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以華
鹽城市大豐人民醫(yī)院檢驗科,江蘇大豐 224100
糖尿病屬于一種臨床較為常見的疾病, 而2 型糖尿病是糖尿病疾病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占比高達90%。2 型糖尿病多在35~40 歲之后發(fā)病,也稱成人發(fā)病型糖尿病。 糖尿病的發(fā)生多與生活方式、壓力過大、飲食不當及遺傳等因素有關(guān),患者多以血脂代謝異常、高血糖等癥狀為臨床表現(xiàn),給患者的正常生活帶來嚴重影響。近些年,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突發(fā)猛進,國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飲食結(jié)構(gòu)與飲食習慣發(fā)生較大轉(zhuǎn)變,加上機體運動量的不斷減少, 使得我國糖尿病的患病人數(shù)越來越多。 糖尿病是機體胰島分泌異常和作用缺陷所引起的一種病癥,常見癥狀是機體長時間處于高血糖狀態(tài),同時電解質(zhì)、水、脂肪、蛋白質(zhì)、糖等物質(zhì)出現(xiàn)嚴重的代謝性紊亂癥狀亦可導致糖尿病,危及患者生命,降低生活質(zhì)量[1]。因此,臨床需要盡早加以檢測[2]。就目前而言,糖化血紅蛋白、 血糖與血脂指標是臨床判斷糖尿病的重要指標, 其中空腹血糖是機體胰島素分泌狀況的重要反映性指標,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總膽固醇、高密脂蛋白膽固醇和三酰甘油都是臨床常用的血液脂類檢測指標,代表性強[3]。 為探究糖化血紅蛋白與血脂檢測在2 型糖尿病疾病檢測的臨床意義, 該文嘗試對2019 年8 月—2020 年9 月間該院收治到的120 例糖尿病患者給予糖化血紅蛋白與血脂檢測, 并把檢測結(jié)果與同一時期收治的健康體檢者檢測結(jié)果加以比較,分析這兩種指標在2 型糖尿病中的檢測意義, 現(xiàn)報道如下。
在自愿參與原則的基礎上, 選取該院糖尿病患者120 例進行研究,作為觀察組,其中男68 例,女52 例;年齡18~62 歲,平均(43.42±5.63)歲;病程2~8 年,平均(3.08±1.02)年。 另外取這一時間段內(nèi)在該院進行健康體檢的健康人群120 名,作為對照組,其中男65 名,女性55 名;年齡20~65 歲,平均(43.40±5.65)歲。 經(jīng)過統(tǒng)計整理, 這兩組研究對象之間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價值。
納入標準: ①觀察組患者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制定的臨床診斷標準與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分會制定的2 型糖尿病診斷標準;②觀察組患者入院后均經(jīng)過體格、病史及實驗室檢查確診為糖尿??;③觀察組患者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在6.1 mmol/L,餐后2 h 血糖水平在11.1 mmol/L以上;④符合醫(yī)學倫理要求,且在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開展;⑤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②合并嚴重慢性疾病者;③精神疾病或者認知障礙者;④治療不配合或者資料不完整者。
所有觀察對象都需在檢測前禁食12 h, 在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采集機體靜脈血4 mL, 使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鈉二鉀為抗凝劑,并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將血清分離出來,制成標本后, 科學及時送至檢測室。 應用BECKMAN COULTER AU5800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和HLC-723G8檢測儀及其配套試劑和質(zhì)控品進行血脂與糖化血紅蛋白檢測, 其中糖化血紅蛋白檢測法選擇高效液相色譜法,血脂檢測選擇酶比色法與直接清除法,合理記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等血糖指標,同時,詳細記錄患者TC(總膽固醇)、TG(三酰甘油)、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4 項血脂指標的檢查結(jié)果;此外,還應記錄患者餐后2 h 血糖水平。
①對比患者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3 項血糖水平; 糖化血紅蛋白正常值一般在4.0%~6.0%, 空腹血糖正常值一般在3.89~6.50 mmol/L;餐后2 h 血糖2 hPG 正常值一般高于11.0 mmol/L。
②比較兩組對象的檢測結(jié)果, 包括、TC、TG、LDLC、HDL-C4 項指標;TC 正常值一般在3.0~6.0 mmol/L;TG 正常值一般在0.4~1.8 mmol/L;LDL-C 正常值一般在2.06~3.10 mmol/L;HDL-C 正常值一般在1.0~1.8 mmol/L。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 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8.27±1.04)%、空腹血糖(7.28±1.80)mmol/L 及餐后2 h 血糖(12.35±1.96)mmol/L 水平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糖化血紅蛋白與血糖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糖化血紅蛋白與血糖水平比較(±s)
組別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mmol/L)餐后2 h 血糖(mmol/L)對照組(n=120)觀察組(n=120)t 值P 值6.03±0.75 8.27±1.04 19.137<0.001 5.19±0.93 7.28±1.80 11.300<0.001 7.93±1.44 12.35±1.96 19.908<0.001
