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心理學的視角分析家庭教育對校園暴力行為產生的影響,不同的家庭教育與青少年個體的情緒體驗、人格特質及心理健康問題有一定程度上的聯(lián)系。為此,針對父母教養(yǎng)方式及教育觀念、家庭氛圍營造這三方面提出應對策略,以期預防和減少校園暴力事件的發(fā)生,給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提供充足的保障。
關鍵詞:家庭教育;校園暴力;青少年]
校園欺凌和暴力事件備受公眾關注,教育部聯(lián)合中央綜治辦、最高人民法院等九部門印發(fā)的《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中提出:“中小學校應從專題教育、日常安全管理、周邊綜合治理等方面有效預防學生欺凌和暴力,要加強部門統(tǒng)籌協(xié)調,明確任務分工,強化工作職責,完善防治辦法,加強考核檢查,健全工作機制,形成政府統(tǒng)一領導、相關部門齊抓共管、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工作合力?!逼渲屑彝用娴慕逃龑π@暴力行為的發(fā)生有著重要的影響,家長在防治學生欺凌與暴力中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本文從心理學的角度為家庭教育提出應對策略,具有現(xiàn)實意義。
一、校園暴力
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發(fā)布的《通知》將校園欺凌界定為“發(fā)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的”行為。包括在教室內外、學校周邊、上下學途中、網絡上發(fā)生的,以及在其他所有與校園環(huán)境有關的情境下發(fā)生的暴力行為。這種攻擊性行為不僅會嚴重傷害學生的身體健康,還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創(chuàng)傷。
二、家庭教育對青少年校園暴力行為的影響
父母是孩子行為社會化的促進者,幫助孩子學習相應的價值觀、認知技能和社會交往能力,幫助孩子成為社會有價值的成員,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家庭教育對青少年的行為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1.父母的極端情緒,如暴力性憤怒或臨床上的抑郁表現(xiàn),會影響孩子的行為產生影響。當孩子經常感受到來自父母的負面情緒時,缺乏安全感的同時可能會有不良情緒的體驗。對于校園暴力事件中的青少年欺凌者,未形成完整的認知和行為能力,情緒管理的腦區(qū)尚未健全,為滿足自尊心,使其感覺自身在同伴群體中獲得權威,進而不斷對他人實施欺凌行為,從而獲得心靈的優(yōu)越感。由于缺乏正確的積極情緒體驗,得到了無原則、無道德標準的快感和愉悅,使得暴力行為被得到強化。
2.父母不當?shù)慕逃绞揭约安唤】档募彝キh(huán)境會使孩子產生消極的人格特質。如在社會交際的過程中易產生自卑、懦弱、孤僻或者蠻橫、偏執(zhí)等特質,具有較強的攻擊性,容易引起不良的心理特征,不能較好地與同伴相處,從而導致校園暴力行為的產生。欺凌者具有蠻橫、偏執(zhí)等消極的人格特質,往往有較高的精神質傾向,便更加強化了恃強凌弱、敏感多疑的人格特質,更助長了欺凌者的攻擊性傾向。而受欺凌者孤僻、自卑、敏感的消極人格特質,往往采用壓抑的方式進行自我防御,從長遠來看將會長期處于焦慮恐慌之中,從而陷入被欺凌的循環(huán)。
三、家庭教育預防校園暴力行為的應對途經
1.形成積極的教養(yǎng)方式。父母教養(yǎng)方式是指父母在養(yǎng)育或對待孩子時的一種行為模式或傾向。父母應給予孩子更多的安全感,避免放任不管,在情感上給予溫暖和理解,行為上得到支持與肯定,使其在一個安全、穩(wěn)定的教養(yǎng)環(huán)境中完成自我發(fā)展與成長。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在出現(xiàn)逆反心理時,過度的懲罰或溺愛保護會使孩子形成不恰當?shù)膽獙Ψ绞?,從而誘發(fā)暴力行為。這時家長要多關注孩子的情況,及時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保持關愛,尊重孩子的意見與想法,采用平等的交流和對話,避免說教和評判,使用合適的管教方法讓孩子學會自我控制。總之,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在給予孩子愛與關懷的同時,還要根據(jù)具體情況作出正確引導。
2.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家長應時常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充當朋友角色,能夠平等與其相處,在其困惑迷茫時能夠給予建設性的指導;認識到孩子接受父母基本的道德和社會規(guī)則以及孩子對安全和健康規(guī)則的需要,尊重青少年的自我主張和自主的尊重,在重要的問題上堅守原則,但在小事上不要太計較,給孩子獨立思考和談論問題的空間,提高他們做決定的能力;再來,家長應主動了解防治學生欺凌和暴力的知識,增強監(jiān)護責任意識,提高防治能力。
3.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家長應該以身作則,在日常交往活動中,采用文明禮貌的語言溝通,父母之間關系要保持和諧,即使有矛盾也不應拳腳相向,更不能對孩子進行暴力實施,以防形成用暴力解決問題的心理和習慣,做到言傳身教,形成良好的家庭文化熏陶;家長要注重家風建設,注重對孩子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從源頭上預防學生欺凌和暴力行為發(fā)生;促進積極的同伴關系,鼓勵孩子對他人的行為采取更善意的解釋方式,能看到自身的積極品質,鼓勵在學校之外結交友誼,如參加體育團體、藝術活動和社團活動等,強調他們的積極行為;加強對孩子接觸媒體的監(jiān)管,引導孩子自覺識別、拒絕和 遠離暴力媒體,提高文化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
四、結語
預防和減少校園暴力需要家庭教育的積極助力。在紛繁復雜社會思潮中,家長應充分發(fā)揮家庭教育的功能,形成積極的教養(yǎng)方式,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減少認知偏差,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促進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讓家庭教育在子女成長過程中發(fā)揮應有的積極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姚建龍.防治學生欺凌的中國路徑:對近期治理校園欺凌政策之評析[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7,36(01):19-25
[2]張玉晴.積極心理學視域下校園欺凌成因及對策探析[J].當代教育論壇,2018(01):55-62.
[3]龔藝華.父母教養(yǎng)方式問卷的初步編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5.
[4]魏志祥,劉紅梅,王玥,陳智.家庭教育視角下的初中女生校園暴力現(xiàn)狀分析及對策——以鎮(zhèn)江市某中學為例[J].長江叢刊,2017(34):288-289.
作者簡介
林則地(2001.02—),女,漢族,福建漳州人,本科,學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福建師范大學? 福建? 福州? 3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