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明,張 云
(西南林業(yè)大學 園林園藝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時代與生活的發(fā)展變遷,影響著人們的需求。現代人對于環(huán)境的需求不僅僅只是滿足于視聽嗅等五感基礎上的感受,更多追求的是心理上的情感共鳴。景觀在向人們表達所需求的內容同時,也在向人們傳遞歷史與文化的信息。此時的景觀恰如一篇文學小說,有自己的邏輯體系與表達方式,傳遞著景觀中所發(fā)生過的經歷與完整的故事,這便是景觀敘事。景觀體驗是在景觀敘事之后由人參與其中去感受他所表達的精神或文化,兩者相互聯系密不可分。景觀表達的最終意義是讓人們置身其中去感受,最終引起人們心理情感上的共鳴。云南民族村內包含了云南25個少數民族的文化特色,設立許多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景觀體驗場所,傳達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風情,豐富著人們的體驗感受。對云南民族村的景觀及游人景觀體驗進行研究具有實踐性意義。
景觀敘事概念來源于敘事學理論,文學敘事中主要強調以時間軸線來敘述故事情節(jié),而景觀設計是三維空間的設計,主要以空間研究上展開敘述。邱天怡、劉松茯對景觀敘事做出具體的界定:景觀敘事即是借助敘事學的相關研究理論與方法,將景觀轉譯為一套可以被理解和掌握的話語系統(tǒng),借助于景觀敘事的記憶留存與文化傳遞功能,在幫助人們重新審視景觀核心要素相互關系的同時,構建出具有時代與地域特征的景觀文化體系[2]。馬修·波提格(Matthew Potteiger)提出:我們在一個故事的世界中生活著并且用故事來豐富塑造著這個世界,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充滿了如畫般的景觀,我們也用故事來豐富景觀的內涵[5]。筆者認為:景觀雖說是三維空間里不同景觀元素的組合體,看似與敘事關聯不大,但是當人進入這個空間場景之后,定然會不可避免的產生與景觀要素之間的“交流”,隨之景觀的“敘事性”也就由此而來。人們需要的景觀空間不僅是視覺上的刺激,而且要能承載和敘述故事、改善人們對環(huán)境的解讀和認知方式,并滿足人們的互動和情感體驗需求[6]。
“體驗”在詞典中的釋義為在實踐中認識事物,親身經歷。戈登·卡倫(Glenn Gordon Caron)曾說道:“一次穿越了壓力與真空、先后經歷了一系列開放與封閉、約束與解放的旅程”,意指人們(主體)進入景觀空間后與客體產生“交流”,主體不知覺被“注入”一系列主觀意念與連篇遐想,甚至產生一些行為動作,這是人們對景觀敘事傳遞信息的一個回應,身處于這樣的環(huán)境中,它的形態(tài),構造,元素既成了體驗,也被體驗充斥其中。在景觀中,客體傳遞信息與主體體驗感受有不同因素的影響。人們在周邊環(huán)境中四處走當動并以不同方式體驗這些景觀,它們的區(qū)域特征是各不相同的,除了設計內容的直觀感受,還需要結合主體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不同層次人群的人文素養(yǎng)不盡相同,所接收到的情景信息也是不同的[1]。
