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盛誼,何蒙嬌,蔣 琛,劉 銳,孫 瑩,馬海燕
(1.杭州師范大學 醫(yī)學部,浙江 杭州 311121;2.杭州市閘弄口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 全科,浙江 杭州 310004)
近年來,我國慢性病患病率呈顯著上升趨勢[1],截至2012年,我國成年慢性腎臟病患病率約為10.8%[2]。相關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癥是慢性腎臟病的可控危險因素,同時腎小球濾過率的下降又可導致血尿酸水平進一步升高[3]。對社區(qū)中老年人群進行健康體檢,有利于早期發(fā)現(xiàn)肌酐、尿酸等腎功能指標異常,從而實現(xiàn)慢性腎臟疾病早期診斷和治療。本研究對2010—2018年共9年74 852人的體檢結果進行分析,初步了解居民腎功能異常、高尿酸血癥患病率及期間新發(fā)率和期間轉歸率的變化趨勢,為保障居民健康、實現(xiàn)慢性病健康管理提供科學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8年12月在杭州市閘弄口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參加健康體檢的50歲以上中老年人為研究對象,每2年體檢一次,共74 852人次。
1.2 觀察指標
1.2.1 腎小球濾過率 根據(jù)我國eGFR協(xié)作組開發(fā)的針對我國患者腎小球濾過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估計公式,即eGFR=175×(SCr/88.4)-1.234×年齡-0.179×(0.79,女性)[4]。根據(jù)2002年美國腎臟病基金會的腎臟病指南(K/DOQI)標準[5]分為腎功能正常組:GFR≥60 mL/(min·1.73m2),腎功能異常組:GFR<60 mL/(min·1.73m2)。
1.2.2 尿酸 正常嘌呤飲食狀態(tài)下男性空腹血尿酸≥416 μmol/L(70 mg/L),女性≥357 μmol/L(60 mg/L)判定為尿酸增高[6]。
1.3 質量控制 參與體檢的醫(yī)務人員均經(jīng)過相關培訓,檢測儀器和檢測方法均符合國家標準,體檢結果由專人錄入,并由第三方檢查審核,保證數(shù)據(jù)結果的可靠性。
1.4 數(shù)據(jù)處理 運用Excel建立數(shù)據(jù)庫并計算2010—2018年偶數(shù)年(2010、2012、2014、2016、2018年)調查對象腎功能異常、尿酸增高的患病率、期間新發(fā)率及期間轉歸率。其中,患病率=當年該疾病患病人數(shù)/當年總體檢人數(shù);發(fā)病率=當年新檢出指標異常人數(shù)/相鄰連續(xù)兩年均參與體檢且前一年指標正常人數(shù);轉歸率=當年指標檢查轉為正常人數(shù)/相鄰連續(xù)兩年均參與體檢且前一年指標異常的人數(shù)。用SPSS22.0軟件進行Pearson相關性分析,采用雙側檢驗比較不同性別及年份之間腎功能指標差異,P<0.05表示結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體檢參與情況 2010—2018年參加體檢的人數(shù)(社區(qū)應體檢人數(shù))依次為9 609(12 985)人、19 727(28 589)人、13 610(16 012)人、13 941(17 001)人、17 965(22 741)人,其中2010—2012年均參與體檢人數(shù)為5 578人,2012—2014年均參與體檢人數(shù)為7 185人,2014—2016年均參與體檢人數(shù)為10 968人,2016—2018年均參與體檢人數(shù)為8 580人。
2.2 腎功能異常流行病學分析結果 2010—2018年居民偶數(shù)年腎功能異常率依次為22.17%、22.23%、27.65%、26.76%和30.20%,總體呈上升趨勢,男女腎功能異常率分別從2010年的24.87%、20.75%增長到2018年的31.68%、25.68%,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一年男性腎功能異常率均高于女性,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012—2018年總體及不同性別之間的期間新發(fā)率呈上升趨勢,期間轉歸率均呈下降趨勢,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010—2018年居民腎功能異常流行病學分析結果[%(95%CI)]Table 1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results of abnormal renal function in residents from 2010 to 2018 [%(95%CI)]
