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郡, 張 蕾, 邢慧敏
2.河北省石家莊市婦幼保健院婦產科, 河北 石家莊 050000)
母嬰血型不合是指孕婦和胎兒之間,因血型不合而產生的同族血型免疫性的疾病,人類的血型系統(tǒng)可分為ABO、Rh等型,漢族人以ABO血型不合多見。在我國,妊娠總數(shù)的20%~25%為ABO血型不合。母嬰血型不合對孕婦無多大影響,但可引起流產、早產、胎兒畸形、胎兒生長受限、死胎、死產和新生兒溶血病等,甚至出現(xiàn)核黃疸或新生兒夭折,幸存的患者也常遺留智力障礙、聽力障礙或運動功能不全等嚴重后遺癥。學者報道母嬰血型不合約占新生兒溶血病原因的96%,發(fā)生嚴重的高膽紅素血癥者占27.2%,發(fā)生膽紅素腦病的約占5.9%,新生兒的病死率可達1.4%[1]。因此,產前加強對母嬰 ABO血型不合孕婦血清IgG 抗 A(B)抗體效價水平檢測對避免新生兒溶血病的發(fā)生具有重要意義[2]。本研究對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三醫(yī)院婦產科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分娩的760例母嬰 ABO 血型不合孕婦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xiàn)總結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 2015 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760 例O型Rh陽性血型患者(其丈夫為非O型Rh陽性血)作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29.25±2.12(19~45)歲,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9.12±1.56周,O-A血型組合的夫妻346例,O-B血型組合的夫妻310例,O-AB血型組合的夫妻104例。
1.2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孕婦身體健康,血型為O型(Rh陽性),丈夫血型為非O型Rh陽性血;以孕婦產前最后一次血清IgG抗A(B)抗體效價值為準,所有孕婦抗體效價≥1∶64;足月產單活胎;妊娠期間胎兒超聲未提示胎兒胸腹腔積液及水腫等。排除標準:孕婦患有血液、肝腎等方面疾病;曾有輸血史;血型為RH陰性;新生兒患G-6PD酶缺乏、新生兒地中海貧血、新生兒窒息等新生兒疾病。
1.3新生兒ABO溶血病的診斷標準[3]:①母嬰血型不合:母血型為“O”型,新生兒血型為非“O”型,孕16周后監(jiān)測孕婦血清IgG抗A(B)抗體效價≥1∶64;②新生兒出生后監(jiān)測經皮膽紅素,高于正常范圍則行溶血三項檢查(包括游離抗體檢測、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及釋放試驗),其中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或抗體釋放試驗一項陽性即可確診。
1.4觀察指標:觀察不同血型、年齡以及孕產次對孕婦血清IgG抗A(B)抗體效價分布影響;觀察孕婦抗體效價高低對新生兒溶血病的影響。
1.5統(tǒng)計方法:數(shù)據(jù)采用SPSS21.0軟件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n(%)及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1抗體效價分布情況:760例孕婦中抗體效價1∶64者254例,1∶128者239例,1∶256者176例,1∶512者83例,≥1∶1024者8例。35歲以下者636例,35歲以上者124例,兩組比較,伴隨著孕次的增加,效價水平呈上升趨勢,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低齡組抗體效價≤1∶128的比例(72.0%)明顯高于高年齡組(27.3%),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1 不同孕次孕婦抗體效價比較
表2 不同年齡段孕婦抗體效價分布比較
2.2夫妻O/A血型不合者346例,占45.52%(346/760),O/B血型不合310例,占40.79%(310/760),O/AB血型不合104例,占13.68%(104/760);不同血型的抗體效價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不同血型夫妻抗體效價比較
2.3孕婦抗體效價水平對新生兒溶血病的影響:760例患者中,發(fā)生新生兒溶血病共242例,其中母親抗體效價為1∶64、1∶128、1∶256、1∶512、≥1∶1024時,新生兒溶血病的發(fā)病例數(shù)分別為21例(8.3%)、92例(38.5%)、72例(40.9%)、51例(61.4%)、6例(75%),可見隨著抗體效價的升高,新生兒溶血病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孕婦抗體效價對新生兒溶血病的影響
母嬰血型不合是由于孕婦與胎兒之間的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疾病,其中以ABO血型不合最為常見,是我國新生兒溶血病的主要原因[3]。ABO血型不合的母親血型多數(shù)為O型,在A或B型抗原的刺激下產生IgG抗體,通過胎盤進入到胎兒身體內,附著在胎兒相應的紅細胞膜上,并和其抗原發(fā)生免疫反應而發(fā)生溶血[4]。因此對ABO母嬰血型不合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非常重要。
本研究的760例患者中,第一胎發(fā)生母嬰血型不合者410例,占總數(shù)的53.9%,與報道相一致。抗體效價水平隨著孕產次的增加,呈上升趨勢。究其原因,可能由于母親產生的免疫性IgG抗體,除由紅細胞抗原刺激產生外,還可以由多種非特異性物質刺激產生。因與A、B抗原相似的物質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如某種腸道寄生菌、免疫疫苗、多種植物和動物類的食物),人體接觸后也可產生IgG抗體。所以血型為O型的孕婦在懷孕前就有很多機會接觸類似的物質而產生IgG抗體,故約50%的孕婦在第1次懷孕時即可發(fā)病[5,6]。當首次妊娠終止時,胎兒的紅細胞攜帶其上血型抗原進入到母體,刺激母體產生了與胎兒血型抗原相對應的抗體,所以在以后妊娠時,母體可產生更高效價的抗體,更容易發(fā)生母嬰血型不合[7]。
35歲以下的孕婦組中抗體效價≤1∶128的人數(shù)明顯高于35歲以上組,而≥1∶256的顯著低于高年齡組,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與周佩珊[6]等報道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由于隨著年齡的增長,孕婦接觸抗原以及其類似物的機會增加了,機體的免疫機能也隨之發(fā)生巨大的變化,因此當接觸到血型抗原時,產生的IgG抗體的效價水平呈隨之上升[8]。
本研究結果提示,母嬰血型不合發(fā)生新生兒溶血病者夫妻血型為O-A組合346例,O-B組合310例,O-AB組合只有104例,提示夫妻O-A、O-B組合所生的新生兒的發(fā)生溶血的概率高于O-AB組合,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與相關文獻的報道一致[9]。
劉燕[10]等報道“O”型血孕婦抗體效價的水平越高,新生兒溶血病的發(fā)生率越高。張丹[11]等認為孕婦抗體效價的高低與新生兒溶血病的發(fā)病率的高低呈正相關,效價>1∶64各組的ABO血型不合出現(xiàn)新生兒溶血病的機率明顯高于≤1∶64組。本研究結果與上述報道一致。在產檢過程中,對于孕婦抗體效價高于1∶64者,提示存在發(fā)生有出現(xiàn)新生兒溶血病的風險,應定期監(jiān)測抗體效價水平,對預防因母嬰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兒溶血病具有重要參考意義,可使該疾病得到早期的診斷、干預及治療[12]。
綜上所述,隨著孕婦的年齡、孕產次次數(shù)的增加,孕婦抗體效價呈上升趨勢,新生兒溶血病的發(fā)生率亦隨之升高,因此,動態(tài)監(jiān)測孕期母體抗體效價水平、對孕婦及胎兒臨床狀況進行綜合判斷,且胎兒出生后盡早行相關實驗室檢查化驗,可有效的預防母嬰血型不合及新生兒溶血病的發(fā)生。對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