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祥 何小文
[摘要]井岡山斗爭時期,共產黨人將文化建設上升到戰(zhàn)略的高度。他們堅持以改造社會為己任,致力于傳播新文化和馬克思主義,從而喚醒民眾的政治覺悟;他們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立足湘贛邊界革命文化,圍繞創(chuàng)建“紅色文化”這根主線,艱辛探索,積極創(chuàng)新,使紅色文化融入到軍民戰(zhàn)斗和生活的同時,用紅色文化滋養(yǎng)民心、凝聚民心,從而助推根據地各項事業(yè)的全面發(fā)展。井岡山時期文化建設的實踐為紅色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充分闡釋了一代共產黨人的初心本色。
[關鍵詞]井岡山時期;共產黨人;文化建設;初心
習近平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是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力量。井岡山斗爭時期,共產黨人將文化建設上升到戰(zhàn)略的高度,他們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在立足湘贛邊界革命文化的基礎上,圍繞創(chuàng)建“紅色文化”這根主線,艱辛探索,積極創(chuàng)新,使紅色文化融入到軍民戰(zhàn)斗和生活的同時,用紅色文化滋養(yǎng)民心、凝聚民心,從而助推根據地各項事業(yè)的全面發(fā)展。井岡山時期文化建設的實踐為紅色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充分闡釋了一代共產黨人的初心本色。今天,學習和探討井岡山時期共產黨人的文化建設初心和經驗,對于進一步宣傳井岡山斗爭史和弘揚井岡山精神,進而為科學地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規(guī)律,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啟示借鑒。
一、堅持以改造社會為己任,致力于傳播新文化和馬克思主義,在喚醒民眾的政治覺醒的同時,為井岡山根據地的創(chuàng)建奠定了思想基礎。
隨著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誕生,對災難深重的人民群眾,特別是對知識分子喚醒很大,他們點燃了反對帝國主義和賣國政府的革命烈火,地處湘贛的井岡山區(qū)的民眾也深受影響。在一些知識分子的主導下,井岡山區(qū)各縣的知識分子及進步學生等經常在城鎮(zhèn)、學校發(fā)表演講,憤怒聲討帝國主義欺凌瓜分中國的種種罪行,痛斥北洋賣國政府的腐敗無能,號召人民團結起來,以實際行動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
井岡山區(qū)知識分子以及青年學生為主體的群眾在五四運動及新文化運動精神的激勵下,有的縣區(qū)干脆決定工人罷工、學生罷課、市民罷市。不僅在湘贛邊界掀起了愛國主義熱潮,也顯示了井岡山區(qū)青年的革命精神,使民眾受到了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而且這些群體在革命運動的洗禮下,更以實際行動參與融入到隨后的工人運動以及農會運動中,有力地促進了新文化運動在湘贛邊界落地生根。
一方面,許多革命志士和共產黨人受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積極影響,把傳播革命思想、改造社會作為己任,使得井岡山區(qū)民眾有了空前覺醒。辛亥革命的爆發(fā)以及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不僅喚起了人民群眾反帝愛國的思想熱情,而且揭開了學習新文化、吸收新思想的序幕。重要的是,在北京、上海、南昌、吉安等地的學生又趁假期回到地處湘贛邊界的井岡山區(qū)進行講演。如,寧岡的龍超清、蓮花的朱亦岳等共產黨員回到家鄉(xiāng)宣傳馬列主義,傳播革命思想。他們講演的大都是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的內容,使人耳目一新,對民眾的震動很大。
