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運動教育模式構建的課外體育俱樂部活動是學校全校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每周2次的課外體育活動中,學校借鑒運動教育模式理論與方法,以年級為單位,以學生小組式的教學活動為基礎,以運動項目學習和比賽活動為形式,展開探討提高學生運動能力與運動修養(yǎng)的校園課外體育活動。
一、俱樂部活動的總體架構
(一)理論基礎
運動教育模式以“身體活動是游戲的一種形式、運動在文化中占據(jù)重要角色和身體活動應當成為學校體育的課程”[1]三種理念相互關聯(lián)作為理論基礎,通過賽季教學、角色扮演和小組式的合作互助學習,實現(xiàn)教育目標:培養(yǎng)具有參與身體活動能力的、能理解和尊重規(guī)則禮儀以及運動傳統(tǒng)的、具有文化修養(yǎng)的、信奉運動文化并以實際行動支持和維護這些文化的運動員[1]。運動教育模式不僅在澳大利亞、北美洲、歐洲等地的發(fā)展和實踐運用已經(jīng)非常成熟[2],在我國也有較多的研究和實踐運用,其有益于實現(xiàn)體育學科素養(yǎng)的落地,有助于適應復雜情境的體育課堂教學[3]。
(二)實踐基礎
為了更加有實效地開展初中體育俱樂部活動,切實提高學生運動能力、增強學生體質,學校探索、創(chuàng)新體育俱樂部活動的新方式,并先從足球俱樂部展開了試點和實驗。經(jīng)過1年的實驗證實,在初中課外體育俱樂部中借鑒運動教育模式的理念、方法、策略是切實可行的[4]。
(三)設計思路
經(jīng)過9年實踐和發(fā)展,學校組建了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棒壘球、飛盤、武術、健美操、攀巖、射箭、田徑12個俱樂部,在一體化構建學校體育課程、深化實施學校體育工作的總體要求下,對課外活動俱樂部課程提出了“拓展課堂教學時空、體驗真實比賽情境、具象學生運動技能”的實施思路。具體如下:在落實“依據(jù)學生學習需求和興趣愛好,面向全體學生落實‘教會、勤練、常賽要求”[4]的具體策略上,體育課堂教學在按照“勤練、常賽”的要求上,強化“教會”;俱樂部活動課程中在兼顧“教會、勤練”的基礎上,強化項目的“常賽”(圖1-1),全面評估學生的運動技能等級,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體育學識和體育修養(yǎng)。
(四)組織流程
在不斷實踐和反思中,從教師和學生2個線索,逐漸形成了從俱樂部選項、展開活動、評估定級到達成俱樂部培養(yǎng)目標的活動組織流程(圖1-2)。
(五)實施模式
基于運動教育模式的課外體育俱樂部經(jīng)過不斷優(yōu)化俱樂部選項方式,迭代俱樂部的活動形式、內容、方法與評價等,逐漸形成了體育俱樂部活動模式(圖1-3)。該模式從活動環(huán)節(jié)、步驟之間、要素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視角,以理論基礎、組織流程、活動形式、實施策略4個部分,形成了俱樂部活動各環(huán)節(jié)的組織方式和時空結構。
二、俱樂部活動的具體實施
(一)俱樂部選定辦法
新生入學前,學校通過微視頻推送各體育俱樂部介紹、選擇原則和方法等內容,學生基于自身的興趣愛好及運動技能儲備,進行網(wǎng)上選項。體育教師在第1次課外活動前,向全體學生公布俱樂部選定結果、俱樂部活動地點。此后整個學年,學生直接去選定的俱樂部參加活動,中途不調整。直至1個學年后學生獲得選擇項目的運動等級證書,且期望轉換的俱樂部中有學額,才可以“轉會”俱樂部。
(二)俱樂部實施辦法
1.確定賽季
囿于學校教育教學現(xiàn)實和天氣情況,每學期正?;顒訒r間一般為12~15周,時間上要滿足賽季的長度不少于20節(jié)課的要求。學校生源來自本地區(qū)不同區(qū)域的學生,學生的不同項目技能儲備差異較大,俱樂部直接展開比賽是有難度的?;诖?,學校提出了“學習季+比賽季”的賽季設置,系統(tǒng)設計了初中3年學習季、季前賽、季后賽結合測試季以及慶?;顒拥木銟凡抠惣景才牛ū?)。
學習季與季前賽互為補充、相輔相成,學習季獲得的知識在季前賽中實踐應用,季前賽中的技能戰(zhàn)術不足可以在學習季中繼續(xù)鞏固提高。學習季、季前賽與季后賽密切相關,在季前賽中獲取其他小組(隊)的基本情況以便在季后賽中制訂策略,季后賽的比賽經(jīng)歷為下一輪學習季、季前賽學練提供參考。慶?;顒訛閷W生搭建平臺,全面呈現(xiàn)各小組項目學習、比賽成果和體育文化。慶?;顒?,從活動策劃、活動宣傳、活動組織均由學生完成,教師僅做好配合工作。慶?;顒又械目倹Q賽一般以師生賽或全明星賽的形式開展(圖2-1)。
2.展開活動
賽季確定后,不同賽季需要不同“角色”加入:學習季,以學練為主,教師主導學練,需要“隊長角色”配合組織俱樂部活動;季前賽,學練賽結合,在學習季基礎上,豐富“教練角色”介入技戰(zhàn)術落實;季后賽,以賽為主,學生全員參與,需要各角色團隊合作,整體呈現(xiàn)。
