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金燕
(北京美中宜和北三環(huán)婦兒醫(yī)院,北京)
產后出血多發(fā)生于胎兒娩出之前、之后或娩出后2 h內,癥狀多為顯性,即短期內陰道大出血或長時間連續(xù)少量出血[1]。產后出血對產婦生命安全威脅極大,但由于該病危險因素眾多,目前尚無完全預防策略,臨床通常選擇在產婦分娩后通過多種措施迅速止血,糾正失血性休克并控制感染[2]。手術是幫助患者快速止血的最傳統(tǒng)、有效的治療方式,其方法眾多,均被報道效果良好[3]。為進一步優(yōu)化臨床治療方案,本研究現(xiàn)即對宮腔紗布填塞術與宮腔球囊壓迫術的臨床療效進行對比,并圍繞我院收治產婦為例構建實驗,現(xiàn)有報道見下。
以信封法將2020年1~6月于我院進行分娩的174例存在產后出血的產婦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87例。其中對照組年齡21~34歲,平均(26.12±3.68)歲,孕周37~41周,平 均(38.91±1.47)周;觀察組年 齡 23~35歲,平 均(26.75±3.50)歲,孕周 38~41周,平均(39.41±1.32)周。兩組資料差異無意義(P>0.05)。
對照組給予宮腔紗布填塞術治療,對于陰道分娩產婦,首先指導其維持膀胱截石位,一手安撫產婦腹部,另一手以鉗夾夾住無菌紗布一端,自陰道向宮腔內填塞;對于剖宮產產婦,取相同體位,自子宮切口處向宮腔內填塞紗布,待紗布塞滿后輕輕壓緊,避免留下空隙,最后將紗布末端塞入,24 h后觀察是否存在活動性出血,無特殊情況即可取出紗布。
觀察組給予宮腔球囊壓迫術治療,對于引導分娩產婦,先行影像學確定子宮容積及內部結構,隨后將球囊消毒置于宮腔;對于剖宮產產婦,直視下放置球囊于宮腔。視子宮容積于球囊注入200~300 mL生理鹽水,確保整個宮腔都可受到球囊壓迫,隨后拉扯球囊柄并將其固定于產婦大腿根部,借助影像學方法觀察球囊是否充分壓迫創(chuàng)面,繼續(xù)注入生理鹽水,直至出血明顯減少則停止注入,外接引流袋,并將無菌紗布塞于陰道后穹隆處避免球囊流出,待出血停止后將球囊內部生理鹽水引流出,取出球囊。
統(tǒng)計患者手術時間、填充物滯留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總出血量,將術后2 h陰道出血量<100 mL,生命體征穩(wěn)定的患者視為止血有效,統(tǒng)計止血有效率,再出血率與感染率。
將實驗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7.0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統(tǒng)計學分析顯示觀察組產婦手術時間、填充物滯留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更短,且總出血量更少,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手術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產婦手術指標對比(±s)
組別 例數(shù) 手術時間(min) 填充物滯留時間(min)下床活動時間(h) 住院時間(d) 總出血量(mL)觀察組 87 54.39±7.17 13.88±2.90 33.24±6.52 7.57±2.33 521.74±22.49對照組 87 63.50±8.76 23.41±4.13 48.09±6.11 10.83±4.60 673.32±29.04 t 7.506 17.614 15.501 5.897 38.493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統(tǒng)計學分析顯示觀察組產婦止血有效率較對照組更高,且再出血率、感染率更低,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止血效果及感染率對比[n(%)]
產后出血是對產婦威脅最大也最常見的妊娠并發(fā)癥,該病誘發(fā)因素眾多,如劉琳娟等[4]研究中就指出,疤痕子宮、產程延長、胎盤因素及胎盤前置、貧血均可能導致產后出血發(fā)生。臨床應對產后出血的方針是利用不同治療與護理措施迅速止血、糾正失血性休克并加強感染預防。手術是傳統(tǒng)治療產后出血的方式,常見方法為宮腔紗布填塞止血、子宮次全或全切除止血,此類方法均被報道效果顯著,但應當注意的是,其亦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宮腔紗布填塞易引發(fā)感染,若取出填塞物可能存在再次出血風險,而子宮切除則會對患者機體與心理造成極大創(chuàng)傷,患者對手術抵觸心較重[5]。
近年宮腔球囊壓迫術在產后出血的治療中應用越來越廣泛,其是利用球囊對子宮動脈血管進行壓迫,此類刺激傳遞至大腦皮質,可誘導子宮收縮,配合球囊壓迫出血創(chuàng)面以止血,而球囊內注入生理鹽水可使子宮被壓迫的宮壁受力均勻,不會造成過大損傷[6]。本研究為對比傳統(tǒng)宮腔紗布填塞術與宮腔球囊壓迫術的治療效能,為臨床提供可參考依據(jù),圍繞于我院進行分娩的存在子宮出血的產婦為例構建實驗。實驗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手術時間、填充物滯留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更短,且總出血量更少,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婦止血有效率較對照組更高,且感染率、再出血率更低,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宮腔球囊壓迫術相比傳統(tǒng)外科止血術治療效能更佳,可促進術后恢復,減輕手術對機體影響。
綜上所述,產后出血產婦給予宮腔球囊壓迫術治療可以有效提高止血效果,促進產婦加速恢復,降低感染發(fā)生幾率,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