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紀振宇
青年一代將服裝作為重要價值觀的體現(xiàn),品牌需要抓住機會塑造擬人化的個性
做年輕人的生意,難嗎?
難。潮流自上而下傳播的方向改了航道,個體影響群體,輿論引導大眾,消費者追逐潮流更是180度大逆轉。年輕人的心思很難猜,能引爆新消費的“炮捻”攥在“90后”“00后”甚至年齡更低的人手中。風向飄忽不定,品牌無從下手。
但也不難。年輕人看似對商品容易變心,但他們對風格的堅持和興趣喜好的關注比上一代人更甚。特別是在投自我所好方面,以“95后”“00后”為代表的青年群體,絕不吝嗇財力與精力。他們是更加忠實的消費者。
本屆服裝論壇特意為青年群體開辟章節(jié):“光之來處”青年領航之星,幫助服裝品牌在更大的語境中,重新理解青年潮流文化和審美的轉向,探討年輕人文化、服裝和潮流的關系。
如何理解今天的青年?當下的青年文化有何特點?青年文化研究者、青年志創(chuàng)始人張安定長期觀察青年群體后發(fā)現(xiàn),潮流由亞文化發(fā)酵而來,從小眾中來,到大眾中去。
曾經(jīng)的主流文化擁有寡頭壟斷地位,時尚處在文化鏈上端,媒體與品牌主導消費者觀念和行為表達,整個社會的潮流是單一的。而非主流文化是不被社會大眾接受的,“小眾”一詞應運而生。
互聯(lián)網(wǎng)的“進化”影響了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吸引法則快速地將來自底層普通人的觀念和行為迅速聚合,是當代青年人文化的“培養(yǎng)皿”。
此時,追逐非主流亞文化的青年成為社會主流,一方面,帶著小眾潮流涌入大眾流行;另一方面,以更加包容的態(tài)度接受新興跨圈文化。
潮流文化從小眾中來,并在過去的10年間全面主流化,文化不存在中心與邊緣的對抗,邊界在模糊,只有豐富差異化青年文化圈層的獨立與滲透,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青年文化現(xiàn)狀。
所以,今天的青年文化更為廣義,文化根基的擴展必然也推動潮流邊界的擴展,由此衍生出的流行符號,成為時尚的一部分。來自社會的一些熱點事件,也是青年文化放大的結果。
服裝是社會和文化的投射,是個體的自我表達。但實際上在過去很長的時間,服裝對人們的意義和價值局限在身份的彰顯與大眾審美。
現(xiàn)在,品牌知道服裝成為年輕人自我表達的重要途徑,這里的表達包含審美取向、個人認同、道德價值觀等許多內(nèi)容。同時,他們穿衣服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與同類交好,不再一味地追求都市精英形象和精致中產(chǎn)生活。
“野蠻”生長的青年文化為服裝追求品牌獨特性提供機會,也制造挑戰(zhàn)。當潮流服裝品牌如山呼海嘯般涌現(xiàn),如何應對挑戰(zhàn),很多人都在用心琢磨。
究竟挑戰(zhàn)的難度在哪?品牌最先要摸清的是年輕人的審美—你認為什么是美?
