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淵
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要進一步強化學校美育育人功能,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建校30 多年來,我校積累了豐厚的美育底蘊,近年來,我們逐漸形成了大美育的概念。大,意味著實施的范圍大,美育不僅關乎藝術教育,還涉及學科教學、學校管理、校園環(huán)境建設等各方面的審美化改造;美育不僅要促進學生審美素質的提升,還要促進學生德智體勞全面和諧發(fā)展。當然,大美育的實施要有小抓手,我校嘗試以“找朋友”項目的建構和推進來促成美育的校本化實施。學生尋找美的人、事、物并和他們成為“朋友”,找的過程以及美的“朋友”能共同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陶冶學生的情操、滋潤學生的心靈、激發(fā)他們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活力。而“找朋友”項目實施的背后需要學校管理的跟進及校園環(huán)境的助力。
在建構“找朋友”項目前,我們首先要回答以下問題:誰找朋友?學生。從哪里找朋友?課堂學習中、課外實踐活動中。找什么樣的朋友?一切美的人、事、物(包含環(huán)境)。怎么樣找朋友?通過親身經歷、實地考察、科學探究、實驗驗證、社會調查等方式發(fā)現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對美的人、事、物產生喜愛的情感并結為“朋友”。下文,筆者具體談談“找朋友”項目的建構和實施。
我們從審美能力、人文精神兩個方面制定不同年級學生的美育發(fā)展目標(見文末表1)。
我校以“找朋友”項目為線索,對學科教學、學生課外實踐活動、師生評價三個方面進行了審美化改造。
1.教學目標改造。
在這方面,我們力求學科教學目標在觀照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同時納入“找朋友”校本化美育目標,用學科蘊含的美的人、事、物滋潤學生的心靈。如蘇教版《數學》三上《平移、旋轉、軸對稱》一課的教學目標為:(1)觀察生活中的建筑、雪花、剪紙,感受平移、旋轉、軸對稱現象,能辨認簡單圖形平移、旋轉后的圖形,了解軸對稱圖形的主要特點。(2)對各種圖形作出自己的評價,體會、欣賞圖形的簡潔美、創(chuàng)新美。(3)開展剪紙活動,大膽想象,主動創(chuàng)造,美化教室或家庭。該目標既體現了學科教學的要求,又融入了美育的因素。
2.學科教學邏輯重構。
在學科教學中,為幫助學生“找朋友”,我們重構教學邏輯:通過問題和情境,引領學生親身經歷、實地領會,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找朋友”的方法,進而找到“朋友”。
提出核心問題?!罢遗笥选币洑v認識、交流、情感觸動的過程,且這一過程須有挑戰(zhàn)性,不能太簡單、太短,還要能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進而讓學生充分了解其中的人、事、物。教師可將靜態(tài)的學科知識和動態(tài)的生活相結合,提出核心問題,進而引導學生深入體驗。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上的第四單元是關于神話故事的單元,教學目標是“感受神奇的想象和鮮明的人物形象,聯系生活實際體會神話表達美好愿望的特點”。教師設計的核心問題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如果你有機會請一位神仙來幫忙,你請誰?解決什么難題?”。面對該問題,學生須小組合作,一起討論疫情期間醫(yī)生、志愿者等的美好行為與品格,同時調查他們遇到的問題,然后共同探討,展開豐富想象,創(chuàng)編神話故事,以幫助人們解決疫情中的某些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發(fā)現醫(yī)生、志愿者以及每一個為抗“疫”作出貢獻的人身上的美,初步領悟美的內涵,同時大膽想象,主動創(chuàng)造美的故事。
創(chuàng)設豐富情境。教師一方面可以運用圖畫、音樂等創(chuàng)設情境,調動學生的各個感官,讓學生對情境中的人、事、物產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對學生的想法、行為、情感等進行點撥、升華,營造出奮發(fā)向上的形象。當學生與教師營造出的形象產生共鳴時,就會迸發(fā)出學習熱情。如在六年級體育課“平衡與支撐”的教學中,教師出示敦煌莫高窟的飛天壁畫,飛天絢麗的色彩、流暢的線條、靈動的動作引得學生不由自主地開始模仿。此時,教師相機出示課題——平衡與支撐,并讓學生3 人一組,擺出飛天的動作。學生設計動作,反復練習。教師抓拍學生動作,適時點撥,不斷鼓勵。學生對飛天的興趣濃厚,不斷嘗試的動力源自飛天的美、教師的鼓勵和同伴的支持。
