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筑慧
禾剪,又稱摘禾刀、爪鐮、卡剪、采刀、手鐮、手摘刀、摘刀、梳狀刀等,是一種南方地區(qū)主要為少數(shù)民族使用的收割工具,在韓國、日本、東南亞部分地方也曾存在過。禾剪歷史悠久,形制質(zhì)樸、輕巧,制作簡單,用材少,方便靈活,貴州和廣西一些民族至今仍在使用,多用于收割糯稻,也用來割取紅薯藤、茅草、稗子等。在現(xiàn)代化農(nóng)具日益普遍的今天,這種看似“原始”“低效”的工具卻依然留存,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文在田野調(diào)查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歷史文獻和相關(guān)研究,對禾剪的形制、歷史源流以及分布空間等問題進行初步探討。
禾剪是一種十分小巧的收割工具,用料少,結(jié)構(gòu)簡單,在南方不少民族的農(nóng)耕生計和社會生活中曾發(fā)揮過重要作用。從筆者所收集的材料看,傳統(tǒng)禾剪多用竹、木、鐵、銅、錫、牛角片、骨等材料手工制作,竹子多作手柄,木既可作背板,也可作柄;銅、錫、鐵多作刀刃,少數(shù)作背板。近年來,出現(xiàn)了用塑料制作的批量禾剪,一般都有手柄,背板下方中央嵌入剃須刀片,柄(把)用竹或塑料制作,顏色多樣,如紅、黃、白、綠等。具體而言,禾剪形制大體可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半月形系繩式。如圖1、圖2、圖3、圖4所示。
該類禾剪背板主體呈半月形,直徑約6—10cm,下半部中間凹槽嵌入鐵片刀刃(或剃須刀片),刀刃上部鑿有1—3個孔,用于穿繩索(草繩、麻繩、布條均可)。背板材質(zhì)或為木或為銅,亦有骨質(zhì),現(xiàn)還有塑料的。文獻記載廣西大瑤山茶山瑤生產(chǎn)工具時稱:“禾剪,茶山瑤語稱為‘Kem’,是專門用來剪割禾穗的小農(nóng)具。其制法,把厚約一分的豎木片削成直徑一寸多的圓形片,一邊開一弧形缺口,再在缺口的里面,裝置一塊小薄鐵片作為刃口。在鐵口對邊,鑿一小孔,貫以麻繩,使用時,把麻繩套在右手拇指上,再將圓木片夾在中指和無名指之間,以小指把禾桿帶進缺口,然后割斷?!保?](P110-111)舊時貴州冊亨布依族也有使用摘禾刀的習(xí)慣,“是用一塊長約3寸、寬約寸許的條形牛角片或竹、木片,在它一邊的中部鑿一凹形槽,槽內(nèi)嵌約1寸多長的鐵片制成。并在骨片的另一邊(背上)鑿一小孔,橫穿一根小竹管。摘禾刀,主要用來摘稻穗。同時握在手心的中指與無名指之間,小竹管在兩指之上,便于掌握?!保?](P99)書中還附圖作說明。
第二,半月形有柄式,如圖5、圖6、圖7、圖8、圖9、圖10、圖11、圖12所示。
與第一類一樣,該類禾剪背板亦呈半月形,材質(zhì)有木有銅,新近有塑料制品,且顏色艷麗。不同之處有兩點:一是安裝柄把以方便使用,柄把材質(zhì)有竹、木、金屬,近年有塑料的;二是背板總體相較于繩索形稍小,其直徑約5—6cm左右。不過,圖10是例外,其背板直徑不僅與繩索形大體一致,而且在側(cè)面還鑿孔穿繩索,既可套繩使用,也可握柄收割稻谷。另,與大多數(shù)在背板下方中間凹槽處嵌入刀片不同,圖11由整塊鐵片構(gòu)成背板,并將下方中部磨鋒利構(gòu)成刀刃。
