng)性的調(diào)整和安排:將語文、數(shù)學等基礎課程分為“適應普通教育課程”和“對普通教育課程進行調(diào)整”兩種情況;將特設課程分為“功能補償類課程”和“潛能開發(fā)類課程”兩大類。如為自閉癥學生小宇設計的行規(guī)訓練、社會交往訓練就屬于補償性特設課程。
四、基于個性化需求,營造普特融合氛圍
個案4:“丑小鴨”的夢想
四年級的小新同學患有腦癱,行動蹣跚、言語含糊不清,盡管資源教師給予他較多的支持,但是先天的缺陷和個體的差異導致他無法避免地成為了班級中一只“孤獨”的“丑小鴨”,跑不快,跳不高,“飛”不遠。如何才能圓他融入集體的夢想?
對策一:加強融合教育理念宣導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采取的策略從“談”字入手,加強隨班就讀政策和理念的宣導,創(chuàng)新普特融合氛圍。
1.同全校教職員工的“暢談”。全教會和校本培訓,由資源教師、條線分管或校長等向老師們宣導學生身心障礙的特點以及特殊教育手段的策略,引導教職員工充分認識特殊教育對促進隨班就讀學生成長和終身發(fā)展的重要作用。
2.同隨班就讀生家長“面談”。校長、條線分管、資源教師、任課教師、隨班就讀學生家長圍坐在一起,聊聊孩子的情況,家長的家庭配合,學校的個別化教育,從這個孩子的每一個點滴聊起。
3.同隨班就讀班級全體學生“常談”。告訴小朋友,班級里面有一個特殊的小弟弟(或小妹妹),他(她)的本領還沒有跟大家一樣大,需要大家的幫助;教給班級小朋友如何和這個特殊小朋友交流,如何避免可能受到的傷害。
4.同隨班就讀生班級其他家長“懇談”。向家長們介紹隨班生的一些情況,宣傳《義務教育法》的政策條款,詳細介紹學校資源教室運行的機制和保障,更多的是站在家長的角度,講講他們的孩子從照顧一個“不太懂事”的小弟弟(或小妹妹)的過程中得到成長的事例。
思考:“不拋棄不放棄”是我們顧小教師誓詞中的一句話,也是教育公平的基礎和目標,需要我們始終秉承融合教育“接納”、“溝通”的理念,需要舉全校師生、家長之力創(chuàng)新普特融合的良好氛圍。
對策二:創(chuàng)新伙伴融合圈
為了讓小新這樣的孩子真正融入到班級集體生活之中,學校充分發(fā)揮了資源教室的支持功能,創(chuàng)新“伙伴融合圈”。
1.強調(diào)協(xié)同教學,注重同伴合作滲透。資源教師進課堂為小新同學提供協(xié)同式教學時,同時注重拓展周邊資源,如他的同桌、所在小組一起參與協(xié)同教學整個過程,即在學習中打造學習伙伴融合朋友圈。
2.關注課間游戲,形成同伴情感共鳴。資源教師和保育員會利用“快樂30分”的時間,設計各種游戲,定期組織幾名班級同學和小新一起玩耍。游戲不在難易,注重的是孩子們之間的交流,共同享受游戲的快樂,形成情感的共鳴,融合的小環(huán)境促進了交往。
3.開展集體活動,營造融合氛圍升華。學校經(jīng)常組織開展熱鬧的體驗式游戲活動,促進了小新與伙伴們的共融。日常的學校各項活動,社團拓展活動中,都安排小新積極參與,通過和伙伴交往、互動,開闊眼界,收獲自信,參與即成功。
思考:幫助孩子們?nèi)谌爰w,讓他們不做生活中的“丑小鴨”,始終是隨班就讀工作的一根主線,而“創(chuàng)新伙伴融合圈”是促進融合的有效措施之一。我校一位老師說,我們的孩子攙扶隨班生去運動場,午餐幫著加飯,到校幫著翻椅子,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去主動做。我感覺他們幫助了別人,快樂了自己,成長了自己!由此可見,融合教育,得益的并不僅僅是隨班生,實際上是每一個人,乃至整個社會。
五、基于個性化需求,升級資源教室功能
個案5:小新同學的煩惱
輕度腦癱小新同學,除了言語含糊不清,更主要的是其行動蹣跚,上廁所和爬樓梯也需要他人的幫助,導致他前往目前設在學校綜合樓四樓的資源教室非常的不方便。加上現(xiàn)有的資源教室面積不足和教學資源配備有限,資源教師在對他進行教育康復時也受到了很多的局限。我們怎么辦?
對策:通用設計,改建資源教室
在市教委基教處、技術裝備中心以及寶山區(qū)特教中心的指導、支持和保障下,去年下半年我們開始對資源教室建設進行規(guī)劃調(diào)整,一是遷建資源教室,將原來底樓的一間120平方的舞蹈房改建為資源教室,面積擴大一倍多;二是拓展室外活動空間,將與資源教室相連的室外50平方米左右的場地與資源教室打通;三是將資源教室所在底樓配套完整的無障礙設施,包括無障礙坡道、無障礙走廊、無障礙廁所等,此項工作作為市、區(qū)特殊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的實事工程,目前己基本完工并投入使用。
思考:凸顯無障礙通用設計理念
將資源教室建在底樓以方便殘障學生使用;增加室內(nèi)外活動空間以提供更豐富的教育及康復資源;配套改建無障礙廁所等設施以滿足殘障兒童的個性化需求。改建后的資源教室將成為學校無障礙環(huán)境建設的重要部分,可以更好地為各類特殊需求的學生、教師提供支持。
特殊教育是一個復雜且處于不斷發(fā)展變化的領域,特殊教育折射的是前瞻性的社會理想和追求勇氣,更是衡量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我校從基于資源教室功能的個別化教育,到拓展融合教育服務對象的創(chuàng)新性機制,乃至升級資源教室功能的改建方案的實施,所有的努力都是為每一個特殊需求學生的發(fā)展提供支持。我們有理由相信,基于學生個性化需求的隨班就讀工作一定能夠更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