今天的年輕人是文化“雜食”的一代,多元文化構建起全新美學體系。這個美學體系的核心特點是反西式、反中產(chǎn)、反都市美學,在身份差異中具有條理和品質(zhì)感,又有很多邊界。
>>“光之來處”青年領航之星圓桌論壇現(xiàn)場
張安正提出四種美學體系:
常態(tài)復古。在不同場景中創(chuàng)造新美學價值。復古不是一種風格,沒有復古風格的品牌,只有把復古作為美學創(chuàng)造手段的品牌。復古不是沉迷于舊時光中流行一時的藝術,不是做舊如舊,是以舊換新,甚至包含在過去情景下人們對未來想象的科幻主義,比如Y2K,就是用視覺語言表述復古未來主義。
失序迷幻。從精致有序、極簡理性的高級審美,到極度情緒化、混亂隨機、失調(diào)、粗野的當下新美學,后者沒有審美的邊界,極具生命張力及情緒沖擊力。特別是“95后”“00后”喜歡的音樂律動、視覺畫面等,在服裝配飾上全面呈現(xiàn)。
傳統(tǒng)再造。人們理解的中國傳統(tǒng)古典生活美學屬于傳統(tǒng)的調(diào)用,并不會帶來新的美學體系。但今天年輕人所追求的傳統(tǒng),是將傳統(tǒng)文化有效帶回日常生活場景,進行有效重構。近些年,中國有了中國色系和色號,應用于傳統(tǒng)文化品牌的研發(fā),還涉及美妝和家居軟裝。在這些前提下,人們才能理解漢服為什么會出圈,會火得一塌糊涂。傳統(tǒng)再造審美的培養(yǎng)是系統(tǒng)性工程,它需要的恰恰是年輕人在新的語境下,與文化進行再度融合和梳理。
“土酷”進化。“土酷”是潮流本土化的結果,是小鎮(zhèn)青年自信的體現(xiàn)。他們經(jīng)歷過的才是酷,而不是只有西方都市才是酷。自己的父母、自己成長的那個小城市,哪怕是破敗,都有獨具魅力。同時,如何從本土都市經(jīng)驗重塑中國文化自信,勇敢承認丑陋之下所蘊含的文化設計力量,如何從獵奇式的“土酷”進化到真正意義上的酷,是很多年輕設計師試圖去解決的問題。
青年文化的時代特征,四種新式美學,消費者畫像躍然紙上。如果再提煉一下,更具象地描繪這個龐大群體,就不能不提“傳統(tǒng)”“科幻”這兩個關鍵詞。傳統(tǒng)與科幻,已知與未知,從未如此涇渭分明,并行不悖。
“光之來處”青年領航之星圓桌論壇集合了密扇、織羽集&仲夏物語、上海逸紅顏旗袍和十三余等生發(fā)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中式品牌,大家從產(chǎn)品入手反觀社會潮流的變化,以及青年人對東方美的堅守與執(zhí)著。
品牌是如何預判中國風會成為服飾風口呢?借用密扇品牌創(chuàng)始人兼CEO馮光的觀點,在人均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超過8 000美元到10 000美元的階段,勢必會誕生與國家文化相關的品牌,于市場中浮現(xiàn)新的消費者與需求。在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和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皆是如此,中國則在2015年迎來“國風”品牌的“春筍期”,圍繞漢服衍生的服飾品牌表現(xiàn)尤為突出。
曾經(jīng)漢服屬于小眾圈層,帶有自娛自樂的意味,但現(xiàn)在它的意義已經(jīng)超越衣服的概念。如果說“80后”“90后”的成長環(huán)境是受到“西風東漸”的影響,那么“00后”的成長環(huán)境是物質(zhì)資源豐富的強國時代,前者點燃了星星之火,后者有燎原之勢?!?0后”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心引發(fā)對漢服的巨大熱情,從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探尋,未來10年漢服文化仍有成長空間。
為讓傳統(tǒng)文化融入現(xiàn)代生活,國風品牌又分為常服和禮服。常服將長衣及地、大袖翩翩的服裝形制加以改良,更適合滲透在生活與工作中。而禮服填補國人在正式場合缺少與之相配的,能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服飾的空白,織羽集&仲夏物語、逸紅顏、十三余等漢服品牌兩方面均有兼顧,核心是要去創(chuàng)造年輕一代的“國風”審美。
比起漢服的有跡可循,科幻在服裝中的表現(xiàn)更為大膽??梢杂涗浬钴壽E的智能穿戴設備已經(jīng)實現(xiàn),未來服裝如何變得更“聰明”?