云南民族村于1992年2月建成并對外開放,占地1270畝,是一個集民族文化體驗,游樂、觀賞、購物、餐飲等一體的綜合旅游文化景區(qū)。它以生動鮮活的形態(tài),展示了云南各民族的建筑藝術、歌舞表演、服飾裝潢、文化風情、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蘊含了云南25個少數民族文化精髓的云南民族村,堅持“兩原兩真”即原住民、原生態(tài)和真民俗的建村原則,重視各民族文化遺產保護特別是非遺文化的搶救保護、傳承和展示(見表1)。云南是個多民族分布的地區(qū),云南民族村的建立將各個少數民族歸入到一個園區(qū),展示了云南地區(qū)的民族團結大家庭。
表1 云南民族村非遺活動
民族村的景觀敘事結構屬于典型的多場景景觀敘事,在民族村這個大場所內展現各個民族的村落景觀和文化習俗場景。
在民族村這個大場所內聚集云南25個少數民族,通過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環(huán)境的營造敘說一個場所故事,不只是單一的民族場所體驗。從東大門進入后,從東往西,由南向北通過景觀的表達敘述整個園區(qū)故事,讓游人體會場所故事(圖1)。入口便是阿昌族、德昂族、景頗族等少數民族的活動場地,以目瑙示棟廣場為中心散布聚居,木屋、竹林、圖騰、服飾等景觀的表達敘說這些民族的特性,往西直走到盡頭又有新的景觀表達出了彝族村落的故事,民族歌舞、太陽歷廣場、虎文化的崇拜凸顯出彝族人民的文化與信仰,向南走便是園內白族為主的大敘事景觀場所,白族扎染技術、建筑景觀、戲曲等反映了白族人民不同的生產生活情景;隨園區(qū)道路往下探索會陸續(xù)發(fā)現各不同的景觀敘事場景,如佤族村寨特色門牌坊、歌舞表演、民族特色產品,苗族扔球過洞祈福,哈尼族稻田景觀等;再者一些大型節(jié)慶活動會是全員慶祝,如潑水節(jié)與火把節(jié),它們都是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潑水節(jié)是四月中旬時便會在團結廣場舉行盛大的潑水、掛彩旗、掛傣語祝福語等活動,進入獨自小村寨,潑水節(jié)的氛圍未變但呈現的潑水節(jié)景觀又隨著獨特的村寨景觀元素變化又顯得不一樣,火把節(jié)是在廣場上點上篝火,人們手持火把縱歌跳舞喝酒,敘說民族間的舞曲文化、酒文化(表2)。
圖1 云南民族村平面(圖片來源:自制)
表2 云南民族村景觀敘事
續(xù)表2
SD法是由C·E·奧斯顧德(Charles Egerton Osgood)在1957年提出的一種心理測定方法,又稱為感受記錄法,它通過言語尺度進行心理感受的測定。通過這種方法可以獲得被調查對象的感受構造量化數據[4]。
此次筆者通過調研測定云南民族村的游覽者景觀體驗的心理反應,確立相關評價范圍,對各個評價范圍的尺度進行參量評定分析,得出定量化數據,為云南民族村的景觀體驗評價提供科學依據。
此次形容詞對確立主要以云南民族村調研體驗感受為依據,確定6種類別,從6種類別中確立20個語義評定因子(表3)。評價尺度極段為5個,很(差)、比較(差)、一般、比較(好)、很(好)分別賦值-2、-1、0、1、2。
表3 SD評價因子
4.3.1 總體景觀體驗評價
總體感知是所有被調查人員對云南民族村景觀體驗的綜合判斷,并對其做出景觀體驗滿意度的評價。
在選擇的20對形容詞組中,以0值線劃分,形容詞組偏好性的有13組,占比65%;形容詞偏差性的有6組,占比30%;形容詞偏中性的為1組,占比5%。由此可以分析得出云南民族村總體景觀體驗感受為中上等。
6小類評價指標類別中只有“文化氛圍”“參與體驗”這兩類的得分較高,其他四類得分均較低。在“設施配套”“交通組織”這兩類的得分上較差,且與其他四類得分有一定差距(表4)。
表4 六小類評價指標綜合得分情況
4.3.2 細節(jié)景觀體驗評價