第三,方形有柄式,如圖13所示。
因方形背板不便手握操作,這類禾剪不多見。背板多為木質(zhì)或鐵質(zhì),柄把為竹制,背板一般長8cm左右。“另有一種方形禾剪,僅以約一寸五分見方的鐵片一塊,一邊稍凹為刃,對刃的另一邊旁鑿一小孔,貫以二寸的小竹柄,用法大致與圓形的相同?!保?](P111)(見圖13“方禾剪”)
第四,等腰有柄式,如圖14、圖15、圖16、圖17、圖18、圖19所示。
與上述三類禾剪不同的是,此類禾剪一是形狀似鋤頭,二是背板基本上為金屬,且常常將背板下方中間磨薄形成刀刃,也有少數(shù)在凹槽處嵌入刀刃的,如圖18的刀刃即為嵌入狀,但其背板由塑料制作,為近年新樣式。三是背板較小,直徑約3—5cm左右。其柄把多為竹、木制,以竹制較常見。
第五、鐮刀切割式,如圖20、圖21所示。
此類禾剪多將廢舊鐮刀切割后,將下方中間磨薄形成刀刃,上部中央嵌入把柄即可。對于缺鐵的山區(qū)來說,不失為極佳的舊物處理方式。其背板長一般在7—9cm。
除上述幾類外,在貴州省博物館還藏有一件苗族的魚形摘禾刀,背板為木制魚形,于魚腹處開一梯形缺口,將鐵制刀片嵌于缺口內(nèi),刀柄為橫向垂直于魚背的竹管,刀柄根部及魚尾各有一穿孔,拴有麻繩。其造型生動,質(zhì)樸精巧。不過,此類具像形的摘禾刀十分少見。
總體上,從禾剪形制看,基本上由二至三個部件構(gòu)成:背板、刀刃、手柄或繩索。不同地區(qū)式樣不盡相同,但多以當?shù)厝说牧?xí)慣為主。除了方便使用外,如果仔細看,有的禾剪還裝飾有花紋,以銅背板者為多,如圖7;有的造型似牛頭狀,如圖1、圖6、圖7、圖16;柄把長短也不一,短的約12cm,長的為16—19cm左右。圖15、圖16的柄把長約20cm,較細,且為金屬制作,據(jù)當?shù)厝苏f,方便掛在后背的領(lǐng)口上。所有形制禾剪的刃部都十分窄小,約1—2cm,一是便于著力于稻穗稈上,二是節(jié)省鐵原料,極為經(jīng)濟而高效,反映了各族群眾的智慧。
不同類型禾剪雖形制有一定差別,但在使用上基本相同,如圖22、圖23、圖24所示。一般來說,繩索形將繩索套入手掌中,小指或無名指置于背板下方,其余三個或四個手指在上方;柄把形則將柄把握在掌心,在虎口處用大拇指夾緊,小拇指或無名指置于背板下方。收割時,用食指或中指、無名指、小指拉過稻穗莖稈,用禾剪刀刃在稻穗根部上方約1.5尺左右處輕輕割斷即可。右手一根根割下稻穗,左手則接過割下的稻穗,待積攢到一定數(shù)量后,穗頭朝外,穗莖在內(nèi)相互交叉,捆扎成一把把,每把約5—10斤左右,見圖25、圖26。據(jù)說,一個非常熟練的農(nóng)民,一天能收割30把左右。成把的稻穗挑到村中的糧倉圍欄或村邊禾架上晾曬(見圖27),干了后再放到糧倉里。
禾剪可以說是小身材大用途,造型精巧,攜帶方便,用材少,使用年限約十余年甚至二三十年不等,且能自制,是收割糯稻十分有效的生產(chǎn)工具,曾在歷史時期為許多民族所廣泛使用。