觀察組TC 為(7.85±2.03)mmol/L、TG 為(3.78±0.62)mmol/L、LDL-C 為(5.29±1.30)mmol/L、HDL-C 為(0.94±0.25)mmol/L,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血脂指標水平比較[(±s),mmol/L]
表2 兩組血脂指標水平比較[(±s),mmol/L]
組別TCTGLDL-CHDL-C對照組(n=120)觀察組(n=120)t 值P 值5.70±0.88 7.85±2.03 10.645<0.001 1.17±0.46 3.78±0.62 37.035<0.001 3.40±0.58 5.29±1.30 14.544<0.001 1.85±0.61 0.94±0.25 15.121<0.001
糖尿病是在機體胰島素異常分泌過程中所造成的一種以高血糖狀態(tài)為主的臨床常見性病癥, 主要表現(xiàn)在胰島素分泌量低或者受體作用遲鈍引起的分泌胰島素低下,繼而造成人體所必需的糖類、脂類和大分子蛋白質(zhì)物質(zhì)出現(xiàn)異常性的新陳代謝癥狀, 影響機體正常的生理活動,實際上,這是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典型性特征是機體空腹或者餐后血液含糖量的持續(xù)性升高,病情嚴重可誘發(fā)酮癥或者蛋白質(zhì)消耗現(xiàn)象,造成腦部、心臟和心血管疾病等并發(fā)癥狀,進一步危及患者生命[4-5]。 2 型糖尿病是一種糖尿病典型性病癥,在臨床中又有“成人型糖尿病”與“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之稱,常見的發(fā)病人群是中老年人群,一旦發(fā)病,患者往往會出現(xiàn)身體疲乏感、多飲多食、多尿、消瘦等臨床癥狀,長此以往,會累及機體重要臟器,誘發(fā)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性白內(nèi)障等多種嚴重并發(fā)癥,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2 型糖尿病在當前臨床中相對多發(fā),占據(jù)糖尿病病癥的90%左右, 以成年人最為多發(fā), 常見患病年齡在35~40 歲,且常見于肥胖人群中,這是因為機體胰島素出現(xiàn)抵抗現(xiàn)象, 通俗來說就是相關(guān)性細胞在胰島素中的敏感度較低[5]。 對于2 型糖尿病患者來說,機體胰島素的抵抗具有一定的遺傳性特征, 與機體基因存在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性。 通常機體肥胖、飲食不合理、機體葡萄糖激酶基因變化等都會造成2 型糖尿病的發(fā)生, 并且疾病早期并不存在典型性臨床癥狀, 只有在疾病不斷發(fā)展的形勢下,機體可出現(xiàn)多食、身體消瘦、營養(yǎng)不良、尿頻尿急等臨床表現(xiàn)[6]。
通常情況下,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水平常常呈現(xiàn)異常狀況,可能是因為機體胰島素分泌量低,機體血脂代謝出現(xiàn)紊亂狀態(tài); 亦可能是因為機體血糖長時間處于較高狀態(tài),機體不能分解利用,使得機體血脂合成過度,從而進一步增加機體血脂水平[7]。 一旦機體血糖濃度增高, 血紅蛋白與長壽組織蛋白會明顯糖基化或者非酶糖化,生成大量糖化終產(chǎn)物,損傷機體血管壁結(jié)構(gòu)與功能,最后造成動脈粥樣硬化[8]。 經(jīng)過長期研究[9],發(fā)現(xiàn)胰島素對機體脂蛋白脂肪酶活性具有明顯的激活作用,增加游離脂肪酸的生成量,引起血脂總膽固醇水平顯著升高,此時機體血管壁中會出現(xiàn)大量的沉積物質(zhì),長時間的沉淀可影響血液正常循環(huán), 影響機體血液向心臟、大腦部位流入,造成多種疾病。 基于此,臨床認定糖尿病和血脂之間的關(guān)系十分密切。
糖化血紅蛋白屬于血紅蛋白中的纈氨酸與葡萄糖非酶化融合成的一種物質(zhì), 與時間和血糖濃度密切相關(guān),能夠有效判斷機體2~3 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而且這一物質(zhì)水平并不會受到機體服藥或者進食的干擾,是臨床檢測高血糖的重要反映指標[10-12]。 由于2 型糖尿病患者存在一定的血脂代謝紊亂現(xiàn)象, 冠心病發(fā)生風險高,一旦不及時加以有效性治療,便會損傷機體血管內(nèi)皮細胞, 引起血小板大量聚集, 增強血小板的黏附性,造成粥樣斑塊[13-14]。另外,據(jù)有關(guān)資料顯示[15]: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減少15%, 可降低相關(guān)性終點事件風險發(fā)生率,一般達到12%左右,所以糖化血紅蛋白的水平直接關(guān)系到糖尿病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高低。 因此,臨床可以根據(jù)糖化血紅蛋白指標與血脂指標有效判斷2 型糖尿病[16]。
在該次研究中, 觀察組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水平(8.27±1.04)%、空腹血糖水平(7.28±1.80)mmol/L、餐后2 h 血糖(12.35±1.96)mmol/L,較對照組(6.03±0.75)%、(5.19±0.93)mmol/L、(7.93±1.44)mmol/L 顯著更高,且觀察組患者血脂TC 水平 (7.85±2.03)mmol/L、TG 水平(3.78±0.62)mmol/L、LDL-C 水平(5.29±1.30)mmol/L 明顯高于對照組(5.70±0.88)、(1.17±0.46)、(3.40±0.58)mmol/L(P<0.05),這充分說明臨床醫(yī)師可以根據(jù)機體血脂與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對2 型糖尿病進行準確性判斷, 及時分析患病程度,制定最佳的血糖控制方案,促進患者病情好轉(zhuǎn)。 在王榕[17]文獻中,對照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6.01±0.74)%、 空腹血糖(5.21±0.95)mmol/L、TC (5.69±0.89)mmol/L、TG(2.98±0.45)mmol/L、LDL-C(3.41±0.56)mmol/L 較觀察組 (8.24±1.03)%、(7.26±1.97)mmol/L、(7.84±2.01)mmol/L、 (4.23±1.05)mmol/L、 (5.31±1.32)mmol/L 更低(P<0.05),其研究結(jié)果與該文呈現(xiàn)一致性。
綜上所述,2 型糖尿病檢測中糖化血紅蛋白與血脂檢測的臨床意義十分顯著, 是臨床醫(yī)師判斷患病程度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