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峰,張紅霞,侯獻兵,張永波,范煥煥,王 艷,胡思斌
頸性眩暈是由于頸部病變造成椎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暈,主要臨床癥狀是病人感到自身或外物漂移、旋轉、翻滾或浮沉感,嚴重時伴有嘔吐、惡心、耳鳴,甚至視線模糊[1-2]。目前,頸性眩暈以非手術治療為主,常采用血管收縮抑制類藥物、前庭神經鎮(zhèn)靜藥等治療,但上述藥物不能完全根除疾病,只是暫時緩解癥狀,且服藥過久易產生副作用[3]。中醫(yī)學治療頸性眩暈副作用小,廣泛應用于臨床,中藥療效肯定,優(yōu)點突出,但存在不足,如中藥口感問題、部分病人依從性差、不能按療程接受治療[4]。針灸不僅療效肯定、操作方便,且安全無副作用[5]。本研究已觀察芪參還五膠囊及針灸治療青年頸性眩暈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滄州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門診就診的294例青年頸性眩暈病人,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芪參還五膠囊組、針灸組和聯合組。本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3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3組一般資料比較
1.2 病例選擇標準
1.2.1 診斷標準 參照中國康復醫(yī)學會頸椎病專業(yè)委員會制定的《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6]:①發(fā)作性眩暈,有時伴隨復視、眼震、惡心、嘔吐、耳鳴或聽力下降,這些癥狀與頸部位置改變有關;頸項強直、疼痛,整個肩背疼痛發(fā)僵;偶有肢體麻木、感覺異常,出現一過性癱瘓,發(fā)作性昏迷。②旋頸試驗(+)。③影像學X線:正位片可見鉤椎關節(jié)變尖或橫向增生、椎間隙狹窄;側位片可見頸椎順列不佳、反曲、椎間隙狹窄、椎體前后緣骨贅形成、骨質硬化、發(fā)育性頸椎管狹窄等;過屈、過伸側位有節(jié)段性不穩(wěn)定;左、右斜位片可見椎間孔縮小、變形。④經顱多普勒(TCD)檢查示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血流速度改變。⑤除外梅尼埃病、腦動脈硬化、血液病、小腦性眩暈、椎動脈 V1、V3 段供血不全、神經官能癥與顱內腫瘤等。
1.2.2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的病人,年齡18~45歲,性別不限;近期(半個月)未對本病進行過治療,且近期(半個月)未用過治療其他疾病但可能對本病有影響的藥物,病人自愿作為研究對象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3 排除標準 不符合診斷標準和納入標準;不能耐受針刺刺激;有出血、感染或嚴重心、腎、肝疾病不適合針刺治療;嚴重精神疾病病人;妊娠及哺乳期婦女。
1.3 治療方法 所有病人均給予氟桂利嗪膠囊(汕頭金石制藥總廠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03255,規(guī)格:每片10 mg)治療,每次10 mg,連續(xù)口服14 d。
1.3.1 芪參還五膠囊組 口服芪參還五膠囊,組方:黃芪、川芎、當歸、地龍、冰片、水蛭、白僵蠶、秦艽、醋大黃、鉤藤、遠志、梔子、郁金、人參,每次3粒,每日3次,連續(xù)治療14 d。
1.3.2 針灸組 應用耳針沿皮透穴刺法與排針刺法,耳針每日取一側耳穴,每日1次,兩耳交替選穴,首次治療選患側;排針每日1次。每治療6 d停針1 d,共治療14 d。
1.3.3 聯合組 同時口服芪參還五膠囊并應用針灸治療,共治療14 d。
1.4 觀察指標
1.4.1 椎動脈(VA)、基底動脈(BA)平均血液流速 利用TCD技術測定VA、BA治療前后平均血液流速變化。每次測定前囑病人休息15 min,檢查時將探頭置于枕窗(頸后部正中線枕骨粗隆下3.0~3.5 cm處),設置超聲脈沖為2 MHz。
1.4.2 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分[7]治療前后根據《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分別從眩暈(16分)、日常生活及工作(4分)、頸肩痛(4分)、心理及社會適應(4分)、頭痛(2分)5個維度評分,總分30分,評分越低提示患病情況越重。
1.4.3 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包括惡心嘔吐、嗜睡、皮疹、胃納亢進等。
1.5 臨床療效評定 根據《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8]及《頸椎病治療成績評分表》[9]對所有病人治療前后每項評分進行統(tǒng)計。療效指數 =[(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30-治療前積分)]×100%。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療效指數≥90%為臨床治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療效指數≥30%且<90%為好轉;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療效指數<30%為無效。
2.1 3組臨床療效比較 聯合組、針灸組和芪參還五膠囊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8.98%、90.82%和87.76%,聯合組總有效率優(yōu)于針灸組和芪參還五膠囊組(χ2=9.531,P<0.05)。詳見表2。