作為南方地區(qū)一些民族重要的稻谷收割工具,禾剪源于何時?由于缺乏可據(jù)資考的系統(tǒng)史料,其發(fā)展脈絡(luò)至今難以梳理。同時,當?shù)赜嘘P(guān)它的傳說故事極少且較碎片化,這使得它的知識譜系也無從建構(gòu)。從筆者目前掌握的材料看,陳列于廣西賀州學(xué)院博物館的一件禾剪為清代物件,但具體為清代何時期,卻沒有標明。另,在中國農(nóng)業(yè)博物館、廣西博物館、貴州博物館、云南民族博物館、貴州民族博物館、廣西環(huán)江毛南族博物館、賀州博物館、中南民族大學(xué)博物館等博物館中亦陳列有禾剪,但多標記“名稱”“民族”或“地區(qū)”,無具體年代說明,少數(shù)言及民國時期。民國時期,禾剪開始出現(xiàn)于地方史籍中,如由梁杓修,吳瑜纂的《思恩縣志》(民國24年),李志修、覃玉成纂的《宜北縣志》(民國26年)(按:1951年8月,思恩與宜北二合并,成立環(huán)江縣)均提到過當?shù)厝耸褂谩昂碳簟?。民國時期記貴州榕江的《車江鄉(xiāng)志》亦有禾剪之記錄。這些文獻所載均僅提名稱,而無其他更多內(nèi)容。至于清代及以前朝代的禾剪文獻,迄今筆者尚未查尋到,對禾剪的描述多為今人所作,有的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民族社會歷史調(diào)查時所記,有的是研究人員或文人墨客調(diào)查或采風(fēng)時所見,還有的是地方志書所錄,詳略不一,但都未對之進行過考證。如記廣西龍勝縣龍脊鄉(xiāng)壯族生產(chǎn)工具時說:“禾剪,本地特有農(nóng)具?!保?](P70)又如,廣西南丹縣拉易鄉(xiāng)壯族:“禾剪在本鄉(xiāng)稱為‘摘刀’,壯語稱為‘hie’,是專用于剪摘糯禾之穗的小農(nóng)具”[3](P160)。再如,談到廣西凌樂縣 瑤族的生產(chǎn)工具時稱,“禾剪是專割粳谷用,因粳谷谷粒不易打落,必需用禾剪剪谷穗,曬干后用槌脫離之。禾剪的構(gòu)造:是由一片圓圓的如酒杯大的小木,木片一邊挖出缺口,插上一小刀片,接上三寸長的小木條柄作成的。用時木柄握在手中,兩只手指不斷的把谷穗壓入刀口,左手也在不斷接過谷穗,使用起來速度也很快,每個勞動力每天能收得160斤谷,而較弱些的勞動力也能收100—120斤。禾剪,因其輕便,制作簡單,每逢收割稻谷時,不論男女老少,每人都備帶一把。”[4](P225)廣西隆林那地彝族稱禾剪為 “列唷”,“由一塊木塊和一塊刀片構(gòu)成,刀成半圓形,圓的直徑約三寸,其中間裝一刀片,刀片長一寸三分。背有一小孔,穿一條繩子,使用時套在手中。它平時用來割豬菜,收獲時用來割谷穗或鴨腳粟。這種刀小巧玲瓏,家家必具。”[5](P6)20世紀50年代末,民族工作者在對貴州臺江巫腳交苗族調(diào)查時,對當?shù)厥褂玫恼痰哆M行了描述和圖示,并對其中兩個生產(chǎn)隊53戶村民擁有的摘禾刀數(shù)量和使用年限進行了統(tǒng)計,共計274把[6](P8),平均每戶5把,最長使用年限50年。對于許多民族來說,禾剪是一類重要的收割工具,但大抵太小,制作不甚困難,在許多調(diào)查或記錄中往往不被重視,導(dǎo)致其在史籍中較少見諸記載,或語焉不詳。
