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溱
熱衷“內卷”的人,看上去是過于注重“概念”,實際是既怕擔責任又怕負責任。
又到年終,各種檢查、總結、考核潮水般涌來。盡管中央要求實事求是,不搞大“轟隆”,不搞形式主義,但具體到地方、部門,“非常重視”“極其關注”依舊是不變的主題。因為各種“成果”不僅影響著一個地方一個單位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關系到“領頭羊”的前程與發(fā)展。所以誰也不能也不敢掉以輕心。即便有的領導不“在意”,不“在乎”,但領導的領導卻一點也不馬虎,一點不放松,這就“逼迫”所有的人必須“抖起精神”全力以赴積極應對。
考核也罷,檢查也好,材料是基礎,也至關重要。實際效果可以忽略,但文字材料絕不能放棄。因此,打造什么樣的材料,某種意義是成敗的決定因素。
許多搞過材料的人都有這樣的回憶,當年終歲末來臨之際,單位領導就會召集有關人員集思廣益,撰寫各種總結材料。對照上級的要求,逐條分析,逐字研究。一般領導定調子,談思路,執(zhí)筆人認真領會,仔細打磨,然后“筆下生花”。很多時候,寫出來的比做的多得多,好得多,而且提煉出的“意義”,既“深刻”又“深遠”。其實人人皆知,這種挖空心思,刻意遣詞造句“創(chuàng)造”出來的材料水分極多,而且有的與事實相悖。然而領導看了高興,檢查的人看了“順眼”,單位的人也“安心”,可以說皆大歡喜。
這種把材料演變?yōu)槌晒淖龇ǎ堑湫偷闹亍昂邸陛p“績”,被中紀委批為公權力的“內卷”形式之一。
“內卷”是2020年被評出的十大流行語中的新名詞。所謂“內卷”,譯自英語“involution”用來描述“簡單的自我重復”“沒有發(fā)展的增長”“非理性的內部競爭”等。
公權力中的“內卷”現象極為普遍,正如中紀委媒體所說:彌漫著一股熟悉的味道。比如層層下文件,層層加指標,這對“體制內”工作的人來說再熟悉不過了。但凡出現了“問題”,只要上面發(fā)來文件,不是先研究分析怎樣把本地的工作做好,防微杜漸,消除可能存在的隱患,卻熱衷趕快轉發(fā)文件。似乎發(fā)了文件就是落實了上面的要求,就算是完成了任務。將來一旦有問題追究下來,有“證據”可擋。指標“翻番”是許多地方慣用的“手法”。上級要求“一”,到了有些地方那里就變成了“二、三”。美其名曰:多多益善。實際除了給基層增加壓力、反感和負擔,起不到任何作用。
“內卷”實質就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陰影不散。干工作不是從實際出發(fā),不考慮大眾的利益,一味地“迎合”上面,唯“領導”的馬首是瞻。一切圍繞上級“精神”做文章,視“數字”、“文件”、“指標”、“報表”、“材料”為“法寶”,表面上忙忙碌碌,兢兢業(yè)業(yè),勤勤懇懇,“成績”顯著,實際上做了許多無用功,勞民傷財,好看不中用。群眾極為反感。
熱衷“內卷”的人,看上去是過于注重“概念”,實際是既怕擔責任又怕負責任。多干肯干,難免出紕漏,惹得領導不滿、批評。于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干脆“避實就虛”,功夫下在“花腿繡拳”上,明哲保身。有些事不得不干,卻又“別著心眼”干。明明可以創(chuàng)新、改革,卻又害怕萬一“失敗”追責。所以不如來個照葫蘆畫瓢,照搬照抄。在有些人眼里這是最“妥當”也最不易出事的工作方式?!靶⌒鸟偟萌f年船”,俗語成了一些人的“座右銘”,實在可悲!
對“內卷”上癮的人,最有效的整治辦法或許莫過于將其“挪位”,換上“想干事、能干事、敢干事”的實干者。公權力交給他們,百姓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