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鵬
(吉林省電力醫(yī)院,吉林 長春)
臨床中發(fā)病率最高的疾病是小腦出血,導致患者出現出血因素較多,分別包括:糖尿病和高血壓等,并且患者個人過分疲勞以及不良生活習慣均會增強小腦出血發(fā)病率,而目前臨床針對該疾病患者主要采用的治療方式為手術治療[1]。大部分患者經過手術治療后均會出現一種常見并發(fā)癥--共濟失調,必須基于針對性治療干預,從而抑制病情發(fā)展,改善患者生活質量?,F今最常用的康復治療方式為針灸治療,其療效得到臨床一致認可[2]。本研究隨機挑選32例腦出血術后共濟失調患者予以研究,探析實施早期康復治療效果,現內容如下。
本次研究隨機挑選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32例腦出血術后共濟失調患者予以研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均為16例。將常規(guī)內科治療用于對照組,將常規(guī)內科治療+早期康復治療用于觀察組。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齡在37~61歲,平均(43.3±3.9)歲,腦出血量最少 10 mL,最多 40 mL,平均(22.9±2.4)mL。對比兩組患者各項基線(性別、年齡和出血量)資料,P>0.05。
對照組:降糖和降壓治療,倘若未能改善患者出血情況則給予止血藥物治療,同時指導患者練習常規(guī)康復訓練。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之上實施針灸康復治療,術后2 d對患者進行。首先對患者的頭部進行按摩,隨后選取相應的頭部穴位將長針刺入,其深度控制在2.6~3.1 cm,轉捻針尾位置,200次/min,治療時間在4~5 min,留針時間7 h,每次間隔50 min則進行1次捻出,兩組患者均治療1年。
采用世界精神病聯合會共濟失調量評表(ICARS評分)進行評估,分值越高則表示患者術后康復情況越差;對比不同時間段兩組患者小腦血腫體積改善情況。
治療后患者所有病灶徹底吸收,影像學檢查可發(fā)生囊變?yōu)轱@效;治療后患者病灶基本吸收,經影像學檢查病灶呈高密度陰影為有效;治療后病灶為改變?yōu)闊o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2.0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如表1所示,治療前兩組小腦血腫體積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對照組患者小腦血腫體積顯著高于觀察組,兩組對比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表1 兩組治療療效對比(±s)
表1 兩組治療療效對比(±s)
組別 例數 入院前 3個月后 6個月后觀察組 16 28.32±9.04 5.25±3.82 3.02±1.63對照組 16 27.48±8.68 11.99±5.27 8.59±3.79 t 0.268 4.142 5.400 P 0.791 0.000 0.000
如表2所示,治療前兩組ICARS評分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對照組患者ICARS評分顯著高于觀察組,兩組對比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表2 對比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ICARS評分情況(±s)
表2 對比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ICARS評分情況(±s)
組別 例數 入院前 3個月后 6個月后觀察組 16 44.13±11.87 23.47±10.95 19.29±10.02對照組 16 43.84±13.13 33.18±13.98 30.46±13.69 t 0.066 2.187 2.634 P 0.948 0.037 0.013
治療后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50.00%顯著低于觀察組93.75%,兩組對比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在臨床中最常見的腦出血疾病是小腦出血,大部分患者經小腦出血術治療后均出現共濟失調并發(fā)癥。共濟失調是患者自身的肌力未減退前提下,肢體功能動作不平衡,運動功能障礙[3]。在中醫(yī)領域將該疾病歸屬為“骨搖”范疇中,由于患者生陽氣不足所致,臨床特征是運動功能失調。針對該癥狀中醫(yī)主要采用治療方式為針灸,通過實施針刺治療可對患者腦皮層細胞造成刺激,改善其血液循環(huán)功能,緩解腦皮層功能性障礙[4]。
對患者實施早期針灸康復治療,可將患者的經脈疏通,重組并修復小腦功能,將受損的小腦神經進行修復,加快出血位置血腫體積的吸收,改善患者病情。本研究結果指出,療后對照組患者小腦血腫體積顯著高于觀察組,ICARS評分顯著高于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低于觀察組,P<0.05。
總而言之,對于小腦出血術后共濟失調患者給予早期針灸康復治療效果顯著,不僅能縮小患者腦出血術后血腫體積,同時還能改善患者神經功能,加快患者術后康復時間,可被臨床持續(xù)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