從民間有關(guān)禾剪的傳說看,侗族《起源之歌》中的“事物起源”曾提及摘禾刀和晾曬糯稻的禾晾架起源:“再猜何人去造摘禾刀?再猜哪個去造扁擔(dān)挑?再猜什么樣人來造曬禾架?有誰想過秋收時節(jié)背著竹簍摘糯稻?我猜留津去造摘禾刀,我猜留宜去造扁擔(dān)挑,我猜留辦來造曬禾架,錢宕想過秋收時節(jié)背著竹簍摘糯稻?!保?](P46)侗族人何時開始種植糯稻,由于無確切的史籍記載,故其 《起源之歌》中的摘禾刀歷史也無從考證。另外,侗族民間傳說《老虎怕木梳子》(或譯《腦門上插木梳》)亦稱貴州榕江七十二寨侗族很早就用摘禾刀摘糯稻,摘禾過程有將刀放在嘴里的動作,被老虎誤以為摘禾刀好吃而去舔嘗,結(jié)果傷了嘴。因侗族婦女頭上所插木梳形似摘禾刀,故使老虎很害怕。[8](P161)該故事同樣沒有年代,但說明摘禾刀在侗族民間已流傳了很長時間。居住在廣西龍勝平等鎮(zhèn)等地的侗族也有用禾剪的習(xí)俗,20世紀五六十年代調(diào)查時,一位80多歲的老人曾說百多年前其祖父那一輩就已經(jīng)使用了,如此,也是清代的事了。居住在貴州省從江縣加勉鄉(xiāng)的苗族,據(jù)說其使用摘禾刀約150年左右(20世紀五六十年代調(diào)查資料),形狀大小沒有變化,[9](P4)據(jù)此大約是在清代時就已使用摘禾刀了。廣西南丹大瑤寨的瑤族稱,“很久以前,人們還是用手逐條把禾稈抽拔,速度很慢,手又起泡,每人每日僅能割禾穗十把左右。后來,學(xué)習(xí)壯族使用禾剪,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至今仍然使用”[10](P13)。但壯族何時開始使用禾剪,卻沒有言及。居住在貴州臺江巫腳交的苗族,家家都有幾把摘禾刀,刀片是用破舊的鐮刀、剃頭刀打制而成。調(diào)查材料稱,自古村里就有摘禾刀,式樣無變化[6](P4)。“自古”始于何時,文中沒有明示。
在有限的文獻資料中,我們大致可以得出這樣的認識:至遲在清代,南方不少民族已使用禾剪收割稻谷。需要提及的是,賀州學(xué)院博物館所陳列之禾剪,為全金屬材質(zhì),造型優(yōu)美、靈巧,如果沒有一定時間的積累,非短時期能一蹴而就,極有可能早于清代,禾剪已存在于民間。
從禾剪繩索形式樣看,與古代半月形有孔石刀極為相似,安志敏先生在20世紀50年代著文認為,該類石刀是用來收割農(nóng)作物的,后世的铚、粟鑒、爪鐮、掏刀、捻刀也與之相類,其形制承襲了石刀[11](P42)。出土于廣西桂林甑皮巖、南寧地區(qū)河旁貝丘等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的有孔蚌刀,大抵功用與有孔石刀相類,亦用于收割稻穗和其他谷類作物或藤苗等,故有的學(xué)者稱之為“蚌铚”[12]。還有學(xué)者認為禾剪可能源于新石器時代的蚌刀[13](P263)。石刀是石器時代考古遺存的常見物,南北方均有發(fā)現(xiàn)。云南省博物館即陳列有當?shù)爻鐾恋氖?,貴州赫章可樂柳家溝遺址出土的雙孔石刀,被認為與摘禾刀有關(guān)聯(lián)[14](P26)。在貴州畢節(jié)青場瓦窯遺址中,仍有商周時期單孔石刀出土,說明石刀在貴州存續(xù)歷史較為長久。有學(xué)者曾試圖在石刀、铚和禾剪之間建立起某種淵源關(guān)系:“系繩石刀從仰韶時期開始出現(xiàn)并流行,在龍山時期仍然流行;同時還出現(xiàn)了少量蚌制同類收獲具;進入青銅時代以后又出現(xiàn)了部分用青銅制作的同類收獲具——銅铚;而鐵器時代以后隨著鐵器的普及,系繩石刀便逐漸為鐵铚所取代,僅在某些邊遠地區(qū)繼續(xù)使用。……貴州地區(qū)的一些現(xiàn)代民族便在使用這種工具?!保?5]“铚”也是一類收割工具,在先秦文獻中多有記載,如《詩》《禹貢》《說文》《管子》《書經(jīng)》等。