采用體驗的方式。體驗,即以身體之,以心驗之。學生與學科相關的人、事、物多接觸、多觀察、多分析,產生感受、理解、聯想、情感、感悟,進而生成意義。在課堂中,學生通過觀察、聆聽、觸摸,對人、事、物產生情感;在探究問題時,學生分析、推理、批判,形成對人、事、物的看法;在解決問題時,學生展開聯想與想象,進行測試驗證,有所發(fā)現、有所創(chuàng)造,獲得成就感。在此基礎上,學生對人、事、物產生情感判斷,被美的人、事、物吸引并主動與他們?yōu)橛?。如在蘇教版《科學》六下《應用》的教學中,教師首先創(chuàng)設情境,出示多幅圖片,學生觀察到由于假期中無人照顧,班里的盆栽都干枯了,隨即引發(fā)討論,為什么?怎么辦?學生集思廣益,根據學過的科學知識——水的毛細現象和重力原理,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然后學生小組合作,設計、制作澆花器。學生完成制作后,進行展示研討,驗證設想。此時,教師進行點撥,完善方案。最后升華教學,教師提問:買澆花器或者做澆花器,你選擇哪個?誰是這節(jié)課的受益者?學生各抒己見,在此過程中他們潛移默化地同科學知識、探究精神等交上了“朋友”。
3.建立學科教學審美化模型。
基于以上思考,我們設計了課堂教學審美化模型(見圖1)。第一,制定教學目標,此環(huán)節(jié)既要分析學生的期待(學情),考慮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也要基于教學內容中美的人、事、物,提出學科真善美方面的目標。第二,評價證據設計,即明確學生要理解什么概念、闡述什么觀點,能應用什么技能、可能創(chuàng)造出什么。第三,教學內容整合與開發(fā),教師將靜態(tài)的學科知識與動態(tài)的生活相結合,提出教學核心問題。第四,教學活動過程,教師創(chuàng)設豐富的情境,學生獲得充分體驗并有所創(chuàng)造。第五,評價證據收集,教師觀察、收集學生課堂內外的討論、發(fā)言、作業(yè)、行為。通過這樣的過程,學生調整、更新學科認知、情感等,產生新的期待。教師根據觀察和收集到的證據,優(yōu)化后續(xù)的教學設計。
圖1 課堂教學審美化模型
為了幫助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美的人、事、物,我校嘗試以美育為主題開展跨學科課外實踐活動。
1.確定課外實踐活動目標。
學生在廣闊的生活中,積極投入美育活動,發(fā)展審美感知、審美心理、審美情趣,以美樹德,以美增智,以美健體,以美促勞,全面發(fā)展。
2.課外實踐活動的開發(fā)及實施。
課外實踐活動的主題主要源自學生生活中的問題,涉及學生熟悉的人、事、物;在活動場域上,我們打破時空界限,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活動場域,這樣學生可以接觸到更廣泛的人、事、物;在活動方式上,我們強調身臨其境地進行體驗,并注重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他們就可以隨時回想起曾經親身感受過的人、事、物。學生課外實踐活動的模型見圖2。
圖2 課外實踐活動模型
設計合適活動。我們對一到六年級的學生進行訪談與書面調查,了解學生面臨的共性問題。經分析后發(fā)現,這些問題涉及自然、社會、科學、藝術等多個領域。為此,我們以問題解決為導向,開發(fā)了課外實踐活動(見下頁表2),讓學生通過找朋友的方式,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
拓展美育場域。生活中各式各樣的人、事、物有著各自的魅力,能讓學生油然產生探索的欲望和熱情。我校積極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美育場。校內,構筑美境,建設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還建有果園、花園、菜園、精靈門、臉譜墻。校外,拓展天地,運用社區(qū)、藝術館等資源開展美育活動,例如:一年級在校園中尋寶,二年級在家當一日家長,三年級去田野、果園采風,四年級去劇場觀影,五年級尋訪消防大隊、法院、醫(yī)院,六年級尋訪設計院、學校德育處等。
表2 課外實踐活動
注重學生的體驗。教師設計各種表現性任務,促進學生體驗、感受各種人、事、物。如一年級學生與食堂廚師打招呼,二年級學生與父母一起到菜場挑選食材、下廚房;三年級到果園采摘、到田間收割稻子;四年級小組合作研討成長之美,設計、制作自己的成長雷達圖;五年級探究生命之源,創(chuàng)作戲劇《生命禮贊》……學生在與眾多人、事、物的接觸中產生感受、生成情感、積累經驗,進而在教師的引導下總結美的規(guī)律。
為確保美育的實效性,我們以目標為起點,強調評價和活動雙線并行,分別設計了關于學生和關于教師的評價。
第一步,明確預期結果。首先明確教學及課外實踐活動結束后,學生應具備的審美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即目標,然后教師根據目標設計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第二步,設計評價依據。評價依據主要是學生找到的“朋友”和找“朋友”過程中的表現。第三步,開展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學科教學根據課程表安排,課外實踐活動的課時為期初1 天,期中1 天,期末2 天,由年級教師分工合作實施。第四步,實施評價。學校制定《“美的紅梅學子”評價辦法》,每學期確定學生要達到的水平,連續(xù)6 年,畢業(yè)時學生獲得“美的紅梅學子”證書,證書內容見表3。
表3 “美的紅梅學子”證書內容
我校給教師設置了表現性任務:每月教師賽課、專題分享、沙龍研討,同時將任務成果與任務表現納入教師的年度考核中。
表1 “找朋友”校本化美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