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維
在孩子們眼中科學是深奧的,是高、精、尖、的代表。其實,這些看似深奧的科學知識,實際上都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在教學中,我盡量從學生所熟知的生活情境出發(fā),縮小科學與生活之間的距離,努力把科學學習與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切身體會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學科學就是為了用科學解決我們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我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1 教材處理生活化
教材的編寫由于地域的差異,許多例子都不是我們學生熟悉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根據(jù)當?shù)貙W生生活的實際情況精心修改,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如:教科版三年級下冊《植物的生長變化》一章是以種鳳仙花為例,可同學都沒有找到鳳仙花種子。于是我們選擇了身邊隨處有買的綠豆,指導學生回家播種,觀察綠豆發(fā)芽,并讓學生把種子每天的變化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了解種子萌發(fā)是先長根,從而改變了種子是先發(fā)芽的錯誤觀念。使學生從課本中解脫出來,給學生感受自然、生活的機會,讓學生在與現(xiàn)實世界交流中產生對生活的愛,從而自發(fā)主動地獲取知識。
2 情境創(chuàng)設生活化
我在教四年級下冊《鹽到哪里去了》一課中,活動二的分離實驗時,利用多媒體網絡資源播放了一段《閃閃的紅星》的電影。故事講述潘東子在物資嚴重封鎖的情況下,利用鹽溶于水,并且能從水中分離出來的特性,巧妙運鹽躲過敵人搜查的故事。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了,探究欲也被激發(fā),孩子們都躍躍欲試。于是我乘熱打鐵,要求學生根據(jù)我提供的實驗材料,以小組為單位自己設計實驗,分離出溶解于水中的鹽。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作為引導,學生們并沒有感到科學是那么的遙不可及,而是和他們非常親近,就在他們身邊,對實驗設計也就興趣盎然,信手拈來。還有在教六年級上冊《杠桿的研究》一課時,我提了這樣一個問題:購物時,一些不良商販利用的桿秤,通過一些小的手段達到缺斤少兩賺黑心錢的目的。你知道他們是怎樣做的嗎?這其中又蘊含什么樣的科學道理呢?學生們的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了,大家都議論紛紛,有一些孩子因為自家也是做小生意的,接觸過桿秤,還有大部分孩子沒有用過桿秤,但都不知其中原由。學生的探究欲望空前高漲。接著我就用生活中實際的桿秤演示給學生看:稱同一個物體,用兩個質量不同的稱砣去測量,結果質量小的稱砣稱出的物體重。不良商販就是通過這樣的方法來謀取黑心錢的。在接下來的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研究中,學生很快得出了杠桿的平衡條件,還主動分析了許多生活中的問題??梢姲丫哂兄R性的情境搬進課堂,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能有效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器材選擇生活化
學生在進行科學探究時,一定要借助一些探究材料。提供學生科學的實驗儀器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時學生身邊的物品、器具也是重要的資源。經常在培訓時聽到很多老師抱怨學校沒有實驗器材,沒有辦法進行實驗教學。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用品都能用來做實驗,而且材料簡單易得,身邊隨處可見,現(xiàn)象明顯,更能激發(fā)學生對生活,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愛,同時也有利于課后探究實驗的開展,讓孩子不光是在學校做實驗,回家還能繼續(xù)進行科學探究。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浮與沉》時,我就地取材,用生活中的一些物品作為實驗材料:空易拉罐、廢塑料瓶、舊鐵釘、廢棄的泡沫塊,這些實驗用品操作簡單,使用方便,又是學生熟悉不過的用品,這樣,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科學無處不在。
4 作業(yè)布置生活化
如果說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陣地,那學生課外作業(yè)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助推器”。學生學習是為了應用于社會生活,而不是為做題而做題,為考試而做題。學生的作業(yè)應由傳統(tǒng)教學中的“統(tǒng)一”、“專制”走向“自主”、“開放”由“獨立完成”走向“協(xié)同合作”。如在進行實踐課《我們周圍的環(huán)境》時,我事先制定了計劃,預設了一些針對性問題,讓學生就近考察周圍的水域情況。反饋課上,大家踴躍發(fā)言。有的說:“我考察了村里的池塘,水比較清,有小魚、小蝌蚪,還有水草,水面上漂浮著食品包裝袋,塑料袋……”有的說:“我考察了工廠附近的河流,離那里很遠就能聞到一股刺鼻的氣味,工廠排污口附近五顏六色的廢水源源不斷的排向河流。在工廠附近的河堤草都發(fā)黑?!睂W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我根據(jù)大家的匯報,對他們的考察進行了分類,在比較中讓他們明確了各自考察水域的污染程度,弄清了什么叫污染物,什么是污染源。讓學生明白了水污染對人和動植物的危害。并進一步拓展生活中還有哪些方面的污染,大家爭相發(fā)言,熱烈討論,從而激發(fā)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通過這一活動,從學生身邊熟悉的現(xiàn)象入手,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展開探究,學生主動觀察事物的能力大大加強,探究能力進一步發(fā)展。
《科學課程標準》強調,科學課教學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但我們不能把學生局限于課堂這個狹小的空間,教室外才是孩子的廣闊天地。我們要使課內課外生活、社會相結合,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拉近學生與生活之間的距離,并在生活相關的事物中構建知識與技能,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
湖南省衡陽市衡東縣幸福完小 (湖南省衡陽市 42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