《說文》載:“铚,獲禾短鐮也?!薄夺屆め層闷鳌氛f:“铚,獲禾鐵也?!薄拌滆?,斷禾穗聲也?!钡拌湣笔欠駷楹碳糁笆滥??《王禎農(nóng)書》卷十一“農(nóng)器圖譜”之五“铚艾門”中不僅繪制了“铚”圖(見圖28),還繪制了另一種農(nóng)具“粟鑒”(見圖29),并解釋為:“截禾穎刃也。《集韻》云‘鑒’,剛也。其刃長寸許,上帶圓銎,穿之食指,刃向手內(nèi)。農(nóng)人收獲之際,用摘禾穗。與铚形制不同而名亦異,然其用則一,此特加便捷耳?!保?6]顯然,铚與禾剪非同類物,但與“粟鑒”相似。筆者在賀州瑤族地區(qū)既見過類似“铚”的短鐮,也見過禾剪,說明禾剪與铚并非承接關(guān)系。潘偉在其攝影作品集中也曾言:“遠古人采集野生稻穗所用的石刀、河蚌殼刀,是‘粟鑒’的前身?!保?7](P191)
由上觀之,系繩禾剪與歷史時期的有孔系繩石刀、粟鑒有一脈相承關(guān)系,對此,筆者已在另一文中詳述[18]。至于有柄把之禾剪出現(xiàn)于何時,現(xiàn)尚無實據(jù)可考,從工藝上而言應(yīng)比有孔系繩禾剪要晚。柄把類禾剪涉及柄把的鑲嵌,如系竹、木材質(zhì)的柄把,其嵌入應(yīng)問題不大,因為南方許多民族的建筑或家具,都使用了榫卯技藝,禾剪制作亦可套用。但有的禾剪制作工藝極為精巧,且富設(shè)計感,如圖5、圖6、圖11,還需要有鐵器或銅器鍛造和打制技術(shù)。另外,從柄把形禾剪形制看,與某些鋤頭形制甚為類似,是否受到了鋤頭制作的啟發(fā)則不得而知。
雖然石刀在中國南北地區(qū)許多考古遺址中都有出土,但卻并非都朝著禾剪的方向發(fā)展。作為石刀的活化石,禾剪或與之相類的收割工具主要分布于哪些地區(qū)呢?據(jù)筆者田野調(diào)查和查閱有關(guān)文獻資料,目前仍在使用禾剪的區(qū)域主要分布于南方一些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尤以廣西和貴州兩省區(qū)較集中。具體而言,禾剪的歷史地理分布空間以20世紀50年代為節(jié)點,大致涵蓋了今廣西中部與西部、海南島中部、貴州南部、湖南中部偏西、云南東南部等區(qū)域,且基本上連成一片,區(qū)域內(nèi)的壯族、瑤族、苗族、侗族、水族、布依族、黎族、仫佬族、毛南族、彝族等民族在不同程度上使用過這一工具。不過如今僅有侗族、苗族、壯族、瑤族等民族仍在使用,即使是歷史時期廣泛存續(xù)禾剪的廣西和貴州,其使用區(qū)域也較三四十年前大為縮小。如果將視線放得更遠更廣闊,禾剪或同類工具使用的范圍則更大。有學(xué)者認為,石刀、貝殼刀和陶刀曾大量出現(xiàn)在中國、日本以及朝鮮半島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而鑲嵌著金屬刀片的“收割刀”直到近代還在東南亞地區(qū)一些地區(qū)使用[19](P20,P130)??梢姡@種或許是最小的農(nóng)耕收獲工具不獨中國特有,在亞洲其他部分種植稻谷的國家亦曾廣泛存在過。但在時代的前行中,這一小小的工具卻正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一定意義上而言,禾剪是許多民族社會歷史文化的鏡像反映。從古到今,它在使用與變化的過程中將人們對自然的適應(yīng)與認知以及對民族文化的堅守濃縮在所收割的一根根稻穗里。