在6小類評價指標類別中“文化氛圍”“參與體驗”“設施配套”“空間感知”這四類的評價偏好波動不大,在景觀規(guī)劃類中游客偏好波動在“人工景觀主導”,表明園區(qū)內人工痕跡過重,自然類景觀表現不夠;在交通組織類中游客偏好波動在“停車方便的”形容詞,表明園區(qū)周邊的交通不太便利,園內道路交通無序,由表4的得分情況可看出其得分更接近0值,應在此類得到更多關注(圖2)。
圖2 云南民族村景觀體驗綜合評價結果(圖片來源:自制)
(1)景觀存在的意義與人的聯系密不可分,景觀的建設是為了人們參與體驗,景觀的敘事性在于建設一個敘事環(huán)境讓人去體驗景觀敘說的故事與情節(jié),引起人的心理情感共鳴。對一個場所的設計到體驗完成,在此過程中建設者對環(huán)境的營造,空間的把握推動體驗的完成,但這并非完全有效,整個過程還受到主、客觀諸多因素的影響。如,年齡、受教育程度、興趣喜好、時間安排等。
(2)本文基于景觀敘事理論的視角對云南民族村進行研究發(fā)現,云南民族村從創(chuàng)辦以來就以參觀體驗民族文化內容為主,通過此內容豐富人們的參與體驗感。運用SD語義差異法對問卷分析得出云南民族村內總體游客景觀體驗感受為中上等,數據分析兩項內容較好的有“文化氛圍”“參與感受”,表明云南民族村帶給人的景觀體驗主要以民族文化帶動人的參與體驗,迎合上了建園的主題和初心,讓游客切實體驗到云南少數民族的文化風情;而在“設施配套”“交通組織”這兩項內容上較差,且與其他得分項有一定差距,在此類上有待提升。
(3)通過細節(jié)景觀體驗評價中得出在園區(qū)景觀規(guī)劃營造上人工景觀占比多于自然景觀,自然景觀風貌體現不足;周邊交通不變與園內道路無序為重點問題。筆者通過對問卷的反饋意見總結分析后得出另一重點問題便是時間性,園區(qū)內民族歌舞表演、體驗項目時間安排重疊,周末、周內體驗項目不同,大型節(jié)慶活動場所平日只有視覺體驗,整體參與感淡薄等。
云南作為生態(tài)文化旅游大省,昆明市作為云南省會,接待旅游人次達上億,隨著旅游景區(qū)的開發(fā)建設,舊模式下的云南民族村景區(qū)規(guī)劃亟需改造及創(chuàng)新,根據前文的研究數據及問題,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5.2.1 提升園內自然景觀環(huán)境,打造民族村寨特色景觀
對云南民族村內的自然景觀環(huán)境營造加強,弱化人工痕跡,表現少數民族村落生于大自然景觀之中,對自然饋贈表示尊重與信仰。如:阿昌族竹林景觀、哈尼族特色稻田景觀、傣族濱水景觀、佤族茅草房建筑等。
5.2.2 園區(qū)道路導向系統(tǒng)增強,使游客明確自身方位
對園區(qū)道路標識指示增加,在園區(qū)內多布置景區(qū)全局點位圖,使游客明確自身所在方位;提倡導游帶游服務;推廣語音程序助手等。
5.2.3 完善基礎服務設施,創(chuàng)建完整基礎服務設施體系
免費發(fā)放游園指導書;在園內定點添加休憩服務點,提供庇蔭環(huán)境;增加環(huán)衛(wèi)點,保持園內整潔,創(chuàng)造完整的基礎服務設施體系。
5.2.4 創(chuàng)新民族活動,吸引新老游客
創(chuàng)新園內劇院劇目演出,提高劇場演出品質與活力;定期舉辦民族主題活動吸引新游客,召回老游客。
5.2.5 公布合理游玩時間,制定游園方針策略
除對外公布節(jié)慶時間外,園內各種表演體驗時間提前廣播公告作為提醒,大型廣場增添商業(yè)服務點增添氣氛,制定免費園區(qū)游玩時間攻略,如:3小時16景點游玩攻略、6小時30景點游玩攻略,實現科學合理有序的體驗時間安排計劃,保障游客在不同時間段里體驗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