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峻
中國古代王朝向來重視治國謀略,在建立王朝初期如此,王朝的興盛更是得益于此,而王朝的衰落和滅亡往往是錯誤治國謀略的產物。
中國古代王朝不斷總結和積累治國謀略,而且會寫進圣旨、法律,甚至植入地名之中。特別是戰(zhàn)亂之后,或者平定地方和邊疆叛亂之后, 中國古代王朝痛定思痛,會適時出臺和調整治國謀略,并以極其簡明的文字,比如懷、撫、綏、靖等植入地名,不僅讓王朝上下永遠銘記,也讓全國百姓都牢牢記住。
北京懷柔。唐朝平定北部邊疆,為了安置好內附的契丹部落,特選此地,并于唐朝開元四年(716年),以《禮記·中庸》“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命名為懷柔,寓“招來安撫”之意。也就是說,對非自己營壘的人好一點,四面八方的人都會歸順你;對諸侯們多一些寬容,天下人都會害怕你。為此,唐朝把歸附的契丹部落很好地安置在懷柔。
河北懷安。始置于唐朝長慶二年(822年),史書記載,懷安之稱寓“朝廷施行仁政,百姓懷恩而安”之意。
安徽懷遠。《大明一統(tǒng)名勝志》記載:“宋朝寶祐五年(1257年),賈似道上奏,渦口上環(huán)荊山、下連淮岸,險要可據;宋理宗御答云,荊山為城,義在懷遠,繪圖來上,殊用嘉嘆。于是改名懷遠。”這么一個縣的命名,不僅反映了宋理宗的重視,而且也反映了宋理宗的文采和浪漫,還不客氣地批評了朝廷官吏賈似道,一箭三雕,好不暢快。
河北懷來。遼代邊陲戰(zhàn)略要地,常為兵家所爭,為避免戰(zhàn)亂之禍,遼太祖查閱《新語·道基》,取“附遠寧近,懷來萬邦”之意,于后梁貞明二年(916年)命名。
遼寧撫順。建于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當時全國基本平定,東北尚存少量元朝殘余勢力,為了穩(wěn)定這股殘余勢力,明朝出臺“撫順持重”政策,目的在于“撫綏邊疆,順導夷民”,撫順之名就含有安撫順導之意。
江西撫州。隋朝開皇九年(589年),隋朝滅陳國時,在巴山郡打的一仗甚為艱苦、慘烈,隋文帝深感江山來之不易,遂改巴山郡為撫州。一則要徹底清除陳國的影響,二則要安撫當地民眾,穩(wěn)定局勢,選派“楊武通奉使安撫”。
遼寧綏中。明朝時為廣寧中后所,因為這是清朝發(fā)跡之地,也是清朝固有的根據地,清朝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改名綏中,寓“中后所永久平安綏寧”之意。
湖南綏寧。北宋崇寧二年(1103),“宋收復蠻地置縣”,也就是說,宋朝平亂之后,取“安撫太平之意”設綏寧縣。
云南綏江。清朝宣統(tǒng)二年(1910年),《綏江縣地志資料細目冊》記載:“綏江者,因邊連蠻地,取綏靖邊疆之意,又因位于金沙江南岸,乃取名綏江”。
湖南靖州。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即將出兵討伐誠州之時,占據誠州的“楊晟臻等以誠州來歸”,宋徽宗趙佶甚悅,“復置郡縣,賜誠州名曰靖州”“取遠人安靖之意也”,讓楊晟臻等歸順者在這里安靜地生活。
江蘇靖江。地處長江入???,常年多水患,百姓心多不寧。明朝成化七年(1471年)置縣,命名靖江,寓“江海安定太平”之意,以寄托百姓美好的愿望,從精神和心理上給百姓以安撫。
千百年來,這些寓有治國謀略的地名,之所以能跨越一個又一個朝代流傳下來,至今還被使用,至少可以說明這些政策在當時是受歡迎的,后代人對其也是認同的,效果是經受過歷史考驗的。人們從這些地名中不僅可以讀到有特色的歷史記憶,而且還可以了解治國謀略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