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瓊,陳文怡
(云南省文山州林業(yè)和草原資源監(jiān)測站,云南 文山 663000)
蒜頭果是云南、廣西的特有樹種,種子富含油脂,是制作潤滑油的重要原料,木材經加工后可做家具、船舶,經濟價值較高。此外,作為一種高大、挺拔的常綠喬木,也常用作城市綠化,發(fā)揮生態(tài)效益。作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由于生長環(huán)境遭到破壞、不合理的開采利用等,導致蒜頭果數(shù)量銳減、接近瀕危。除了采取建立自然保護區(qū)、嚴防濫砍濫伐等保護措施外,積極采種育苗、擴大種植面積也是一種可行性保護措施。其中,組織培養(yǎng)是繁育蒜頭果的一種常見方式,但是在組培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褐化現(xiàn)象,導致植體死亡、培養(yǎng)失敗。因此,探析蒜頭果組培褐化原因和控制措施,對蒜頭果的保護與繁育有重要的意義。
本次試驗所用蒜頭果外植體均來自于云南省文山州某苗圃繁育基地,苗高1.3~1.8 m,樹苗筆直、挺拔,外表無明顯表皮破損或其他機械損傷,無蟲蛀或病害等情況。
對外植體進行去葉處理,從葉柄部位剪斷,去除葉片。然后選擇當年春季發(fā)出的新梢,從中間部位截取15 cm。然后再將截取下來的新梢分成3段,分別是莖梢、幼嫩和半木質化3種類型。保證每種類型的枝條上均含有3~5個不等的飽滿腋芽[1]。將所有材料收集起來,使用清潔的水流動沖洗,持續(xù)45 min。選取一個較大的容器,加入適量洗潔精,按照1∶300比例兌水,把流水沖洗后的材料放入容器中,浸泡10min。浸泡期間每隔1 min進行一次搖晃,保證材料各處均得到清洗。將材料撈出后置于超凈臺上,平鋪開來,使用去離子水進行第二次沖洗,最后使用干凈濾紙覆蓋在材料表面,將水分吸干[2]。完成上述處理的每段材料,使用小刀斜向切開,一分為二,形成兩個大小相同的材料,放置到培養(yǎng)基中。最后得到30瓶含有接種莖段的試驗材料,將其置于(25±1)℃的恒溫環(huán)境下,每天提供光照2400~3200 lx,光照時間為8 h/d。按照此法連續(xù)培養(yǎng)1周,每天記錄一次外植體褐化情況[3]。其中:
褐化率=褐化株數(shù)/接種總數(shù)×100%;
獲得率=未污染未褐化株數(shù)/接種總數(shù)×100%。
首先,為了防止外植體裁切后出現(xiàn)感染進而干擾試驗結果的情況,需要做嚴格消除處理[4]。本次試驗中,根據(jù)外植體類型的不同,分別提供了3種消毒處理:①對于莖梢,選擇0.3%氯化汞浸泡,持續(xù)約5 min;②對于幼嫩,用2%的次氯酸鈉浸泡10 min;③對于半木質化,先使用75%酒精浸泡60 s后,替換為氯化汞與次氯酸鈉混合液處理6 min[5]。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三種外植體的消毒處理方式
外植體的處理方式如上文所述,抗氧化劑也要根據(jù)外植體類型來選用,莖梢部分使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用量按照5 g/L,幼嫩部分使用硫代硫酸鈉,用量按照500 mg/L,半木質化部分使用抗壞血酸,用量為160 mg/L[5]。莖梢和幼嫩的培養(yǎng)基要做高溫高壓殺菌處理,半木質化培養(yǎng)基僅做過濾除菌處理。3種類型的外植體對應的培養(yǎng)基分別是1/2WPM,1/2MS和1/2DKW。其成分為4.5 mg/L的6-芐基腺嘌呤,0.2 mg/L的萘乙酸,10 g/L的瓊脂,50 g/L的糖,以及3 g/L的活性炭[6]。培養(yǎng)基呈弱酸性。
正交試驗結果見表2。
表2 正交試驗結果
結合表2可以發(fā)現(xiàn),極差(R)的值從大到小排序依次是B>C>A>D,再結合“褐化率”一欄的數(shù)據(jù),可知對蒜頭果外植體褐化影響最大的是外植體的類型,其次是試驗中所選抗氧化劑的類型,而培養(yǎng)基的類型影響最弱。4種影響因素的最優(yōu)組合為A3B3C1D1,即選用半木質化外植體,對其進行氯化汞+次氯酸鈉聯(lián)合消毒后,放置于加入了聚乙烯吡咯烷酮的1/2WPM培養(yǎng)基上,能夠將褐化率降到最低[7]。
在參考極差(R)排序的基礎上,結合“獲得率”一欄的數(shù)據(jù),可知對蒜頭果無菌苗獲得率影響最大的仍然是外植體的類型,但是4種影響因素的最優(yōu)組合變成了A1B1C3D1,即選用莖梢作為外植體,使用0.3氯化汞材料進行消毒處理,然后將其放置于加入了抗壞血酸的1/2WPM培養(yǎng)基中,經過組織培養(yǎng)可以使蒜頭果無菌苗的獲得率最高[8]。
蒜頭果褐化率、獲得率的方差分析結果見表3。
表3 褐化率、獲得率方差分析
結合表3可知,“褐化率”一項中,影響因素B的F值達到了50.8,明顯超出了其他3個影響因素,說明外植體的種類是對蒜頭果褐化率影響最大,這與上文的正交試驗結果具有一致性。除此之外,從差異性顯著分析結果來看,在“外植體類型(B)”一項中,不同類型外植體的褐化率也存在較大差距,莖梢(1)的褐化率最高,達到了79.6%,而半木質化(3)的褐化率僅有22.5%。在其他3個因素中,雖然采用不同的消毒方式、選擇不同的抗氧化劑,也會對褐化率產生影響,但是差異并不顯著。由此可知,選擇半木質化枝條能夠使蒜頭果的褐化率降低[9]。
組織培養(yǎng)是植物繁育的一種常用方法,而褐化現(xiàn)象則是組培過程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情況,是導致培養(yǎng)失敗的主要因素。現(xiàn)階段,抑制褐化的方式方法有多種,例如挑選外植體、加強消毒處理、使用生長調節(jié)劑,或者是在培養(yǎng)基中加入抗氧化劑等[10]。在組織培養(yǎng)蒜頭果時,本文分別選取了外植體類型、消毒處理、抗氧化劑、培養(yǎng)基這4個影響因素進行了探究分析。試驗結果表明,外植體類型對蒜頭果褐化率影響最為明顯,以半木質化枝條作為外植體,使用氯化汞與次氯酸鈉混合液處理6min進行消毒,然后將其放置到加入了聚乙烯吡咯烷酮抗氧化劑的1/2WPM培養(yǎng)基上,可以使褐化率控制在最低水平。除此之外,試驗過程中光照、溫度等環(huán)節(jié)因素的影響,也會對蒜頭果褐化現(xiàn)象產生影響。在試驗過程中還要對試驗環(huán)境加以控制,盡量保證環(huán)境的一致性,消除無關變量影響,對保證試驗結果的可靠性有一定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