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小菊
語文學習沒有相應的詞匯量很難構成語文學習力,所以小學語文教學注重閱讀教學,讓學生學習語言運用,形成語文素養(yǎng)。
在《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本人對小學語文詞語積累的教學創(chuàng)新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嘗試。
一、在感知中積累,觸摸文字的溫度。
1、敏銳提取:
從課文中提取詞語,將詞語進行歸類、整理,既讓學生讀準字音,又能自然地感知課文內(nèi)容。例如:《寒號鳥》的教學中,學生粗讀課文后就可以出示兩組詞語:石崖? 一道縫當作? 睡覺? 寒風哆啰啰? 懶腰? 得過且過? 哀號;楊樹? 鄰居? 晴朗? 枯草? 溫暖? 呼喚 。抽生正音后,啟發(fā):讀了這兩組詞語,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學生敏銳地發(fā)現(xiàn)第一組是寫寒號鳥的,第二組是寫它的鄰居,這是內(nèi)容上的發(fā)現(xiàn);還有學生發(fā)現(xiàn)這兩組詞語中有好壞的,可見學生對詞的大意和感情色彩有了初步的感知,通過學生對這兩組詞對讀后,明顯感覺寒號鳥和喜鵲對待做窩的不同態(tài)度和不同結果。這正是課文的主要線索,為了把學生從詞語中獲得的零散感受,讓學生從這兩組詞中選擇部分詞語,激活思維,形成語言能力的過程,觸摸詞語的溫度,感知語文的主要內(nèi)容。
2、重點關注:
學生不僅要關注詞語的語表之意,還要深入挖掘詞語與文本句、段、篇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開掘該詞語在文本解讀中所留下的想象空間。如在《葡萄溝》的教學中,學生粗讀課文后,出示了關鍵詞語:最喜愛、茂密、涼棚、一大串、五光十色、美麗極了、熱情好客、非常有各。一方面為了檢查粗讀字音的情況,另一方面讓學生利用這幾個關鍵詞來感知課文的脈絡,使冗長的文字線條化、簡單化、在“熱情好客、非常有各”這兩個詞上,提出了關鍵問題:葡萄溝最有名的特產(chǎn)是什么?為什么人們最喜愛葡萄溝的葡萄?引導孩子們在課文的字里行間去發(fā)現(xiàn):那里的葡萄多、美、甜。通過閱讀、感悟、想象那里不但有你想吃最好吃的葡萄,還要好客的維吾爾族人民正在捧著葡萄迎接你呢!在一次又一次觸摸中、親近中、照應中不斷豐富這兩個詞的內(nèi)涵,拓展這兩個詞的外延。
二、在理解中積累,彰顯閱讀的厚度。
在閱讀教學中,常常是通過對詞語的理解來實現(xiàn)對課文的理解。讓詞語與理解教學不留痕跡地融為一體。
1、聯(lián)系生活。如在《陶罐和銅罐》的教學中,根據(jù)課題啟發(fā):憑借生活經(jīng)驗,陶罐和鐵罐哪個更堅固?把“堅固”板書在“鐵罐”下面,陶罐又有什么特點?學生通過與鐵罐對比,說“容易碎”,進一步引導“堅固”相反的詞;學生說:“易碎”。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憑借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積累一組反義詞,激發(fā)學生與文本內(nèi)容中的充實,并聯(lián)系生活實際來積累詞語。
2、結合語境。對“奚落”怎么理解?并在讀句中提取“奚落”并板書。然后用“冷落、鄙視”等詞感知“奚落”的意思,再問:“鐵罐怎么奚落陶罐的”。學生通過讀相關語氣,在讀中感受到了“奚落”表現(xiàn)的神態(tài)和語氣;最后一組對話,感受“傲慢”的同時,再次回應“奚落”。關注詞語,不僅關注了詞語的本身意義,也關注了詞語的表現(xiàn)方式,還關注了詞語在語段中地位和價值。
3、挖掘字理。對“懦弱”一詞的理解。先用找近義詞的方法理解:懦弱就是膽小,追問:弱是指力量小,那懦是指什么?通過這個字形旁,學生猜出:懦就是膽量小。學生自然就明白了“懦弱”不僅是力量小,而且膽量小,所以遭到鐵罐的“奚落”。
三、在提煉中積累,提升認識的高度。
在提煉中積累詞語,把學生零散的知識或感悟用一個凝練的詞語高度概括,既能幫助學生提升認識,又積累了文本以外的詞語。
一般在結課時,需要提升對主題的認識。讀了《陶罐和鐵罐》這課,你知道了什么?學生回答:不要太驕傲,不要看不起別人,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我隨即板書:平等。并強調(diào):每個人都有一些缺陷,都不是完美的,所以,應該平等相待。假設鐵罐不會被氧化,永遠堅固,沒有任何缺點,是否就應該看不起陶罐?學生認識到:即使沒有缺點,也不能看不起別人,不能傷害弱小的,要尊重別人,尊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這也是孩子們的善良。
積累是聚沙生金的過程,是形成基本學力的前提條件,只有豐富的詞語積累,才能構筑強大的語文學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