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青 湯光宇 張海鷹 崔志軍
腎細胞癌(RCC)發(fā)病率較高,經(jīng)流行病學調查發(fā)現(xiàn),RCC病因可能與吸煙、肥胖及基礎疾病等有關,且近年發(fā)病率不斷升高[1]。腫瘤最大直徑<4 cm的RCC被稱為小腎癌(sRCC),具有病灶體積小的特點,大部分患者經(jīng)體檢發(fā)現(xiàn),及早診斷并給予治療后,生存率高[2]。但因部分腎臟良性腫瘤同樣具有體積小特點,無明顯侵襲性,與sRCC具有相似影像學表現(xiàn),易出現(xiàn)誤診情況[3]。因此,采取積極有效的檢查手段對指導sRCC早診斷、早治療尤為重要。磁共振成像(MRI)因具有組織及空間分辨率高的優(yōu)勢,近年被廣泛用于腎臟病變檢查中,其中擴散加權成像(DWI)可提供關于組織內水功能環(huán)境信息,診斷價值高[4]。動態(tài)對比增強磁共振成像(DCE-MRI)利用對比劑滲透到血管內外細胞外間隙,造成信號變化,進而進行定量分析,使疾病的診斷效能更為理想[5]。雖然目前關于DCE-MRI、DWI單獨檢查腎臟病變的價值有一定研究,但二者聯(lián)合應用具體價值研究較少,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討多b值DWI聯(lián)合DCE-MRI定量參數(shù)對sRCC的診斷價值,旨在為未來sRCC的診斷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1月至2020年8月上海市第十人民醫(yī)院崇明分院接收的sRCC患者120例(sRCC組)、腎臟良性病變患者101例(良性病變組)為研究對象,本研究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sRCC組男71例,女49例;年齡40~72歲,平均年齡(56.36±3.21)歲;體重指數(shù)(BMI)18.0~26.8 kg/m2,平均(22.51±1.40)kg/m2;病灶直徑1.0~3.8 cm,平均(2.01±0.32)cm;良性病變組男60例,女41例;年齡41~71歲,平均年齡(56.41±3.20)歲;BMI 18.1~26.9 kg/m2,平均(22.53±1.38)kg/m2;病灶直徑1.0~3.4 cm,平均(2.03±0.30)cm。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①sRCC符合《腎癌臨床診斷與治療:從指南到臨床》[6]中的相關標準,全部患者經(jīng)手術病理檢查確診;②所有患者為首次確診腎臟病變,且病灶直徑均<4 cm;③患者均為單發(fā)病灶;④精神正常,可進行正常溝通交流;⑤依從性好,可配合本次研究,且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重要臟器病變或惡性腫瘤;②有放置心臟起搏器史者;③伴甲狀腺功能異常者;④伴凝血功能障礙者。
1.3 方法
1.3.1 儀器及試劑:采用德國SIEMENS MAGNETOM Verio 3.0T超導磁共振掃描儀器進行檢查;18通道體部線圈;選擇釓噴酸葡胺對比劑。
1.3.2 多b值DWI檢查方法:患者取仰臥位,先行常規(guī)磁共振掃描,主要觀察病灶數(shù)量、形態(tài)、大小及信號等信息;后進行DWI序列掃描,TR、TE分別為:6 400 ms、62 ms;層厚為5.0 mm,采集30層,b值分別為:400/800/1 000 s/mm2;通過在線彌散技術,獲取彌散加權成像,采用儀器自帶處理軟件處理圖像,自動生成不同b值的融合表觀擴散系數(shù)(ADC)圖并確定ADC值。
