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是嚴重影響水稻生產的重要病害,尤其在天氣陰涼、光照時間短、濕度大的丘陵山區(qū)病害發(fā)生流行頻率最高,稻農損失慘重。病害流行或發(fā)病田塊,一般減產10%~20%,嚴重時可達40%~50%,甚至顆粒無收。
稻瘟病可以發(fā)生在水稻的各個生育期,根據發(fā)生時期和部位不同,可分為苗瘟、葉瘟、穗頸瘟、枝梗瘟、谷粒瘟等,其中以葉瘟、穗頸瘟最為常見。
1.苗瘟。發(fā)生在水稻3葉期以前,主要由種子帶菌引起。初期在芽和芽鞘上出現(xiàn)水漬狀斑點,隨后病苗基部變褐色,上部呈黃褐色或淡紅色,嚴重時病苗卷縮枯死。天氣潮濕時,病部長出灰綠色霉層。
2.葉瘟。自3葉期至穗期均可發(fā)病,一般在稻株分蘗期至拔節(jié)期盛發(fā)。隨水稻品種抗性和天氣條件不同,病斑分為白點型、急性型、慢性型和褐點型4種癥狀類型。
①白點型。為初期病斑,白色,多為圓形,不產生分生孢子。在感病品種的幼嫩葉片上發(fā)生時,遇適宜溫、濕度,能迅速轉化為急性型病斑。
②急性型。病斑暗綠色,多數(shù)圓形,不產生分生孢子。后逐漸發(fā)展為紡錘形。正、反兩面密生灰綠色霉層。這種病斑多在品種感病、適溫高濕天氣條件及氮肥偏多的情況下出現(xiàn)。因此, 急性病斑的大量出現(xiàn),往往是該病流行的預兆。
③慢性型。是最為常見的癥狀,遇干燥天氣或用藥劑防治后,急性型病斑便轉化為慢性型。典型的慢性型病斑呈紡錘形,最外層黃色,內圈褐色,中央灰白色,病斑兩端有向外延伸的褐色壞死線。這“三部一線”是慢性型病斑的主要特征。天氣潮濕時,病斑背面產生灰綠色霉層。
④褐點型。病斑為褐色小點,多局限于葉脈間,中央為褐色壞死部,外圍為黃色中毒部。病斑上無分生孢子。褐點型發(fā)生在抗病品種或稻株下部老葉上。
3.穗頸瘟。發(fā)生于主穗梗至第一枝梗分支的穗頸部。病斑初呈淺褐色小點,以后逐漸擴展呈褐色或墨綠色。穗頸發(fā)病早的多形成全白穗,發(fā)病遲的則谷粒不充實,其為害輕重與感病遲早密切相關。
4.枝梗瘟。穗軸、枝梗也發(fā)病,癥狀與病穗頸相似,嚴重時也可造成白穗。
5.谷粒瘟。發(fā)生于谷粒和護穎上。發(fā)病早的谷殼上,病斑大而呈橢圓形,中部灰白色,延及整個谷粒后造成暗灰色或灰白色的癟谷。發(fā)病遲的則為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的褐色斑點。護穎發(fā)病時,呈灰褐色或黑褐色,可造成種子帶菌,成為翌年苗瘟的重要初侵染源。
稻瘟病無論在哪個部位發(fā)生,診斷要點是病斑具有明顯的褐色邊緣,中央灰白色,遇潮濕條件時,病部產生灰綠色霉狀物。
1.氣候條件。稻瘟病的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絲體形態(tài)在稻谷、稻草等病殘體上越冬,在第2年春天平均氣溫達到15℃,相對濕度在90%左右,病菌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當氣溫在20~30℃,尤其在24~28℃,陰雨天多,相對濕度保持在90%以上,易引起稻瘟病嚴重發(fā)生。2020年8月22日前在筆者所在地區(qū)調查水稻稻瘟病為中等偏輕發(fā)生,23、24日連續(xù)2天陰雨天氣,25日調查,穗頸瘟暴發(fā),在之前調查葉部、頸部沒有病害癥狀的植株在接近穗1厘米處的頸部被病菌侵染,出現(xiàn)深褐色病斑,整株稻穗枯死,失去產量,稻瘟病為中等偏重發(fā)生,有的水稻葉片沒有癥狀,直接感染穗頸瘟,基本絕收。
