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玉強
(臨夏回族自治州中醫(yī)醫(yī)院,甘肅 臨夏 731100)
金屬全冠材料應用于牙體修復后,牙周組織及齦溝液極易出現(xiàn)炎性反應,引發(fā)牙齦出血、紅腫、滲液等牙周炎癥,影響修復效果。鎳鉻合金、鈷鉻合金和金鍍金為常用修復金屬材料[1],結合三種修復金屬材料,探討其對牙周組織齦溝液中炎癥因子水平的影響。
隨機選取2019年1月-8月在臨夏回族自治州中醫(yī)醫(yī)院接受口腔修復的84例患者,分為ABC三組,每組各28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45例,年齡15~52歲,平均年齡(26.95±3.75)歲。三組患者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三組患者修復前均經(jīng)牙科拍片及口腔檢查,均符合冠修復指征,患者均自愿接受口腔修復治療。排除口腔潰瘍、牙周炎、牙齦出血等口腔炎癥患者、經(jīng)期或妊娠期女性、患有全身系統(tǒng)性功能障礙患者、藥物過敏者、入院前1個月曾服用過抗凝血藥物或激素類藥物者。
所用材料均購自德國Bego公司。治療前行牙齦局部麻醉,清除牙體腐質,清理薄壁弱尖。行X線牙片檢查,深度預備留出牙根長度的2/3或3/4。根尖封閉區(qū)預備約4~5 mm,制作硅橡膠印模型,采用NITADUR ALRHA 飾面瓷修復系統(tǒng)實施修復。A組采用鎳鉻合金材料修復,B組采用鈷鉻合金材料修復,C組采用金鍍金材料修復。修復后行牙體試戴,確保牙冠面高度不超過0.2 mm、修復體與周圍牙冠密合性控制在3級內、確保邊緣密合完全高度合適后,使用黏結劑粘接牙體,并使用光照燈維持40 s固化,修復完成。
(1)細胞因子水平:對比三組治療前、治療后1年牙齦指數(shù)(GI)、齦溝液量(GCF)及齦溝探診深度(GCD)。測定方式:測定前使用生理鹽水漱口,清除牙齦及口腔殘渣。GCF使用periopaper 濾紙紙條測定,GCD使用東西儀(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銷售的一次性口腔探針wi104594測定。
(2)炎癥因子水平:對比三組治療前、治療后1年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1β(IL-1β)及基質金屬蛋白酶 -2(MMP-2)值。測定方式:抽取患者2~3 mL齦溝液,于3 000 r/min離心機中離心15 min后,取上清液,冷藏保存。使用邁瑞全自動生化分析儀BS-240,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測定。
治療后, A組的GI、GCF、GCD均顯著高于B組、C組(P<0.05),B組、C組的組間數(shù)據(j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治療后,A組的IL-6、IL-1β、MMP-2水平均顯著高于B組、C組(P<0.05),B組、C組兩組間數(shù)據(j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治療前后細胞因子水平對比
表2 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對比
金屬全冠為牙體缺損常用的修復方式,但金屬全冠修復后受到排齦、密合性、黏接劑、牙冠軸面突度等影響,牙周組織及齦溝液易出現(xiàn)炎性反應。選擇一種合理、有效、安全的修復材料成為口腔修復研究的重點。
牙周組織齦溝液中炎癥因子水平是修復金屬材料臨床應用價值的重要判定標準,與急性毒性試驗相比,檢測炎癥因子水平對修復效果的判定更為客觀。GI、GCF、GCD為牙齦炎癥反應的常用檢測指標,具有檢測過程簡便、快捷、安全性高等優(yōu)點[2]。本研究顯示,治療后,三組牙周組織、齦溝液細胞因子水的數(shù)據(jù)比較,A組的GI、GCF、GCD均顯著高于B組、C組,B組、C組的組間數(shù)據(j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三組牙周組織、齦溝液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A組的IL-6、IL-1β、MMP-2水平均顯著高于B組、C組,B組、C組的組間數(shù)據(j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鈷鉻合金、金鍍金對牙周組織的影響顯著小于鎳鉻合金,修復后可減輕口腔炎癥,降低牙齦組織滲液、發(fā)炎等不良反應。采用鈷鉻合金材料可形成致密氧化膜,減少電化學腐蝕作用。金鍍金具有良好的金屬穩(wěn)定性,具有較理想的抗氧化、抗腐蝕作用[3]。
鈷鉻合金及金鍍金的臨床應用效果顯著優(yōu)于鎳鉻合金,對口腔修復患者牙周組織齦溝液中炎癥因子水平影響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