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李廣霞
1.大慶市第三醫(yī)院功能科,黑龍江大慶 163712;2.大慶龍南醫(yī)院物理診斷科,黑龍江大慶 163453
糖尿病是臨床常見的慢性代謝性疾病,發(fā)病率高,對人群健康的危害較大[1]。 糖尿病患者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可以導致一系列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 其中下肢血管病變是糖尿病較為嚴重的并發(fā)癥, 可以導致患者出現(xiàn)下肢麻木、疼痛、腫脹等癥狀,隨著疾病進展患者可出現(xiàn)間歇性跛行,延誤診治還可以進而導致患者截肢[2]。 彩色多普勒超聲對于血管病變的檢測具有較好的效果,該研究選擇該院2019 年1—12 月收治的50 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選擇同期50 名健康體檢的志愿者作為對照,對比兩組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探討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應用價值。 現(xiàn)報道如下。
納入該院收治的50 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患者為研究組, 選擇同期50 名健康體檢的志愿者作為對照組。研究組男性28 例,女性22 例;年齡39~72 歲,平均年齡(48.7±5.2)歲;病程2~11 年,平均病程(7.9±1.3)年。對照組男性29 名,女性21 名;年齡41~74 歲,平均年齡(49.3±5.5)歲。 兩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 ①患者臨床上確診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病歷完整;②患者簽署該研究知情同意書,經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①合并下肢先天性畸形、 下肢嚴重外傷的患者; ②合并惡性腫瘤疾病的患者;③合并精神分裂癥、智力障礙的患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患者。
所有研究對象采用相同型號的彩色多普勒超聲儀器進行檢查, 檢查由同一位高年資超聲科醫(yī)生采用超聲檢查儀器進行觀察,檢查時研究對象取平臥位,足部稍外展,探頭首先由上到下檢查股動脈,隨后在研究對象足部內收的狀態(tài)下檢查足背動脈。 在檢查脛后動脈、腘動脈的過程中研究對象取俯臥位,采用超聲探頭交替進行縱切、橫切掃查下肢血管管腔,測量記錄研究對象下肢血管內膜的厚度,觀察管壁光滑情況、管腔狹窄情況、管腔血液充盈情況等。
觀察兩組下肢血管病變檢出結果; 觀察兩組下肢動脈管徑。
采用SPSS 19.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下肢血管斑塊的檢出率86.00%高于對照組14.00%,狹窄檢出率14.00%高于對照組8.00%,閉塞檢出率18.00%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下肢血管病變檢出結果比較[n(%)]
研究組股動脈、足背動脈、腘動脈、脛后動脈的管徑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下肢動脈管徑比較[(±s),mm]
表2 兩組下肢動脈管徑比較[(±s),mm]
?
糖尿病是臨床常見的慢性代謝性疾病,好發(fā)于中老年人。 近年來隨著人群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其發(fā)病率逐漸上升,且發(fā)病人群呈現(xiàn)年輕化趨勢。 高糖、高能量飲食導致體內胰島負荷較重是患者發(fā)病的重要原因。 糖尿病患者往往需要長期服用降糖藥物或注射胰島素治療,生活質量明顯下降,同時患者在長期服藥的過程中依從性難免下降, 尤其是醫(yī)學常識不高的老年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更容易擅自更換藥物種類、 減少藥物的使用劑量, 從而導致血糖控制不佳以及并發(fā)癥的風險明顯上升。 糖尿病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研究認為主要與肥胖、高脂血癥、吸煙、酗酒、遺傳等因素密切相關。 肥胖患者體內脂肪代謝異常,容易對糖代謝帶來一定程度的干擾,導致血糖水平升高。 而酗酒可以影響人體正常的代謝過程,使得糖代謝、脂肪代謝出現(xiàn)異常,體內脂肪和糖大量堆積,身體代謝負擔加重,因而容易出現(xiàn)血糖的異常升高。 長期酗酒時患者肝臟功能的損害也可以影響糖的正常代謝轉化, 使得血糖水平升高。 糖尿病作為一種代謝障礙性疾病,主要因胰腺組織不能分泌充足的胰島素或體內出現(xiàn)胰島素抵抗導致血糖水平升高。 