禾剪的主要用途是收割糯谷,兼用于其他極少數(shù)糧食作物或藤蔓收割,如小米、粟、紅薯藤、稗子等?!昂碳?,它的主要用途是剪收糯米。它重約1兩,呈半圓形狀,半圓的中央插放一塊四方形小鐵板。半圓的背部有幾個小洞?!薄案詈碳?,有兩種,一種呈長方形,長約二寸,寬約一寸余;一種呈圓形,直徑約一寸,用于收割糯谷及黏谷”[4](P80,P110)。“禾剪,瑤語叫‘哇馬措’,是割禾穗的工具。主要剪割糯禾,也可剪割小米、麥、米產(chǎn)、粟、禾等”?!案淮ㄟ^山瑤的禾剪用來收割禾用糯谷之用,是一種最小的生產(chǎn)工具,本族可以自制”[10](P13,P101)。壯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也同樣如此。南方許多民族有著悠久的種植糯稻歷史,不少還以糯米為主食,如《(乾?。┵F州通志》卷七“苗蠻”說,黑苗“食惟糯稻,舂甚白,炊熟必成團,冷食,佐食惟野蔬。無匙箸,皆以手掬?!薄肚献R略》載臺拱廳(今貴州臺江):“苗人惟食糯米”;丹江(今雷山)“苗民貧富俱食糯米”。貴州臺江反排村的苗族,歷史上也曾以糯米為主食,之后黏稻逐漸推廣,至解放前夕,黏稻占到了種植面積的65%,糯稻僅有35%了。[6](P123)廣西融水雨卜苗族近現(xiàn)代仍以糯米為主食,而貴州從江占里、頂洞,黎平坑洞侗族至今還以糯米為主食。即使不用作主食,糯米在許多民族社會中也有多種用途,如做粽子、年糕、五色飯、腌制食品等等,也是送禮、祭祀的主要用米。另外,出門走親訪友、趕集、上山勞動,糯米成團易攜帶,且不用菜也非??煽冢€耐餓。糯稻的種植既有育秧栽種,也有撒播;既有水稻,也有陸稻。在長久種植糯稻過程中,南方民族還培育了諸多品種,《(光緒)古州廳志》卷四“食貨志”不僅記載了當?shù)氐呐吹酒贩N,且對其適宜的稻田也做了記載:“稬谷之種數(shù)十。其秧及三旬,不擇地而栽者曰大穗稬,曰紅廣稬,曰白廣稬,曰金釵稬;其及三旬,必肥田可栽者,曰早黃稬,曰黃絲稬,曰黑芒稬,曰三可寸,曰四可寸(兩種粒米極長,可作茶食),曰禿頭稬,曰雞爪稬,與秈稻相似(二種結(jié)穗無芒);其及四旬,雖瘠田可栽者,曰冷水稬,曰紅米稬,曰遲黃稬,種亦薄收。又有旱秧可栽陸地者,皆谷雨前后種,寒露前后收。”云南金平地區(qū)苗族種植有大白糯、黃稻、黑吉糯、九月糯、十月糯、麻查糯、香糯、白糯等品種,其中大白糯根深經(jīng)風(fēng)吹,穗長成熟快,防蟲害力強,谷粒大,是當?shù)氐膬?yōu)良品種[20](P20)。有學(xué)者對明清時期廣西地方志記載的水稻名稱進行了不完全統(tǒng)計,僅從外觀上對糯稻命名的品種就有50余種[13](P288)。貴州省黔東南州曾于1958年、1974年和1979年三次對境內(nèi)稻品進行普查,其中有糯稻品種399個[21](P97)。這些傳統(tǒng)糯稻品種中,不少有著共同的特點:脫粒不易。故有的文獻稱:“廣西融水雨卜鄉(xiāng)苗族種糯稻,多食糯米。禾剪,主要用于收割糯稻。因為糯谷用鐮刀割不易脫離(粒)。禾剪是自制的,用一塊小薄刀片,一塊小木板做成?!保?2](P170)還有的認為,用禾剪剪下的糯稻便于收藏,如廣西隆林縣委樂鄉(xiāng)壯族:“其他還有收谷時用的手剪刀,即小鐵刀片,是割谷的重要工具,一穗穗隨手摘禾,一天每人能收谷子八把到十把,剪較快的可得谷子十二把到十五把(每把重約五斤),在收小米、紅稗和割薯藤等也用這種工具。