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東
(安徽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安徽 淮南 232000)
隨著智能輔助駕駛的迅速發(fā)展,“人機共駕”成為國內(nèi)外學者研究的熱門方向。在人機共駕實驗及性能評價中,由于條件限制,大多采用仿真形式進行,因而其中“人”即駕駛員模型的建立成為研究人機共駕機理的重要一環(huán)。
郭孔輝[1]院士提出經(jīng)典“預瞄—跟隨”理論,揭示了駕駛員以最小誤差為原則的特性,基于最優(yōu)曲率控制實現(xiàn)駕駛員模型對路徑的良好跟隨。丁海濤[2]等在“預瞄—跟隨”理論基礎上,引入加速度反饋,補償橫向跟蹤誤差,同時建立以節(jié)氣門為控制對象的縱向駕駛員模型,實現(xiàn)縱橫向解耦控制。Chao W[3]等基于駕駛員的視覺特性與決策意愿,表征駕駛風格與駕駛能力,設計了多點多目標決策模型,反映了同駕駛員的駕駛行為。
本文基于單點預瞄理論,依據(jù)預瞄誤差以方向盤為控制對象,設計橫向駕駛員模型。利用彎道半徑制定速度策略,基于縱向加速度反饋,以節(jié)氣門開度與主缸壓力為控制對象,設計縱向駕駛員模型。最后通過Simulink/CarSim聯(lián)合仿真驗證模型縱橫向跟隨性能。
某時刻汽車橫向位置y(t),期望路徑f(t),預瞄時間T后跟隨期望路徑則:
理想橫向加速度為:
此時駕駛員最佳方向盤轉(zhuǎn)角為:
式中Gay為加速度增益。
同時考慮駕駛員反應時間td和神經(jīng)-肌肉延遲th,其傳遞函數(shù)為:
在汽車控制過程中,為保證汽車穩(wěn)定性,面對不同半徑的彎道,駕駛員有不同的速度選擇。通常駕駛員選擇在半徑較小的彎道提前減速,對于直道則選擇加速至較高車速通過。
定義速度策略:
式中R為彎道半徑,v為車速。
為保證平穩(wěn)通過彎道,進入彎道前10m需達到入彎所需速度。
汽車縱向控制即是駕駛員對車速的控制,加速階段駕駛員通過踩油門踏板控制節(jié)氣門開度獲得加速度,制動階段駕駛員通過踩制動踏板控制主缸壓力獲得減速度。
駕駛員對車速的跟蹤,通過對加速度的控制來實現(xiàn)。當期望車速為vx,實際車速為ux時,理想加速度a*x表示為:
在縱向駕駛員模型中引入縱向加速度反饋,驅(qū)動模塊以節(jié)氣門開度為控制量,制動模塊以主缸壓力為控制量。驅(qū)動階段使用PID控制理想節(jié)氣門開度:
Kp、Ki、Kd可在仿真時調(diào)節(jié)參數(shù)。
制動階段通過期望加速度計算期望主缸壓力[4]P*,由制動系統(tǒng)控制獲得實際的制動壓力:
式中M為汽車質(zhì)量,f為滾動摩擦系數(shù);Kb為制動力與主缸壓力比值,取1185。
綜合橫向與縱向駕駛員模型,結(jié)合速度策略,同時考慮駕駛員反應與操作滯后,得到圖1的縱橫向駕駛員模型。
圖1 縱橫向駕駛員模型
仿真工況:在CarSim中搭建多彎道路面仿真場景,道路最大轉(zhuǎn)彎半徑為40m,最小為8m,路面附著系數(shù)為0.85,起始速度為40km/h。
仿真結(jié)果如圖2,(a)圖中極限工況下橫向誤差平均約0.3m,瞬時最大橫向誤差為1.05m,(b)圖中短時加減速中,瞬時最大車速誤差為4km/h,對車速突變有良好跟隨性。
圖2 路徑跟蹤與速度跟蹤
基于速度策略的縱橫向駕駛員模型能準確跟蹤任意轉(zhuǎn)彎半徑的道路,同時對縱向車速也有良好的跟隨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