作為一種慢性疾病,糖尿病目前尚無根治性治療方法,患者腎臟、眼球、血管、神經等組織器官可以因為持續(xù)升高的血糖而損害, 并導致一系列并發(fā)癥出現(xiàn)。 在糖尿病的諸多并發(fā)癥中,下肢血管病變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大血管病變, 而其中吸煙被認為與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密切相關。 煙草中的有害物質可以進入人體并作用于下肢血管, 導致一系列的炎癥反應并使得血管壁斑塊反復破裂,斑塊不穩(wěn)定性提高,容易出現(xiàn)斑塊脫落引發(fā)下肢血管的急性阻塞。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主要癥狀與下肢血管缺血相關, 表現(xiàn)為下肢疼痛、麻木、感覺異常、皮溫低、靜息痛、間歇性跛行等,后期下肢皮膚還可以因為供血不足出現(xiàn)潰爛、 發(fā)黑等表現(xiàn)[3-4]。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發(fā)病過程主要與氧化應激和脂肪代謝紊亂相關。 早期多累及下肢小動脈,在高糖狀態(tài)下下肢小動脈血管壁發(fā)生病理生理改變,經大量炎癥因子介導導致血管壁內皮功能紊亂, 出現(xiàn)蛋白質、氨基酸的非酶糖化反應。 血管壁結構蛋白的糖化使得管腔狹窄的風險急劇升高。 而動脈血管壁平滑肌細胞增殖使得血管中膜厚度增加,管腔彈性降低。 同時局部血管內血液中血脂濃度升高加快了晚期糖化終產物的大量生成和積聚。 而動脈管腔的閉塞與平滑肌細胞、單核巨噬細胞誘發(fā)的脂質反應有關,脂質反應使得管壁內膜因血小板、紅細胞的沉積而增厚,粥樣硬化斑塊的不斷附著可以使得管腔出現(xiàn)閉塞。 下肢血管病變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使得患者治療的經濟負擔加重,精神壓力增大。 早期通過相關的檢查方式明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對于疾病的早期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患者的臨床預后也十分關鍵[5-6]。 通常在超聲成像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常常出現(xiàn)多個節(jié)段的血管壁鈣化,聲學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多發(fā)的不均質回聲、高回聲的鈣化斑塊, 因結構不穩(wěn)定可以在血流的沖擊下出現(xiàn)斑塊破裂、出血、血栓形成,從而導致管腔閉塞。 雖然血管造影是診斷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金標準, 但作為一種有創(chuàng)治療給患者帶來的創(chuàng)傷損害較大, 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較低,且檢查費用昂貴,在長期的病情觀察中也無法隨時進行隨訪了解病變血管的變化情況,不利于治療方案的進一步調整。 相比之下,彩色多普勒超聲具有更多的優(yōu)勢[7-8]。 該研究探討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應用價值。 結果表明,研究組下肢血管斑塊的檢出率86.00%高于對照組14.00%,狹窄檢出率14.00%高于對照組8.00%, 閉塞檢出率18.00%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股動脈、足背動脈、腘動脈、脛后動脈的管徑均低于對照組(P<0.05)。 結合研究結果進行分析, 彩色多普勒超聲是一種無創(chuàng)性檢查,操作便捷,具有較好的成像效果,可以從多個角度對患者病變的下肢血管進行觀察, 有利于測量病變血管的管徑、管腔內中膜厚度以及硬化斑塊等情況,對于下肢血管病變可以進行多個階段的觀察追蹤。 正常情況下下肢血管壁內膜光滑,動脈走行正常,血流束與血管管壁具有清晰的界限, 而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管腔中可以出現(xiàn)腔內凸起的斑塊, 表現(xiàn)出斑塊處血流變細或充盈缺損,收縮期峰值流速增高。 該研究中相比正常血管,糖尿病病變血管的斑塊、狹窄、閉塞檢出情況明顯提高,且動脈管徑明顯縮小,因而臨床醫(yī)生根據上述特征可以較好地辨別患者是否存在相關的血管病變[9-10]。
綜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應用價值顯著,具有操作便捷、經濟、可重復的優(yōu)勢,不會對患者帶來創(chuàng)傷損害,具有典型的成像特征,病變檢出率高,有利于患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 臨床醫(yī)生可以根據病情需要對治療中的患者血管改善情況進行觀察,該方法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