這和他們收藏谷子有很大關(guān)系,因為一把把捆成擔(dān)帶回,便于收藏,在樓上砌成長墻形?!保?](P27-28)又廣西凌樂縣壯族,禾剪“即一塊木塊上嵌一片有鋸齒的小刀片,收割時一根一根的摘取,一個工每天可剪四把(100斤),五個工要從早到晚才能收得一畝。如使用鐮刀只要四個工就能割完。但使用禾剪收回谷穗便于收藏,所以這種習(xí)俗在本縣仍然盛行。這就不能不大大延長了收割時間,所以秋收長達25天之久。不過,目前已漸改變,禾剪只用在割糯谷和粳谷上?!保?3](P370)廣西融水洞安、寨懷一帶的侗族,糯稻種植曾達水稻種植面積的90%,并以糯米為主食,以禾剪一穗一穗收割,扎成把,當?shù)匕傩照f:“我們這樣做習(xí)慣了,因為我們都是種糯谷,谷穗不易脫粒,方便曬,方便貯藏?!保?4](P195、197)馬來西亞一些族群認為,用禾剪收割稻谷,是為了不驚擾“谷魂”(他們稱為Semangat Padi),因為刀片是藏于手掌中,不似鐮刀裸露在外面,那樣會影響到稻谷的生長[19](P20)。筆者在調(diào)查中還發(fā)現(xiàn),用禾剪收割糯稻,還有其他原因。一是糯稻田多位于山區(qū),許多還是冷水田,遠離村寨,用鐮刀收割,其他稻葉也會裹入,增加了運輸難度;二是一根根稻穗收割后留下的其他稻稈、稻葉焚燒或翻犁則可作肥料;三是山區(qū)平地少,且南方多陰雨,脫粒的稻谷需要晾曬的空間大,且不通風(fēng)透氣,易發(fā)霉發(fā)芽,不如成把地懸掛晾曬易保存;四是糯谷稻稈在民間有廣泛用途,如編草鞋、燒草灰(可做食物、堿水等)、包裹東西、做掃把、打草繩等;五是禾剪收割的稻谷易于留存稻種,不易混種;五是禾剪制作簡單,所需鐵料少,使用年限長,且攜帶方便,這對于山區(qū)群眾來說非常重要。正因如此,迄今在廣西和貴州不少民族地區(qū)仍在使用禾剪收割糯稻。筆者2020年秋在貴州從江、榕江調(diào)研時看到鄉(xiāng)村集市中即有禾剪售賣,如圖30、圖31,其中有的禾剪是在廣東等地小作坊批量生產(chǎn)出來的,以塑料材質(zhì)為主。當?shù)赜械陌傩照J為,作坊里的禾剪不如傳統(tǒng)的順手,他們更愿意使用父輩們留下的禾剪。
盡管禾剪曾在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中發(fā)揮過重要作用,但由于糯稻種植面積日漸萎縮,以及現(xiàn)代農(nóng)具的廣泛推廣,其效能漸拙,漸漸退出了人們的視線。對于禾剪的使用效率,一些文獻稱:“一人一日快能剪禾三十把(每把二至三斤),最慢剪十五把。”[10](P13)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廣西大新縣安平壯族,“保留古老的割禾工具,稱為‘踢’,是一塊嵌有小刀片的木片,一穗一穗地收割谷穗,功效很低,現(xiàn)已為引進的鋸鐮所取代。踢只能用來收割薯藤或選留稻種。”又說凌樂縣壯族,禾剪“用于剪粳谷和糯谷。收割時,一根一根地剪取,工作效率很低,一個勞動力僅能剪得八把至十二把(一把為十斤谷子)?!痹摽h下雷地區(qū)壯族,收割水稻使用禾剪,逐穗剪割,每畝需七個人工,工效很低,因此,一季稻的收割期長達一個月[23](P2、284、160)。