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萍
(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 江西 景德鎮(zhèn) 333403)
從古至今,陶瓷一直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即使歷經風霜,但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卻洗磨不掉那文化的傳遞和璀璨奪目的曾經。如今,陶瓷以各種形式和風格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如裝飾品、建筑用品、化妝品、生活用品等等,無時無刻都環(huán)繞在我們身邊,為我們所用。其中陶瓷壁畫就是裝飾品的形式之一,陶瓷壁畫與其他質地的壁畫雖不一樣,但卻是從中汲取精華演變而來的一種極具風格的壁畫,是建筑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飯店、酒店、機場、地鐵、別墅、風景區(qū)都會有大型陶瓷壁畫的身影。陶瓷壁畫是以磚、板等為基本的形式,運用繪畫藝術與陶瓷工藝技術進行相互的融合,創(chuàng)新。通過制板、刻畫、彩繪、配釉、施釉、燒成等一系列繁雜的工序流程進行創(chuàng)作的藝術作品,燒制完結之后在通過各種釉料對其進行再次創(chuàng)作,最后通過火的洗禮將會產出極具欣賞價值、巧奪天工的藝術作品。
陶瓷壁畫的工藝可以采用以往的藝術形式去展現,也可跟隨時代的潮流不斷的進行創(chuàng)新,在此質地上的壁畫內容較為豐富,表現力極強,形式也多樣,可采用不同的畫種在上面進行創(chuàng)作,將會達到神奇的藝術效果。而祝大年先生的“森林之歌”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此壁畫置身于首都機場,在這容納性極高,人流量極多的地方,采用“森林之歌”這樣有藝術境界的裝飾,不但增加了首都機場的異域風情,更加突出了機場的本身特性,同時其設計理念和造型風格已經和這個空間到達高度的融合?!艾F代陶藝批評最鮮明的特征應該是它的本土文化性,尤其是現代陶藝家們根據當代生活方式的需要和地域文化綠色生態(tài)的要求,主動利用當地的陶瓷原料、采取手工藝生產方式、所燒造的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氣息和現代藝術特征的陶瓷藝術品?!盵1]祝大年先生是中國現代工筆重彩繪畫、壁畫和現代陶藝的開拓者,而他就是用作品去展現地域文化特征的最鮮明的代表。他所創(chuàng)作的壁畫大部分都與自然萬物相關,極具審美價值,繪畫的整體色調偏綠,給人一種祥和、寧靜且舒適的感受。他于1979年為首都機場設計制作了大型的壁畫“森林之歌”,該壁畫是采用釉上彩燒制而成,壁畫的內容主要是展現西雙版納的自然風光和林間榕樹的自然狀態(tài),該作品展現了濃郁的民族風情,且風格鮮明極具代表性,同時該壁畫運用不同的線條和畫面內容構造出一種寧靜祥和的旋律,極具裝飾風格。
圖1 森林之歌
在文化認知方面,通過藝術作品傳遞的信息使受眾認識到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異域風情,展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給受眾帶來新的認知,對西雙版納精神文化的認知。其實對藝術品的評價都是基于人們以往的經驗和結論所產生,當然,不同階段的人所看到藝術品呈現的顯像也是各不相同,因此同一件藝術品會給受眾帶來不一樣的感受,這也是觀展的有趣之處。當觀者在對藝術作品進行欣賞或者是批評時,也許會去思考以下幾個問題:作者在表達什么?我看見了什么?是不是還有某種寓意隱含其中?其他受眾是否有同樣感受?這個藝術作品的價值在哪里?有什么樣的有優(yōu)點或缺點?這些都是一個正常且有趣的現象,當受眾面對一系列的問題進行思考時,這件藝術作品就有了積極的導向作用,同時也在與人們進行對話,如在這幅“森林之歌”中,因其位于首都機場,人流量較大,會有各種類型的人對它進行評價,當然每個人所看到的畫面也各不相同。下面假設不同身份的人看到此壁畫可能會產生的情感,如音樂家看到這幅作品,腦海里面一定會結合眼前的畫面聯(lián)想到西雙版納的節(jié)日和民族特有的音樂,這些藝術作品中的各種元素都像是一個又一個的旋律在耳畔響起;如建筑家看到這個藝術作品,也許會感嘆自然的神奇,從大榕樹的形態(tài)結構,從相互交叉、支撐的樹根中找到建筑設計的靈感。對于外國友人來說,也許會使他們對民族的風土人情充滿興趣,甚至引起他們對少數民族生活的向往。無論是在人的視覺還是心理上都能產生舒適、安靜的感受,將人們帶入祥和寧靜的世界,最后使受眾有了愉快的審美體驗。
在陶瓷這種介質上,附加在上面的藝術工藝還有濃厚的文化內涵。在進行陶瓷壁畫創(chuàng)作時,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至關重要且不可缺少,它的完美呈現,也代表著泥與火、人的精神世界與藝術文化達到高度的統(tǒng)一。祝大年先生出于對西雙版納文化的喜愛,結合地域文化和獨特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進行精心的描繪,介質從紙轉變?yōu)樘沾杀诋嫞瑢⑸贁得褡迳钪械哪硞€瞬間完美呈現到受眾面前。作品整體的風格是“滿”而“不密”、“靜謐”而“不平凡”。他的神奇之處在于將自然萬物掌握在手中,呈現在不同的材質上去創(chuàng)作藝術作品,表達藝術觀念,傳遞藝術符號信息,而且極具個人特色和風格,擅于將實物放大進行展現,極具視覺沖擊力,無疑是一場視覺盛宴。針對陶瓷壁畫進行研究的文章頗多,觀點各異,形式多樣。