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連
(廣州市黃埔區(qū)知識城中學 廣東廣州 510555)
高中物理常見的概念定義法有乘積定義法、比值定義法、比例系數(shù)法、直接定義法。但是定義概念的方法以及方法的邏輯內(nèi)涵往往在中學教材和教師講解中被忽略了。許多物理概念的定義其實只能起到如何度量該物理量的效果,反映概念本質(zhì)的物理思想和科學方法并沒有體現(xiàn)出來。在新一輪高中物理課程改革中,科學方法跟科學知識一樣成為課程的重要內(nèi)容。有研究認為,科學方法支配著知識的獲得和應(yīng)用。因此,讓學生在學習物理概念的過程中領(lǐng)悟其中的科學方法,就成為一項有意義的研究。
本文在分析高中物理教材速度概念是如何被引入的基礎(chǔ)上,研究比值法定義物理概念的邏輯內(nèi)涵,以期對新時期課程改革的物理教材編寫有所裨益,同時對中學物理概念的教學和科學方法的教育有所幫助。
該教材于2010年7月第1次出版。在這本教材中,速度概念是這樣引入的:“初中物理中我們把物體通過的路程與所用的時間之比叫做速度。同時我們又知道,路程不能確切地描述物體位置的變化和運動方向,這樣定義的速度也就不能確切地反映物體運動中位置變化的快慢。[1]怎樣才能準確地定義速度呢?
在物理學中,用位移和產(chǎn)生這段位移的時間來描述物體的運動。在這里,我們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
可以看到,這套教材從初中學過的速度概念引入,說明路程不能準確描述物體的運動而提出問題,然后將學生在初中學習過的速度概念遷移到高中的平均速度學習中,直接給出定義。這其中運用了一種重要的科學方法——類比方法。所謂類比推理,是指根據(jù)兩個對象某些屬性的相同,推出它們的其它屬性也可能相同的間接推理。
在學習中應(yīng)用類比推理無可厚非。但是,這里需要有一個前提——即學生對比值定義法了解得很透徹。在生活中比較運動的快慢時,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會使用速度這個概念,但初中時學生所建立的速度概念比較膚淺,直接遷移到高中速度概念的定義看似易于學生理解、記憶,實則只是在問題的表面,無法窺探速度概念的本質(zhì),無法厘清概念的來龍去脈,更無法在獲取知識、建立概念的過程中形成清晰的認知結(jié)構(gòu),體會其中的科學方法。
該教材于2020年7月第1次出版。其中,速度概念是這樣被引入的:
“不同的運動,位置變化的快慢往往不同,也就是說,運動的快慢不同。我們已經(jīng)用位移來表示位置的變化,那么,怎樣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呢?物理學中用位移與發(fā)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之比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這就是速度。
速度通常用字母v表示,如果在時間Δt內(nèi)物體的位移是Δx,它的速度就可以表示為v=Δx/Δt。[1]
顯而易見,這套教材應(yīng)用了比值定義法引入速度。但是,為什么要用位置的變化與發(fā)生這個變化所用的時間來比?即采用比的原因是什么,教材在處理時沒有涉及。因此,這同樣使得學生無法明白比值定義法的本質(zhì)。
該教材于2020年8月第1次出版。這套教材在速度概念的引入上,作了較大改進。為使學生經(jīng)歷速度概念的建構(gòu)過程,體會比值定義法的思維方式,教材按照物理概念的形成過程編寫,如下圖所示。
學生根據(jù)教材的內(nèi)容在學習速度概念時,對應(yīng)的思維過程如下圖所示。
其中分析比較生活中比較運動快慢的三個實例、抽象概括、定義概念在教材中是這樣處理的:
“在直線運動中,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比較在相等時間內(nèi)物體運動位移的大小。在相等時間內(nèi),物體運動位移大的就運動得快。例如:在平直的公路上,甲車2h行駛了80km,乙車2h行駛了100km,則乙車比甲車快。另一種是比較相同的位移所用時間的長短。運動相同的位移所用時間短的就運動得快。例如,在百米賽跑中,甲運動員的成績?yōu)?0s,乙運動員的成績?yōu)?2s,則甲運動員比較快。
如果兩個不同的運動物體,各自在不同的時間內(nèi)運動不同的位移,又該如何比較兩個物體的運動快慢呢?解決的辦法就是找一個統(tǒng)一的比較標準。為此,我們引入速度的概念。
可以看到,這套教材對速度概念的引入作了很好的嘗試。從生活中的現(xiàn)象出發(fā),貫徹了從具體到抽象過渡的編寫思想,這非常符合高中學生的物理認知特點。然后提出問題,若物體在不同時間內(nèi)運動不同的位移,又該如何比較兩個物體的運動快慢,并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那就是選取相同的比較標準,也就是選取相同的時間標準。如何選取相同的時間標準呢?顯然,就需要用位置的變化和所用時間來比。比的結(jié)果就是在相同的時間(1s)內(nèi)位置的變化。比值大就說明物體位置變化快,即運動快,反之,說明物體位置變化慢,即運動慢。
從以上三套高中物理教材關(guān)于速度概念的引入可以看出,其處理方式在變化,并未達到相對統(tǒng)一。這一方面反映了編寫者對此問題的臻美追求,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編寫者對此問題的困惑。我們認為,這種困惑的癥結(jié)來自于對科學方法意義認識的不足。[2]
科學方法一般分為思維方法和物理方法兩類。其中物理方法又被分為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和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其中比值定義法屬于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
在建立物理量的時候,要交代物理思想和方法、弄清概念表達的屬性,從這些量度公式中理解它們的物理過程與物理符號的真實內(nèi)容。[3]
科學方法中心論指出,一種科學方法能夠在多個知識的獲取中發(fā)揮作用,即所謂的“一方多知”??梢娍茖W方法具有很強的可遷移性,但是怎樣才能促進科學方法的遷移、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效果呢?對此,認知結(jié)構(gòu)遷移理論能為我們指點迷津——塑造學生良好的認知結(jié)構(gòu)是產(chǎn)生遷移的關(guān)鍵。所以,在教材編寫或在教學中我們應(yīng)努力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認知結(jié)構(gòu),形成有序的知識網(wǎng)絡(luò)。
如前文所述,在對速度內(nèi)涵深入考究后,采用比值定義法,由衡量物體運動的快慢為動因,以比較位移為突破口,利用除法工具統(tǒng)一比較標準,最后借助比值的形式進行有效比較,在定義速度v的同時,揭示出數(shù)學公式背后的物理意義,整個概念引入的脈絡(luò)清晰、環(huán)環(huán)相扣,為學生徹底厘清其間的來龍去脈,從而使學生在獲取知識、建立概念的過程中形成清晰的認知結(jié)構(gòu),為日后科學方法的遷移奠定扎實的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