云南屏邊瑤族亦曾使用過禾剪,當?shù)厝朔Q為“采刀”,瑤語叫“底不”,是收割糯谷的主要工具。以骨或木制作刀身,竹制刀桿,使用這種采刀,最快者每人每天可采谷20把(每把好的谷子約13斤,差的四五斤)[20](P99)。居住在貴州省劍河縣久仰鄉(xiāng)必下寨的苗族,在19世紀初時,糯稻種植面積占水稻的70%左右,有的戶甚至全部栽種糯稻,主要品種如有“乃董收”“乃粉刀”“乃興梭”“乃收榔”“乃董虐”“粉刀想”“乃粉刀又”“乃鰓”等。后來,大家覺得糯米不如粳米漲飯,1926年之后,逐漸擴大了粳稻的種植面積,至1949年,已達到了70%-80%。同時,當?shù)厝诉€認為,糯稻用摘刀一穗一穗摘,極費工夫,不如粳稻用鐮刀收割快,而且在撻斗內(nèi)脫粒,工效也高[9](P153-155)。低效的禾剪,難以跟進時代發(fā)展,無法滿足人們對快捷的追求,消隱在歷史潮流中也就成為其不可避免的宿命。與此同時,自清代以來許多地區(qū)“糯改秈”“糯改雜”的逐步推行,過去種糯食糯區(qū)域日漸縮減,如湖南通道等侗族地區(qū),大約在20世紀70年代后,隨著稻作新品種的推行,禾剪就不再使用。在毛南族地區(qū),四五十歲的人其父輩尚使用禾剪。貴州臺江巫腳交的苗族曾以糯米為主食,家家都有禾晾架,自清末以后逐漸減少,至20世紀50年代時全寨僅余幾個了[6](P7)。清末民初以前,糯米也曾是廣西平等等地侗族的主食,之后從貴州引進“貴州黏”,并逐漸推廣,糯稻于是讓位于黏稻,種得越來越少了。[24](P233)筆者在調(diào)查中了解到,近40多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出山村,到了城市生活,他們不僅不以糯米為主食,也不再種植稻谷,更不會使用禾剪。面對此種現(xiàn)狀,老人們亦十分無奈。
工具是人類延伸自身能力的重要手段。作為農(nóng)耕生產(chǎn)較小工具之一的禾剪,其作用雖僅僅局限于收割,包括割谷、割藤等,在減少人們收割壓力之時,也包含了對農(nóng)作物品性的認知,延展了其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禾剪的最原初形式與新石器時代世界許多地區(qū)廣泛使用的有孔系繩石刀和蚌刀有密切關(guān)系,并在時代前行中逐漸演變,如形制、材質(zhì)等,不變的是依然精巧、制作簡單、攜帶方便、使用靈活,具有力學(xué)與美學(xué)的結(jié)構(gòu),在方寸掌心中輕盈舞動,割下一根根稻穗,成就了其果腹之需和日常生活所用。而禾剪與糯稻的密切關(guān)系是其存續(xù)與式微的重要基礎(chǔ)和原因,因糯而生,因糯而落。歷史時期的禾剪曾存在于東亞和東南亞許多地區(qū),目前僅在我國南方山區(qū)的一些民族社會中仍在使用,其因是當?shù)厝罕娤彩撑疵撞⒁灾疄橹魇?,或?jié)日慶典、祭祀等儀式對傳統(tǒng)糯米的需求。也正是禾剪所具的特殊性,在一些民族看來,它可避免對稻魂產(chǎn)生威脅,還有的形成了專門的儀式——“洗禾剪”,屆時宰殺雞或鴨,祭祀祖先,將禾剪收藏好待來年再使用。由此可見,作為物的禾剪,既有實際用途,又具有文化意蘊,映照著一定的社會文化發(fā)展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