1.3.3 DCE-MRI檢查方法:患者取仰臥位,常規(guī)定位后,進行T1WI(TR:4.16 ms、TE:2.01 ms、層厚3.0 mm,F(xiàn)OV為380 mm)、刀鋒技術脂肪抑制序列T2WI(TR:3 000 ms、TE:830 ms、層厚為5.0 mm,F(xiàn)OV為380 mm)掃描,一旦發(fā)現(xiàn)病灶,進行DCE-MRI掃描,采用釓噴酸葡胺對比劑,劑量為0.2 mmol/kg,速率為2.0 ml/s,注射完畢20 s左右后,進行三維-容積內插快速擾相梯度回波參數(shù)如下:TR、TE分別為4.78 ms、1.72 ms、層厚為4.0 mm,F(xiàn)OV為380 mm。生成圖像均在Siemens Syngo.Via工作站處理,通過Tissue 4D軟件讀取數(shù)據(jù),工作欄中進行運動校正、對準及處理工作,在生成的容量轉移常數(shù)(Ktrans)、速率常數(shù)(Kep)等參數(shù)圖中選擇感興趣區(qū)(ROI),每個參數(shù)圖在病灶部位放置3組ROI(面積0.55~3.20 cm2),每個參數(shù)3組平均值為最終Ktrans、Kep值。單獨檢查結束后,對所有患者進行DWI、DCE-MRI聯(lián)合檢查,參數(shù)中有一項篩選結果為sRCC即可判斷。
2.1 2組不同b值ADC值比較 b=400 s/mm2、1 000 s/mm2時,2組ADC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800 s/mm2時,sRCC組患者ADC值低于良性病變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不同b值的ADC值比較
2.2 2組患者DCE-MRI定量參數(shù)比較 2組Kep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sRCC組患者Ktrans值高于良性病變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DCE-MRI定量參數(shù)比較
2.3 b=800 s/mm2時ADC值、Ktrans對sRCC的診斷價值分析 繪制ROC曲線顯示,以Ktrans為0.335/min
作為sRCC、良性病變的診斷閾值,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即Ktrans>0.335/min判定為sRCC,此時診斷AUC為0.884;ADC值為1.575×10-3mm2/s作為sRCC、良性病變的診斷閾值,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即ADC值<1.575×10-3mm2/s判定為sRCC,此時診斷AUC為0.900。見表3,圖1、2。
表3 ADC值、Ktrans對sRCC的診斷價值
圖1 ADC值對sRCC的診斷價值ROC曲線圖
圖2 Ktrans對sRCC的診斷價值ROC曲線圖
2.4 b為800 s/mm2時ADC值、Ktrans單獨及聯(lián)合檢查與病理結果對照 全部患者經(jīng)多b值DWI、DCE-MRI及聯(lián)合檢查,根據(jù)ADC值、Ktrans閾值判斷sRCC檢出情況,結果顯示,根據(jù)ADC與Ktrans閾值聯(lián)合檢出116例sRCC,檢出率96.67%,高于ADC值與Ktrans單獨檢出的85.00%、86.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121,P=0.006);ADC與Ktrans閾值單獨檢查sRCC與病理結果具有理想一致性,Kappa值分別為0.733、0.741;二者聯(lián)合檢查sRCC與病理結果具有極好一致性(Kappa值=0.881)。見表4~6。
表4 b為800 s/mm2時ADC值診斷sRCC與病理結果比較 例
表5 Ktrans診斷sRCC與病理結果對照 例
表6 ADC值與Ktrans聯(lián)合檢查與病理結果對照 例
