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維霞
【摘要】目的:比較核酸檢測與酶聯免疫檢測對輸血相關傳染性疾病的檢測效果。方法:此次共將120份獻血檢驗樣本列入研究中,研究時間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120份樣本分別進行核酸檢測、酶聯免疫檢測,以核酸檢測+酶聯免疫檢驗結果為金標準?;仡櫺苑治鰞煞N檢測方法對輸血相關傳染性疾病檢驗結果。結果:酶聯免疫陽性檢驗88份;核酸陽性檢驗108份(P<0.05)。120份樣本檢驗結果顯示:酶聯免疫+核酸檢驗準確率最高,占91.67%。而核酸檢驗準確率(90%)高于酶聯免疫(73.33%)(P<0.05)。結論:核酸檢驗對輸血相關傳染性疾病效果理想,降低漏診率、誤診率,提高乙肝/丙肝病毒、HIV病毒篩查準確率。
【關鍵詞】核酸檢測;酶聯免疫檢測;傳染性疾病;檢測效果
輸血作為傳染性疾病傳播途徑之一,輸血前對輸血制品有關傳染性疾病檢驗有利于保證其安全性,對傳染病傳播預防有重要作用。目前,酶聯免疫吸附法在臨床檢驗較為常見,但存在局限性,漏診率高。關于以上兩種檢驗方法檢測效果尚無定義定論。為進一步探究不同檢驗方法效果,本文將120份獻血樣本作為研究對象對核酸檢測、酶聯免疫檢測結果展開回顧性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此次共將120份獻血檢驗樣本列入研究中,研究時間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回顧性分析兩種檢測方法對輸血相關傳染性疾病檢驗結果。
1.2方法
獻血者通過干式生化設備檢驗ALT與HBaAg后,2管靜脈血,各5ml。其中,一支含有分離膠進行核酸檢驗。另一支則進行酶聯免疫檢驗。核酸檢驗的一支應在4h完成離心,血液樣本搜集后置于7°C環(huán)境下,準備統一檢驗。選擇5mlEDTA-K2抗凝管展開室溫離心,血漿分離,全自動加樣設備展開自動加樣。酶聯免疫分析設備檢驗記錄檢驗結果。5mlEDTA-K2抗凝管樣本分離進行20min分離,儲存溫度約5°C,運輸時溫度保持在5~10°C。關于核酸血液篩查檢驗原理,因為存在混樣,故基于特異性磁珠核酸純化技術,符合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提取。應用熒光定量探針設計特異性引物、熒光探針。根據目前技術標準進行血清、血漿中乙肝病毒、艾滋病的核酸檢驗。
1.3評價指標
(1)分析兩種檢驗方法檢測結果:酶聯免疫吸附法、核酸檢驗。(2)比較三種檢驗方法檢驗結果:酶聯免疫吸附法、核酸檢驗、聯合檢驗。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分析兩種檢驗方法檢測結果
酶聯免疫陽性檢驗88份;核酸陽性檢驗108份(P<0.05),見表1。
2.2比較三種檢驗方法檢驗結果
120份樣本檢驗結果顯示:酶聯免疫+核酸檢驗準確率最高,占91.67%。而核酸檢驗準確率(90%)高于酶聯免疫(73.33%)(P<0.05),見表2。
3討論
眾所周知,血液傳播是傳染病主要路徑之一,尤其是是乙肝、艾滋病病毒等,一旦被傳染將對其生理、心理造成影響[1]。因此,無償獻血者進行血液檢驗有重要作用,降低輸血傳染風險,預防傳染病。目前,臨床上常見酶聯免疫吸附法,對檢驗血清乙肝病毒、丙肝病毒、HIV病毒感染有重要意義[2]。但是通過長時間追蹤隨訪發(fā)現,酶聯免疫存在漏診、誤診率,靈敏性低[3]。于是,有學者提出核酸檢驗方法,現已獲得了良好反響。
本研究中,核酸檢驗準確率高于酶聯免疫(P<0.05)。該種檢驗方法對血液制品有關病毒濃度要求低,較低的基線水平即可實現病毒檢驗。而且不容易受到環(huán)境、溫度干擾,窗口期、免疫變異病毒的病毒也具有較高的檢驗率[4]。核酸檢驗從酶聯免疫陰性樣本中篩查出了乙肝、丙肝、HIV病毒。由此可見,酶聯免疫檢驗容易漏診,核酸檢驗率較高[5]。此外,本文還發(fā)現:免疫聯合+核酸檢驗效果高于單一檢驗方法。聯合篩查應用于血液制品檢驗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應用意義。綜合分析,核酸檢驗對輸血相關傳染疾病陽性率高,提高傳染性疾病檢出率。但是,聯合檢驗檢出效果更加理想。
參考文獻
[1]曹華琳,劉亞軍.核酸檢測與酶聯免疫檢測對輸血相關傳染性疾病的檢測效果對比分析[J].心腦血管病防治,2019,19(2):171-173.
[2]陳旭東.血清學檢測與核酸檢測在獻血者血液篩查中的相關性研究[J].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2019,8(4):238-239.
[3]代靜,劉維卓,何紅,等.ELISA檢測單試劑反應性獻血者跟蹤檢測結果分析[J].臨床血液學雜志(輸血與檢驗),2019,32(6):58-60.
[4]周作祥.化學發(fā)光法和酶聯免疫法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學檢驗中的應用效果對比[J].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2019,8(4):79-80.
[5]孫四力.無償獻血血液標本核酸檢測法HBV病毒篩查對臨床輸血安全的影響[J].首都食品與醫(yī)藥,2020,27(11):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