“隊長”角色。學習季需要各小組(隊)隊長領取學習任務(圖2-2),展開單個與組合技術、單個與區(qū)域戰(zhàn)術學(復)習。因此,俱樂部成立后,即展開異質分組,同時以學生自薦的形式競選隊長角色。在學習季,隊長領取每節(jié)課的學練任務后(圖2-3),由其帶領自己的小組展開熱身和學練,并且記錄小組(隊)成員的學練情況;與此同時,教師作為學生學練的主導者,引導、輔導全體學生學練。
“教練”角色。完成學習季后,學生的體能、技能逐漸提高,組內隊員之間逐漸熟悉,初步滿足了季前賽的條件(圖2-4)。季前賽開展需要“教練”角色承擔區(qū)域戰(zhàn)術學練、比賽邀請等工作,本賽季隊長角色工作不變,教師成為學生學練賽的資源。
其他角色。隨著季前賽的結束,其他角色如“裁判”“記錄員”“比賽監(jiān)督”以及隊員等均需上線?;趯W生的興趣特長和意愿,在教練和隊長角色主導下,展開裁判、計分、賽事協(xié)調與發(fā)布、比賽保障等工作安排。此時教師雖然仍是學生的學習資源,但同時也要轉變成學習、比賽和評價的仲裁,指導、引導季后賽。
3.評價策略
俱樂部對學生采用過程性評價、表現(xiàn)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策略。過程性評價由各小組(隊)學生參與技能學習、身體活動、比賽參與3個方面組成,由教練員給出評價,記錄員進行記錄;表現(xiàn)性評價由教師對各組比賽中的非上場運動員給出;終結性評價由各俱樂部制訂的2項專項技能和1項專項體能考核得出,如在軟式壘球俱樂部考核的兩項專項技能是傳接球和擊遠,專項技能則考核全壘跑,并最終頒發(fā)學生運動技能等級證書。3748CE62-CAC8-4FFC-AD96-21E35B6E36E6
三、俱樂部活動的反思與展望
(一)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需要教師指導、教會學生如何從“無”或 “低”技能到“有”技能,從“有”技能到“用”技能,再到會比賽、組織比賽。有基礎的學生側重組合技術應用、區(qū)域戰(zhàn)術學習任務,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后續(xù)的比賽中認識到比賽需要自己有什么技能、怎么用技能、如何去比賽。零基礎的學生側重從單個技術向組合技術過渡、單個戰(zhàn)術與區(qū)域戰(zhàn)術交叉,教師要指導學生認識到在后續(xù)比賽中需要掌握什么技能、能用什么技能、怎么用技能、怎么去比賽,以此讓學生實現(xiàn)會技能→用技能→會比賽。
(二)采用小組合作式學習
無論學生是否具有體技能儲備,活動初期就讓學生根據(jù)任務卡,展開自主的小組合作學練是不現(xiàn)實的。而體育俱樂部中的“學”,必須經(jīng)歷教師通過適切的任務單,引導學生逐步經(jīng)歷一起學→合作學→互助學→探究學的過程,才能逐步實現(xiàn)學生的小組合作式學習。
(三)采用學習+比賽季有機結合的形式
通過一個階段的單個與組合技術、區(qū)域戰(zhàn)術學(復)習,為后續(xù)比賽儲備了體技能。自由選擇迎戰(zhàn)或邀請比賽的季前賽可以讓學生自我診斷,并通過比賽觀照自己的體技能情況,更好地提升團隊的運動能力。測試季的設計貼合了初中教育的現(xiàn)狀,將總決賽的“賽”轉換為慶?;顒拥摹把荨?,使學生加深了對項目運動文化的理解。
實踐證實,體育俱樂部活動有效拓展了學校體育課堂教學時空,尤其在落實“常賽”的要求上發(fā)揮了較明顯的作用。但如何將“學、練、賽、評”在課堂教學和俱樂部活動中有機融合、相互提升,真正助力學生結構化掌握體育知識與技能,培育學生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格,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李衛(wèi)東,汪曉贊.體育課程教學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5):21,19.
[2]李小剛,美國運動教育模式本土化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7(5):161-165.
[3]高航,高嶸.論運動教育模式的時代價值與發(fā)展[J].體育文化導刊,2020(1):105-110.
[4]姜慶軍.基于運動教育模式構建初中課外體育活動俱樂部的實證研究—以“體育藝術2+1足球俱樂部實驗研究為例”[C].中華人民共和國十二屆學生運動會科學論文報告會,2014.8.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基于運動教育理論構建初中課外體育俱樂部活動模式的行動研究”(課題編號:T-c/2016/24)、常州市深化學校體育改革項目階段性成果]3748CE62-CAC8-4FFC-AD96-21E35B6E36E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