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森
(南寧市紅十字會醫(yī)院,廣西 南寧,530012)
冠心病屬于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主要由冠狀動脈血管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所引發(fā)的血管腔狹窄或阻塞,其特征性臨床表現(xiàn)為突感心前區(qū)發(fā)作性絞痛或壓榨痛[1]。慢性心力衰竭(CHF)是臨床冠心病患者病情進展后出現(xiàn)的嚴重并發(fā)癥之一,其主要指心臟功能及結構發(fā)生異常所引起的心臟供血不足[2]。臨床常用抗心衰藥物開展治療,成效一般。故本文對我院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開展心臟康復運動療法,深入探討其應用效果,內(nèi)容如下。
本文將我院于2018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90例老年冠心病CHF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甲組男女比例27:18,年齡63~82歲,均值(72.55±4.67)歲,;乙組男女比例26:19,年齡64~81歲,均值(72.53±4.69)歲,以上一般資料(P>0.05)。納入標準[3]:均符合冠心病臨床診斷標準;病程>6個月;紐約心臟協(xié)會(NYHA)心功能Ⅱ~Ⅲ均符合手術指征;均知情同意加入本次研究。排除標準:3周內(nèi)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不穩(wěn)定心絞痛者;靜息時收縮壓>200mmHg或>舒張壓110mmHg;體位性血壓降低者;存在運動禁忌者;依從性差、不配合治療者。
兩組患者均依據(jù)CHF管理指南進行規(guī)范化藥物治療、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導。甲組:每周電話隨訪,詢問患者癥狀、服藥情況及一般情況等。乙組:(1)運動內(nèi)容:①熱身期:指導患者做1遍熱身操,再進行5~10min慢走,速度以患者稍感輕松為宜(自感勞累分級在10~11級);②運動期:快走20~30min,速度以患者稍感疲勞為宜(自感勞累分級在12~14級);③放松期:以患者平日散步速度慢走5min。上述運動開展期間,耐力較好者每隔8~10min進行2min休息,耐力較差者每隔3~5min進行2min休息。(2)運動強度:患者自感勞累分級在12~14級或達到靶心率[心率儲備×(60%~30%)+靜息心率,心率儲備=運動試驗中最大心率-靜息心率]。(3)運動時間:NYHA心功能Ⅱ級者,20~30min/次;NYHA心功能Ⅲ級者,15~20min/次。(4)注意事項:根據(jù)患者實際恢復情況逐步增加運動時間及頻率;若隨訪期間患者用藥劑量調(diào)整,需重新評估其運動強度。(5)隨訪工作:加強健康教育,督促患者積極改變不良生活方式、戒煙忌酒、定時服藥、堅持運動等;溝通過程中注意患者心理變化,若存在負面情緒及時予以患者信心及希望,并通過加強與家屬的溝通及教育以提高患者依從性。兩組持續(xù)干預12周。
(1)心功能指標:二維經(jīng)胸心臟超聲檢測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運動耐量:測量6分鐘步行距離(6MWT);心衰標志物水平變化: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患者晨起空腹靜脈血3ml,測定其血清標本內(nèi)N端-前腦利鈉肽(NT-proBNP)的含量。(2)兩組平均動脈壓(MAP)與心率(HR)改善情況。(3)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
運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21.0行t檢驗和χ2檢驗,(x±S)表示計量資料,[n(%)]表示計數(shù)資料,P<0.05為差異有意義。
兩組治療前各指標無顯著差異(P>0.05),乙組治療后LVEF、6MWT及NT-proBNP均優(yōu)于甲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心功能指標、運動耐量及心衰標志物水平變化比較(x±s,n=45)
治療前組間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乙組治療后MAP及HR均優(yōu)于甲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壓及心率改善清況比較(x±S)
甲組發(fā)生心律失常5例、心衰加重2例、心絞痛2例,乙組出現(xiàn)心律失常及心絞痛各1例;乙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4.44%,相比甲組20.00%差異顯著(χ2=5.075,P<0.05)。
CHF患者具體可表現(xiàn)為活動后疲勞、氣促、煩躁,臨床目前針對本病的治療不再只局限于緩解癥狀,而是更注重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促使其生活質(zhì)量提高以及壽命延長[4]。既往實施的常規(guī)藥物治療方案僅能夠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故研究學者們又提出在用藥基礎上實施心臟康復運動療法。
郝佳[5]等人研究報道中,運動康復訓練用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可有效改善其心功能,提高患者運動能力。本文結果顯示,乙組患者治療后LVEF、6MWT、NT-proBNP、MAP、HR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均優(yōu)于甲組,分析原因可能為心臟康復運動療法根據(jù)冠心病CHF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為其制定適合當前身體狀況的運動方案,并通過督促患者堅持開展有效運動,可顯著改善機體血流動力學指標,促進心功能優(yōu)化;同時,積極開展運動康復鍛煉可對慢性心衰患者骨骼肌血流狀況起到良好改善作用,從而有助于肌肉收縮、加速機體新陳代謝,促進患者心功能恢復。此外,運動鍛煉可對人體植物性神經(jīng)及肌肉功能產(chǎn)生積極影響,從而促使患者運動能力峰值及最大攝氧量提高;且堅持鍛煉還有助于骨骼肌對氧的利用能力提高,從而增加患者6MWT。醫(yī)護人員在實施心臟康復運動療法期間通過電話隨訪向患者積極開展全面的疾病健康知識宣教,還可顯著提高患者對冠心病CHF知識的認知水平,從而放松心情接受治療,主動配合運動康復鍛煉,有助于其臨床各項指標改善。
綜上所述,心臟康復運動療法在冠心病CHF患者中開展,可改善其心功能指標,降低心衰標志物水平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有效維持機體血壓、心率穩(wěn)定,從而增加6MWT,值得臨床采納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