sRCC因病灶體積小,無明顯臨床表現(xiàn),多在體檢中被發(fā)現(xiàn),且易與部分良性腫瘤混淆,誤診率高,耽誤最佳治療時機[7]。因此,給予sRCC科學有效診斷至關重要。目前,影像學檢查仍是篩查、診斷疾病的有效方式之一,如彩色多普勒超聲、多排螺旋CT及MRI等均是判斷腎臟占位性病變的重要手段,其中彩超雖具有操作簡單、價格低廉等優(yōu)勢,但易受操作醫(yī)師手法及經(jīng)驗影響,難以做到定性診斷,且容易漏診微小病灶,應用受限[8]。
多層螺旋CT因具有掃描迅速、分辨率高、成像質量好等優(yōu)勢,被臨床廣泛應用,不僅可反映病灶大小及位置,且通過注射造影劑后還可反映病灶周圍血管狀況,定性較為準確[9]。但多層螺旋CT技術容易造成放射性損傷及碘造影劑腎損害等不良事件,故應用受限。隨著影像學技術發(fā)展,MRI因無放射性損傷,減少腎毒性對比劑損害等被廣泛應用,應用在腎臟組織檢查中,不僅可提供血流動力學相關信息,還可評估腎功能狀態(tài)[10]。DWI、DCE-MRI均是常用MRI檢查序列,其中DCE-MRI可清晰顯示病灶狀況,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病灶的檢出率[11]。DWI是近年發(fā)展的新技術,依賴于檢測自由水分子微觀運動,可觀察病理組織中水分子的運動狀況[12]。以往DWI常被用于診斷腦血管意外、癲癇等顱內疾病,隨著MRI技術不斷應用,DWI在腫瘤學領域取得一定進展[13]。目前,筆者發(fā)現(xiàn)關于DWI、DCE-MRI聯(lián)合用于診斷sRCC的價值研究較少。
ADC是DWI參數(shù),是反映機體相關組織中水分子運動的重要參數(shù),若組織擴散較快,信號衰減,進而ADC值越大,DWI信號越低[14]。b值是擴散敏感系數(shù),b值越大,越能反映水分子擴散能力,但可能會導致圖像質量下降,影響診斷[15]。故b的選擇對腎臟病變診斷及鑒別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中,b=800 s/mm2時,sRCC組患者ADC值低于良性病變組,b=400/1 000 s/mm2時,2組ADC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故本研究中以b=800 s/mm2時的ADC值進行診斷分析。Ktrans是反映血管通透性的重要參數(shù),指對比劑從血管分布至外細胞間隙的速率,與Kep參數(shù)比,診斷疾病良惡性價值更高[16]。故本研究以Ktrans作為DCE-MRI定量參數(shù)。
本研究結果顯示,b=800 s/mm2條件下,sRCC組患者ADC值低于良性病變組,且sRCC組患者Ktrans值高于良性病變組,進一步通過繪制ROC曲線得知,以Ktrans為0.335/min、ADC值為1.575×10-3mm2/s作為sRCC、良性病變的診斷閾值,此時二者診斷AUC分別均>0.80,均有一定診斷價值,且根據(jù)ADC、Ktrans閾值判斷sRCC結果顯示,ADC與Ktrans閾值聯(lián)合診斷sRCC的檢出率高于二者單獨診斷,與病理結果具有極好的一致性,證實ADC與Ktrans參數(shù)聯(lián)合診斷sRCC價值更高。分析其原因可能為,sRCC為惡性腫瘤,細胞密度高,增殖快,水分子運動受到限制,故導致ADC降低,此時DWI呈高信號[17]。此外,sRCC細胞生長旺盛,新生血管多,基底膜受到一定程度破壞,完整性受損,增加血管通透性,出現(xiàn)Ktrans升高現(xiàn)象[18]。將Ktrans、ADC聯(lián)合應用,可互相補充,通過DWI的ADC參數(shù)對腫瘤定性診斷,再結合Ktrans觀察組織血管供血狀況,可降低誤診率,進而提高疾病檢出率,應用價值高。但本研究也存在局限,如未能對sRCC的具體分化程度及分期進行細致分類處理,具體結論仍待證實。
綜上所述,多b值DWI聯(lián)合DCE-MRI可提高sRCC檢出率,且在b值為800 s/mm2條件下,ADC值聯(lián)合DCE-MRI定量參數(shù)Ktrans閾值用于診斷sRCC價值較高,可指導臨床早期診斷、治療sR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