2.田間帶菌量。上年田間病菌越冬基數(shù)大,來年氣候適合,從苗瘟、葉瘟開始,不斷產生分生孢子,田間菌量急劇增加,7—8月份溫濕度適宜時,易導致病害暴發(fā)。反之病害較輕發(fā)生。
3.品種的抗病性。不同的水稻品種對稻瘟病的抗性有顯著差異,選擇高抗病品種,即使適宜稻瘟病大發(fā)生年份,稻瘟病發(fā)生也較輕。一些地區(qū)稻瘟病連年加重發(fā)生,主要原因是農民多數(shù)連續(xù)多年大面積種植品質好、產量高的單一水稻品種,導致病菌適應性變異產生新的生理小種,病害連續(xù)發(fā)生,較上一年更重。
4.田間管理措施。病害重的地塊主要表現(xiàn)為過量施用氮肥,導致水稻貪青徒長、葉片幼嫩、過于茂密、行間通風不好,易被病菌侵染。有些高產品種分蘗能力強,畝株數(shù)過高,也易感病。有的農戶在田間病害防治上習慣見病防病,疏于預防;有的農戶施藥方法不正確,噴藥過少或存在嚴重漏噴現(xiàn)象;有的農戶施藥時機不對,導致防效不好。
防治稻瘟病應該從選擇品種、水稻生產田間管理入手,采用農業(yè)、生物、化學等綜合防治措施。
1.選用抗病品種。首先要選擇適合當?shù)胤N植的抗病品種,不能連續(xù)多年種植高產、優(yōu)質的單一品種。根據地區(qū)實際情況,尤其是上年發(fā)病嚴重地塊,最好更新品種,并要把幾個抗病品種搭配種植,可有效控制稻瘟病的流行。
2.加強栽培管理。
①種子消毒。在播種前選用75%三環(huán)唑2000倍液浸種24小時,用清水沖洗干凈后催芽、播種?;蛘哂?%石灰水浸種:用1∶100生石灰水液浸泡種子1~2天,浸種時藥液高出種面10厘米左右,浸泡后不要攪動,加蓋防止陽光直射,浸后取出用清水洗凈催芽播種?;蜻x用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浸種。
②消滅田間菌源。對發(fā)生稻瘟病的田塊進行秋季深翻,插秧前徹底清理秧田;特別是對上年發(fā)病地塊,泡田時撈凈稻茬、菌核并且焚燒或深埋,降低土壤中的病菌指數(shù);精細整地,提高土壤通透性,施足底肥,增施農家肥,促進插秧后緩苗、壯苗。
③肥水管理。施肥要以有機肥為主,化學肥料為輔,兩種配合施用,采用測土配方施肥的方法施用化肥,插秧后秧田要保持3厘米左右水層。緩苗后分蘗期要淺水灌溉,施用蘗肥時注意觀察苗情,施肥時注意控制氮肥,氮、磷、鉀比例掌握在2∶1∶1。當達到畝有效株數(shù)后,若植株貪青,要及時控水曬田,控制無效分蘗,促進根系生長和拔節(jié)。在田間調查中發(fā)現(xiàn)穗頸瘟發(fā)生嚴重地塊每穴株數(shù)大多超過20株,并且植株貪青、長勢過旺。進入孕穗、抽穗、灌漿期要進行淺水灌溉,淺濕交替,在8月上旬注意控制田間濕度,防止穗頸瘟發(fā)生,穗肥、粒肥看苗勢施用,后期灌水要以干濕壯粒為原則。
3.藥劑防治。
①預防苗瘟、葉瘟。在秧苗移栽前,用75%三環(huán)唑1500倍液噴灑秧苗預防葉瘟發(fā)生,緩苗后做好預測預報工作,如發(fā)現(xiàn)葉片上有急性病斑立即打藥防治,每畝可用40%稻瘟靈乳油100毫升或2%春雷霉素100~150毫升對水均勻噴霧。
②防治穗頸瘟、枝梗瘟。有效防治穗頸瘟、枝梗瘟的關鍵是抓住用藥時期,在水稻破口期和齊穗期各噴一次藥預防。每畝用40%稻瘟靈(富士一號)乳油100毫升或40%稻瘟靈(富士一號)乳油60~70毫升,加25%咪酰胺60~100毫升乳油對水噴霧;每畝也可選用20%多井唑可濕性粉劑100克、4%春雷霉素可濕性粉劑50~80克對水噴霧。噴霧時最好使用中型或者大型植保藥械,霧滴均勻,噴灑細致、周到,防治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