隨著湘贛邊界新文化運動的開展,社會上反對舊道德、舊思想,提倡新道德、新思想的意識也日益成風。如,寧岡的龍佩云、楊杰組織宣傳隊深入鄉(xiāng)鎮(zhèn)對群眾進行婦女解放的宣傳。由此,封建傳統(tǒng)意識和陳規(guī)陋習受到無情的挑戰(zhàn),甚至婦女參加社會活動,也慢慢成了時髦。人們講文明進步,談論民主自由之風,開始在井岡山區(qū)興起彌漫。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從此,中國的歷史翻開了嶄新一頁。井岡山區(qū)各縣眾多在外求學、深受馬列主義熏陶的革命仁人志士紛紛返回家鄉(xiāng),他們把傳播革命思想,喚醒工農革命,改造社會作為己任,以各種形式傳播馬列主義,開展工農運動。甚至“他們還帶回許多進步書刊在井岡山區(qū)進行傳閱,成為廣大民眾的精神食糧。這些書刊主要有《共產黨宣言》《唯物史觀》《共產主義ABC》《資本論入門》《向導》《先驅》《中國青年》等”。①通過他們的宣傳、組織和發(fā)動,為新文化思想和馬克思主義更深入更廣泛地在井岡山區(qū)傳播奠定了良好基礎。
另一方面,許多革命志士和共產黨人在大革命時期將新文化運動的成果運用和實踐在工農運動中,使得帶有革命特色的文化在井岡山區(qū)落地生根,為根據地的順利創(chuàng)建奠定了基礎。按照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代表大會“引導工人、農民參加國民革命是我們的中心工作”的決議,井岡山區(qū)的知識分子以及青年學生不僅積極籌建黨團組織,積極組建農民協(xié)會,而且還積極推動國共合作,支援北伐戰(zhàn)爭,廣泛開展工農群眾運動。如,“遂川特支首先在工人中進行啟發(fā)教育,將他們發(fā)動組織起來。1926年8月,遂川黨小組建立后,首先在縣城由蔣世良、柏能照等同志建立了店員工會小組,發(fā)動工人群眾開展革命宣傳,參加各種規(guī)模的集會游行。以后影響逐步擴大,到了1926年9月,北伐軍進入遂川城后,工人運動便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工人群眾組織如雨后春筍,縣城和比較大的圩鎮(zhèn),都先后建立了工會組織”。②永新總工會成立后,“通過了‘改善工人待遇‘成立工人糾察隊‘工人政治經濟要求等十多個決議案,因而促進了包括永新在內的全省工人運動的深入發(fā)展與壯大”。③其次,開展政治經濟斗爭,廣大工人群眾在黨的領導與工會的支持下,向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和反動勢力,從政治上、經濟上,展開了不懈的斗爭。
大革命失敗后,井岡山區(qū)的共產黨人一邊努力開展和發(fā)動農民運動,一邊順應歷史潮流,將農民成果直接運用到與反動政府的革命斗爭中,從而使得井岡山的革命文化得以落地生根。
如,1926年至1927年,遂川的共產黨人胡開甲、王文錚和永新共產黨人郭榮良等先后來到井岡山宣傳開展農民運動和革命道理。隨后,井岡山上的小井和山下的拿山掛起了農民協(xié)會的牌子。由于不能忍受地主豪紳壓迫,由王佐組織的武裝,于1927年改編為農民自衛(wèi)軍,并與寧岡、安福的農民自衛(wèi)軍一起,攻克永新縣城,打開國民黨監(jiān)獄,救出許多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從此,揭開了井岡山人民革命斗爭序幕的同時,也使得井岡山區(qū)其他群眾運動,包括青年學生、商民、婦女運動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這些革命活動均為日后井岡山根據地的順利創(chuàng)建奠定了重要基礎。④
需要指出的是,毛澤東曾在武漢和廣東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yǎng)了上千名農民運動骨干力量,其中湘贛邊界就有多名學員分布其中,如,被譽為“毛澤東上井岡山創(chuàng)建我國農村第一個革命根據地的穿針引線人”的寧岡陳慕平就是其中之一,這些農民運動骨干為日后井岡山根據地的紅色文化建設與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堅持民本思想,并用紅色文化滋養(yǎng)民心,在助推根據地革命文化的萌生再造和振興的同時,為井岡山斗爭凝聚了偉力,并贏得了革命的勝利。
黨的歷史經驗告訴人們,堅持和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是黨的勝利法寶。井岡山時期的文化建設很重要的一點是在思想認識上解決了“來自誰、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從而始終堅持服務和團結、依靠群眾。并在文化建設中形成了獨具內涵的民本思想,同時以此作為創(chuàng)建根據地的出發(fā)點。這也是為什么共產黨人能夠在敵人四面包圍的險惡環(huán)境下逐漸凝聚力量,使革命星火得以燎原的重要原因。