陶瓷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時也會根據自己的個人經歷或興趣愛好進行創(chuàng)作,借助不同的材料、介質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以此來展現個人情感,以及對人生對世界的看法。許多藝術家也開始借助藝術作品對世界發(fā)聲,尋找藝術陣地和話語權。所以藝術品是藝術家表達的一種方式,就像貢布里希指出的那樣:“現實中根本沒有藝術這種東西,只有藝術家而已?!盵2]此作品的畫面內容較多占據畫面大部分,但是卻不雜亂,反而顯得剛勁有力,每一個細節(jié)都環(huán)環(huán)相扣,相互支撐,相互結合,展現出了萬物的生動性和流動性,展現出少數民族日常的生活狀態(tài),令人心生向往,就猶如被自由、快樂和寧靜的氛圍圍繞,將受眾帶進一個更為美妙的顯現世界。而人類在前進的過程中,一直都在不停的追求自由,它所呈現的是一種精神世界,這種傾向也會引導人們在藝術作品中尋找心中渴望的自由和靈境,也會因此做出評論,或是引起共鳴,就同存在主義所提倡的精神相一致。“存在主義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選擇自己的行動時是絕對自由的。它認為人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對各種環(huán)境,采取何種行動,如何采取行動,都可以、并且應該做出‘自由選擇’?!盵3]
陶瓷壁畫整體結構是以黃金分割點為依據進行布局,受眾在欣賞壁畫的過程中,主體視角會從大榕樹逐漸往下移動,看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從而演化出各種寓意和感受。因受眾的審美是由自身的過往經驗所決定的,所以看待一件藝術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這也是一個思想融合和迸發(fā)的好時機,也是一件藝術品存在的價值之一。祝大年先生曾說過:“人與人的相處應該像植物一樣相互禮讓,才能穿插自然?!盵4]然而人生也是如此,人們面對人生中的苦難不一定都是磨難,生活要看你如何賦予它定義,如何看待才極其重要,無論以何種形式呈現都是難得的經驗之旅。
在陶瓷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陶瓷上所繪制的各種各樣紋樣,形態(tài)各異,都有自己的意義和特殊的工藝技巧,瓷器上的圖騰不僅僅是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一種展示,同時也反映著當時人們的審美追求和對生活美好的祝愿。如今陶瓷壁畫同樣肩負著這樣的使命,承載著人們的期許和追求。“森林之歌”對符號信息的傳遞,主要從國家與民族、人與自然、地域文化等方面進行完美的結合,展現出在自然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下幸福生活的少數民族。壁畫中看到人們劃著小船,唱著歌謠,伴隨著瀑布的聲音、鳥獸的歌謠,從林間穿過。久久佇立在壁畫前仰望,仿佛這些畫面都活靈活現地浮現在眼前。該藝術作品用“大”來形容最為恰當,首先從體積上去表達該壁畫是采用特殊的材質去制作的大型的壁畫,其次從畫面內容的文化內涵中去展示,畫中是一顆顆大榕樹枝葉茂盛,樹木的盤根緊密結合,枝干繁茂,相互支撐,如同國家和人民,相輔相成,緊密結合。壁畫中的大榕樹似強大的中國,一直為人民撐著保護傘,人民在國家的保護下生活變得安寧和諧,總之,是將祖國、人民和自然融合去展現一種人們所向往和追求的生活狀態(tài)。
陶瓷材質的壁畫有其優(yōu)點也有其缺點,優(yōu)點在于視覺效果好,高大宏偉,耐磨耐放,色彩鮮艷,能與光線進行完美的結合,影響力大。缺點在于體積大,不便搬運,難燒制,對各方面細節(jié)要求極高。然而在公共空間放置的藝術作品將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森林之歌”被放置于首都機場是具有教育意義和文化價值,它對人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精神熏陶。因其機場人口流動量大,又因眾口難調,所以公共空間中的藝術品就必須具有代表性和新穎性,祝大年先生為首都機場量身設計制作的大型壁畫“森林之歌”就完全符合主文化主題與空間藝術,它在向觀眾展現獨特的風土人情。這幅精致的壁畫,在受眾眼中不僅僅是一幅壁畫,它所傳遞的信息是一個展現民族的文化和生態(tài)的繁榮,從中能深切的感受到西雙版納平靜祥和的生活氣息和風土人情的藝術品,最后使得受眾疲憊的身體逐漸放松,從而找到靈魂的歸屬感。從經濟方面來說,“森林之歌”可能會帶動我國旅游產業(yè)發(fā)展,從而帶動經濟發(fā)展,因此這是一個典型且成功的藝術作品,該壁畫不僅在外國友人面前呈現了我國以“和”為貴的文化,也使來者產生歸屬感和親切感。當下,陶瓷藝術作品已經受到大眾的追捧和喜愛,它所展現的形式是多樣的,可以龐大的形象展示,如大型的壁畫、極具特色的公共藝術品等等,這種大體積的藝術作品更能吸引大眾的眼球;體積較小的陶瓷藝術作品也有千奇百怪的姿態(tài)出現,小到精美的耳釘,可愛的冰箱貼等等。所以陶瓷文化已經都在我們身邊圍繞、升溫且從未間斷。在此階段,當代陶藝家也需要不斷的創(chuàng)新,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同時也要注重精神文化的輸入,充分發(fā)揮藝術品的影響力,借藝術品與受眾對話,用藝術作品去傳遞文化符號信息,才能達到最高的精神世界和審美上的共鳴,從而引發(fā)大眾對生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