表2 3組臨床療效比較 單位:例(%)
2.2 3組治療前后VA、BA平均血液流速比較 治療前,3組左椎動脈(LVA)、右椎動脈(RVA)、BA平均血液流速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組LVA、RVA、BA平均血液流速較治療前增加(P<0.05),且聯合組LVA、RVA、BA平均血液流速高于針灸組和芪參還五膠囊組(P<0.05)。詳見表3。
表3 3組治療前后VA、BA平均血液流速比較(±s) 單位:cm/s
2.3 3組治療前后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前,3組眩暈、日常生活及工作、頸肩痛、心理及社會適應、頭痛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組眩暈、日常生活及工作、頸肩痛、心理及社會適應、頭痛評分均較治療前增加(P<0.05),且聯合組高于針灸組和芪參還五膠囊組(P<0.05)。詳見表4。
表4 3組治療前后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分比較(±s) 單位:分
2.4 3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聯合組、針灸組和芪參還五膠囊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分別為4.08%、2.04%和3.06%,3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5。
表5 3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單位:例(%)
近年來,隨著電腦和智能手機普及,青年人群學習、工作、屈頸低頭使用電腦和手機時間延長,越來越多青年頸椎病病人因“頸肩部酸脹疼痛不適”等癥狀前來就診。多項研究表明,頸椎病病人極易出現頸性眩暈,若得不到重視及有效治療,易引起神經根、交感神經、椎動脈甚至脊髓壓迫或刺激感,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及工作[10-11]。目前,輕癥病人以對癥治療為主,以快速減輕眩暈感為目的,血管收縮抑制類藥物、前庭神經鎮(zhèn)靜藥等在臨床使用頻率較高,但療效不佳,且副作用較大[12]。
中醫(yī)學認為腦為元神之府,主神明,腦功能完成需氣血津液濡養(yǎng),若氣虛血瘀,不能上榮頭目清竅,而致髓海失養(yǎng),即發(fā)為眩暈[13-14]。氣虛血瘀是眩暈病人的主要證型。故治療當以補氣活血祛瘀為原則。雖然中藥療效較好,但口感問題限制其應用。頸性眩暈發(fā)病機制復雜,治療方法較多,多數學者傾向于多元、綜合療法。針灸是一種操作方便的綠色療法,通過刺激相應穴位,將充分調動機體自身的調節(jié)能力,以此發(fā)揮治療效應[15]。本研究隨機選取294例青年頸性眩暈病人進行研究,結果發(fā)現,聯合組、針灸組和芪參還五膠囊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8.98%、90.82%和87.76%,且聯合組總有效率優(yōu)于針灸組和芪參還五膠囊組(P<0.05)。分析原因,芪參還五膠囊中重用黃芪大補脾胃之氣,使氣旺血行,為君藥;當歸、川芎活血和營,佐以地龍、水蛭、白僵蠶化瘀通絡,郁金、遠志、人參養(yǎng)心安神益智,冰片消諸竅之火;諸藥合用,既補不足之虛,行瘀滯之實,虛實兼顧,使氣血暢通,得以上榮,濡養(yǎng)頭目,腦有所養(yǎng),諸癥皆愈?,F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單藥黃芪通過降低興奮性氨基酸釋放及其在細胞間堆積,緩解鈣離子超載、抗氧化等機制,從而抑制細胞凋亡的發(fā)生;川芎中川芎嗪能抗血小板聚集,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huán),降低血黏度;地龍能改善血液流變學和微循環(huán)障礙[16-17]。諸藥合用,發(fā)揮中藥多靶點改善腦循環(huán),增加腦血流量,減輕腦血管痙攣等作用,從而改善頭暈癥狀。
本研究使用較小、較短的毫針,一方面可降低進針皮下與皮下軟骨的疼痛,增加治療頻次;毫針直徑小有利于貫穿整個穴區(qū),固定針柄,便于延長留針時間[18-19]。結合頸部排針刺法,在一個部位或一個病變的節(jié)段連續(xù)密集針刺,針刺數量多、深度深、刺激量大、針感強,具有較強的疏通經絡作用,可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神經節(jié),改善神經根周圍微循環(huán)和淋巴循環(huán),促進炎性滲出物吸收,減輕炎性水腫;局部連續(xù)深刺可減輕神經根及肌腱組織黏連,提高弛緩的韌帶及肌肉興奮性,增強修復能力,從而減輕癥狀。耳針沿皮透穴刺法作用于遠端,排針刺法直接作用于局部;耳針沿皮透穴刺法快速解決病人早期痛苦,排針刺法局部強力疏通經絡療效持久[20]。如此治療遠近配合,急緩結合,標本同治,依據刺灸法作用的特異性,合理搭配,可縮短治療周期,提高臨床療效,減輕病人痛苦。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組治療后LVA、RVA、BA平均血液流速和眩暈、日常生活及工作、頸肩痛、心理及社會適應、頭痛評分均較治療前增加(P<0.05),且聯合組優(yōu)于針灸組、芪參還五膠囊組(P<0.05)。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組、針灸組和芪參還五膠囊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芪參還五膠囊及針灸聯合治療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芪參還五膠囊及針灸聯合治療青年頸性眩暈療效顯著,可降低病人LVA、RVA、BA平均血液流速,改善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