2.3 尿酸增高流行病學分析結果 2010—2018年居民尿酸增高率依次為21.83%、21.00%、16.37%、22.35%和24.36%,總體呈波動性上升趨勢,男女尿酸增高率分別從2010年的26.90%、19.17%上升到2018年的29.22%、21.08%,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一年男性尿酸增高率均高于女性,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012—2018年總體及不同性別之間的期間新發(fā)率、期間轉歸率均呈下降趨勢,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010—2018年居民尿酸指標流行病學分析結果[%(95%CI)]Table 2 The results of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f uric acid index of residents from 2010 to 2018 [%(95%CI)]
表2(續(xù))
2.4 腎功能各指標異常期間新發(fā)率的年齡構成比變化情況 2012—2018年,居民腎功能異常的期間新發(fā)率50~59歲年齡段構成比由7.69%增長到28.85%,而70~79歲年齡段構成比由38.46%降低到20.88%,60~69歲、80~89歲年齡段構成比呈波動性下降趨勢(P<0.05);居民尿酸增高的期間新發(fā)率50~59歲、60~69歲年齡段構成比由7.98%、43.90%增長到20.99%、46.06%,而70~79歲、80~89歲年齡段構成比均呈下降趨勢(P<0.05)。腎功能異常、尿酸增高的期間新發(fā)率主要集中于60~79歲年齡段。見圖1。
圖1 2010—2018年居民腎功能異常、 高尿酸血癥期間發(fā)病率年齡構成比Figure 1 The age composition ratio of the incidence of abnormal renal function and hyperuricemia in residents from 2010 to 2018
本研究結果顯示,2010—2018年被調查者偶數(shù)年腎功能異常率、尿酸增高率分別為22.17%~30.20%,21.83%~24.36%,高于杭州市相關研究[7-8],這可能是由于該社區(qū)對相關疾病的關注度不足及健康教育弱化。其中腎功能異常率男性高于女性,這和楊沿浪等[9]的研究結果一致,并可能與雄性激素促進腎單位減退有關[10]。尿酸增高率男性高于女性,可能是由于男性壓力大,更易形成吸煙、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而酒精性飲料的嘌呤含量高,可引起血尿酸升高;另外,女性患者雌激素水平偏高,雌激素可促進尿酸的排泄,從而降低血尿酸水平[11-12]。
研究結果顯示,該社區(qū)腎功能異常期間新發(fā)率總體呈上升趨勢,這可能是由于居民未定期體檢,尤其是腎功能減退的居民依舊保持高嘌呤、高蛋白的飲食習慣。而尿酸增高期間新發(fā)率總體呈下降趨勢,可能是由于近幾年居民養(yǎng)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高嘌呤飲食、戒煙、適當運動等;積極治療與血尿酸增高相關的代謝危險因素,如高脂血癥、高血壓、高血糖[13-17]。腎功能異常及尿酸增高的期間轉歸率均呈下降趨勢,可見該社區(qū)的控制水平有待提高。該社區(qū)近年來開展了大量有關改善生活方式及行為習慣的活動,雖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足,因此,建議該社區(qū)應深入探討疾病的危險因素,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健康講座、發(fā)布健康宣傳冊及開展健康有獎競猜等活動,從根本上干預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
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腎功能異常、尿酸增高的期間新發(fā)率中50~59歲年齡段構成比呈上升趨勢,這可能是該年齡段人群屬于中年人,生活習慣較不健康,容易嘗試新的美食,食用含嘌呤高的食物導致。此外,2018年,腎功能異常、尿酸增高的期間新發(fā)率80~89歲年齡段構成比為最低水平,可能是由于居民對該疾病不重視,或者因為年齡的增大,行動能力受限,導致體檢人數(shù)減少,從而導致檢出率降低。結果顯示,60~79歲人群占據(jù)疾病新發(fā)人數(shù)的大部分,需要管理的人數(shù)較多,資源需求相應增加,說明該社區(qū)應加強對該部分人群的管理,增加對該年齡段人群的隨訪力度,通過上門服務、家屬教育、健康宣教等措施,提高其健康水平與生命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