未來事務管理局創(chuàng)始人兼CEO姬少亭是位十足的科幻迷,她援引多部科幻片對人類著裝的描繪,展示智能穿戴服裝的無限可能。
通過科幻,可以看到人類的衣著未來會有怎樣的變化,有著怎樣的思考。或許,在未來的某個時代,人與服裝的關系不再局限于文化、經(jīng)濟和個人意志,而延伸至人與科技的鏈接。此時,人類改變著裝;彼時,后者引導前者。
先看經(jīng)典科幻之作《攻殼機動隊》,由士郎正宗創(chuàng)作的漫畫作品。這部創(chuàng)作于20世紀90年代的作品,講述在公元2029年(距離今天近在咫尺)以光、電子和生化技術為基礎的電腦、AI和網(wǎng)絡主導著每個人的生活??梢苿油ㄓ嵔K端向人體靠攏,經(jīng)由可穿戴通訊設備階段逐漸發(fā)展到向人體內(nèi)移植階段,人類的軀體和思想從此可以直接與標準的計算機和網(wǎng)絡互動,通過機械部件來代替身體器官和肢體,只保留大腦,實現(xiàn)全身機械化。
這部作品的主角草雉素子腦后插管的造型帶給人們極大震撼。素子經(jīng)常處于半裸體狀態(tài),與現(xiàn)代人相比,她不需要穿外衣,肉體部分只剩下大腦和脊髓,其余部分都成為她的智能衣著,身體成為電腦終端,是一個容納人類靈魂的容器。這部作品影響了后世與賽博朋克相關的大部分創(chuàng)作。
今天,人們的生活被科技細節(jié)深刻改變,與手機寸步不離,無法離開智能軟件,除了服裝之外會佩戴智能眼鏡、智能手表,這些科技產(chǎn)品成為身體附屬品,甚至屬于身體一部分:我們已經(jīng)與互聯(lián)網(wǎng)元件融為一體。
科幻服裝或許還有一種表現(xiàn),以濾鏡的形式貼在人體外表,也就是說人穿的不是衣服是濾鏡,這里可通俗地理解為智能貼紙。在未來,人們走在街上,映入眼簾的是彼此身上的濾鏡,看不到真實的身材。喜歡的IP可以用作濾鏡,不同色系同樣適用,即使人們很真誠地交流,但看到的是濾鏡當中的我。
科幻濾鏡并非不能實現(xiàn),如今網(wǎng)絡關系中每個人都有一副濾鏡,同樣也通過濾鏡審視他人。曾經(jīng)電影中看到的似乎瘋狂場景早已實現(xiàn),于1968年上映的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游》預言了非常有趣的場景:未來,人吃飯時坐在對面的不是人,而是平板電腦。這已成為現(xiàn)實。
特別強調(diào)的是,無論定位何種圈層,品牌把握設計方向的人一定要屬于這個圈子。要熱愛圈層文化,作為品牌“靈媒”觸達這部分年輕人的心理。而唯有熱愛,才有長久的創(chuàng)造力。
青年一代將服裝作為重要價值觀的體現(xiàn),品牌需要抓住機會塑造擬人化的個性。層出不窮的多元文化讓人們產(chǎn)生復合型審美,對時尚美學的開放包容度空前高漲,品牌不要將單一圈層文化視為資源,不要將青年群體生長的文化根基拋棄,人群在融合,文化亦在協(xié)同。
未來,服裝除了屬于個體之外還具有公共性,這意味著可以在更大的文化場景實現(xiàn)商業(yè)價值。當每個人的自我表達都能在公共領域引起反響時,服裝品牌在捕捉審美之外,能以何種方式參與和推動青年文化的變遷,是品牌更長遠的課題。
未來,服裝除了屬于個體之外還具有公共性,這意味著可以在更大的文化場景實現(xiàn)商業(yè)價值。當每個人的自我表達都能在公共領域引起反響時,服裝品牌在捕捉審美之外,能以何種方式參與和推動青年文化的變遷,是品牌更長遠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