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菊莉
提升小學語文經(jīng)典詩文教學的有效性,有利于學生文化素養(yǎng)與學習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夯實學生學習經(jīng)典詩文的語文根基,對培養(yǎng)學生高尚情懷與幫助學生形成多種學習能力等方面有著積極意義。因此,教師應當總結實踐經(jīng)驗,靈活利用反復誦讀與情境分析及延伸拓展等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經(jīng)典詩文。
經(jīng)典詩文有簡短、押韻等特征,古人寫詩講究平仄,閱讀起來抑揚頓挫。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詩文,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教師應當給學生傳授誦讀古詩文的技巧,幫助學生掌握重音與節(jié)奏及語調等。讀準重音是誦讀的重要前提,而重音是指在朗讀中,需重點突出的詞或詞組、音節(jié)。節(jié)奏不是指閱讀的速度,需教師明確告知朗讀節(jié)奏的劃分方法與形式。語調是指平調與降調及聲調、曲調。教師幫助學生掌握誦讀的技巧,有利于學生感受閱讀中的感情、韻味。
比如,在教學《登鸛雀樓》一文時,詩文運用了“二二一”的節(jié)奏劃分形式,教師先讓學生嘗試自己閱讀,感受詩句的節(jié)奏。教師示范或多媒體播放范讀錄音,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錄音,比較自己節(jié)奏劃分的準確性。教師再通過講解注釋與譯文及創(chuàng)作背景、賞析等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充分理解文章的內容。詩文采用了“尤”韻,韻里的字有“秋、游、留、羞、揪”等,將詩文中的“樓、流”韻中的字集合一起,便可以幫助學生明白“尤”韻語音的含義。由于“尤”韻由三個元音構成,發(fā)音綿長,口型逐漸合攏,有悠遠與悠長等含義,襯托出詩人的憂愁與孤獨等情感。教師引導學生帶著感情進行閱讀,感受詩文的韻律。學生采取同桌相互誦讀與反復有感情誦讀等方式,讓詩文中的文字躍然紙上,強化學生對詩文的語感。
經(jīng)典詩文有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特點,如《詠柳》這首詩,通過寫柳樹的美好姿態(tài)與蓬勃生機來贊美春風,以形象的比喻與豐富的想象力,將春風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教師在教學中呈現(xiàn)柳樹的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柳樹的枝葉,對課文有一定的感知與理解,再通過多媒體課件再現(xiàn)課文內容,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感知古詩文的文字美。學生誦讀古詩文后,在腦海中勾勒出春天的景象圖。教師要鼓勵學生用畫筆將腦海中的景象呈現(xiàn)出來,幫助學生深入了解詩文內容與意境。
教師組織學生深入分析古詩字句,根據(jù)古詩的情境揣摩作者的情緒,通過情境的分析增強師生間的互動,同時放大詩詞的情境美,提高學生學習經(jīng)典詩文的積極性。在交流中,師生共同討論柳樹與作者之間發(fā)生的故事,讓學生在歷史文化熏陶下,實現(xiàn)視野與知識面的有效拓展,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詩詞中的信息,通過情境分析,讓學生分析作者的訴求與傳遞的情感。學生在接觸更多古人詠柳絕唱的詩句時,對柳樹的形象感悟更加深入,切實感受柳樹向人們傳遞春天信息的象征。
教師通過對意境近似的經(jīng)典詩文的對比分析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與感悟詩文的情意,有利于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體系,豐富詩文的儲備量,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比如,《村居》這首詩描繪了春天風光,前兩句描寫了時間與自然景物,寫出了春天農(nóng)村獨有的迷人景色。后兩句描寫了兒童在春天放風箏的情景。詩文洋溢著歡快的情緒,給讀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使讀者仿佛感受到那種欣欣向榮的氣氛,似乎眼前涌動著春天的脈搏。作者將原野里的楊柳,用“拂”與“醉”等詞人格化,寫活了楊柳的嬌姿與柔態(tài)及神韻。這首詩與賀知章的《詠柳》有異曲同工之妙,兩首詩文均描繪了典型的春景圖,從不同角度對春天的柳樹進行生動描寫,為美好的春光增添了生機與希望,從物到人,將早春的迷人景色渲染得淋漓盡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教師圍繞春天中柳樹的主題,為學生構建了相對完整的知識結構。除此之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比分析高鼎的其他詩文,讓學生深入了解作者,對作者有深層次的形象認知,幫助學生構建起以詩人的創(chuàng)作為主題的知識結構體系。通過詩文的對比分析教學,能夠強化學生的記憶力與理解能力,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總之,在經(jīng)典詩文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加強教學理念與方法的創(chuàng)新,切實從詩文的本身特征入手,通過誦讀與情境分析及對比分析等教學過程,讓學生融入作品中,切實感受經(jīng)典詩文的魅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力與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