(一)將初心確立在教育的管理和方針政策上。由于長期受封建統(tǒng)治和軍閥壓榨,90%以上窮苦農民生活艱難,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力。井岡山根據地創(chuàng)建之初,根據地黨政領導根據實際,決定開創(chuàng)符合蘇維埃特點的文化教育事業(yè)。
一是制訂普及教育管理制度。井岡山時期的教育管理制度一般由縣(區(qū))委宣傳部負責,鄉(xiāng)(鎮(zhèn))由宣傳委員負責。學校管理除由縣區(qū)鄉(xiāng)宣傳委員兼管學校教育外,各區(qū)鄉(xiāng)的紅色小學、列寧小學、女子工讀學校、農民夜校等均由校長負責管理。湘贛根據地時期,縣區(qū)鄉(xiāng)設立文化部負責管理文化教育。
二是確立革命斗爭教育方針。為了更好的教育群眾,由毛澤東最初提出的教育方針是:“文化教育為革命戰(zhàn)爭和階級斗爭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雹菰趯嵺`的基礎上,中央蘇區(qū)時期和湘贛時期進一步完善,即:“蘇維埃文化教育的總方針,在于以共產主義精神來教育廣大勞苦大眾,在于使文化教育為革命戰(zhàn)爭與階級斗爭服務,在于使教育與勞動聯系起來,在于使廣大中國民眾都成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雹?/p>
三是確定共產主義教育政策的基本原則。湘贛邊界黨組織認為,蘇維埃政權是工農民主專政,它的發(fā)展前途,是要轉到社會主義,其最終目的是實現消滅階級,消滅剝削的社會,實現共產主義的社會,因此基本原則是共產主義教育,即以共產主義思想教育群眾。
四是提出群眾工作教育宣傳總任務。即力求通過教育和學習,啟發(fā)群眾覺悟,提高群眾的政治文化水平,破除封建迷信和舊社會的傳統(tǒng)習慣,能更廣泛地動員群眾起來,投入戰(zhàn)爭,深入階級斗爭,參加蘇維埃和各項建設活動。
(二)將初心轉化為大眾文化的教育和普及上。1928年5月,毛澤東指出:“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成立后,要盡快地發(fā)展根據地的文教事業(yè),有條件的區(qū)、鄉(xiāng)要開辦學校?!备鶕@一指示精神,井岡山區(qū)文化建設得到了較快發(fā)展。
一是首抓紅軍教育。紅軍的教育主要是辦教導隊和整訓部隊。“1927年11月下旬,工農革命軍按照前委書記毛澤東的指示,在寧岡龍市龍江書院創(chuàng)辦了軍官教導隊。教導隊主要培養(yǎng)部隊連級以下的軍官和地方赤衛(wèi)隊、暴動隊的負責人,學員均從部隊及地方武裝中選派?!雹呓虒ш犞饕獙W習軍事,同時學習政治和文化?!懊珴蓶|對教學情況十分重視,時常親臨講課,要求學員做到“三不八能”,即:不嫖、不賭、不偷;能寫、能說、能唱、能算、能刻苦耐勞、能打仗、能生產勞動、能誠實可靠。為使學員掌握更多知識,教導隊除上課、集中操練外,還組織去鄉(xiāng)村調查行政區(qū)域、人口、階級狀況、文化風俗,土客籍矛盾和土地占有情況等。”“學員通過學習,進步很快,政治和軍事素質都有很大提高,掌握了建立政權、武裝斗爭、指揮戰(zhàn)斗的知識,懂得了革命的性質和任務及其意義。他們回到各自的崗位上,都積極地投入了戰(zhàn)斗?!雹?/p>
二是開展普及教育。在普及教育方面,湘贛邊界蘇維埃政府遵照毛澤東有關“盡快發(fā)展根據地文化教育事業(yè),有條件的區(qū)、鄉(xiāng)要開辦學?!钡闹甘?,對蘇維埃小學教育作了專門的討論研究,并提出了辦學的具體要求。此后,蘇維埃政府普遍創(chuàng)辦了列寧小學、夜校和半日學校,甚至為了掃除文盲,還創(chuàng)建了機制靈活的識字班(組)。以青少年教育方面為例,蘇維埃政府規(guī)定年滿6周歲以上的兒童均可入學,一般不繳學費;教師一般由本村莊有文化的人擔任,其待遇由教師家鄉(xiāng)耕田隊負責幫助其家屬耕種;學校有嚴格的組織紀律,上課時要求軍事化。學生必須認真聽講,嚴禁打鬧,要做到尊師愛生,師生同甘苦。課程設置方面主要有:國語、算術、唱歌、體育、小手工勞動。文化活動要求活躍:如跳高、跳遠、賽跑、拔河和化裝演戲等。
三是建立職業(yè)學校。為了支持根據地建設和保障軍事斗爭需求,湘贛邊界蘇維埃政府組織開辦了幾所女子工讀學校。“學員們一邊學習文化,一邊做工。做工主要是織襪子、毛巾……”此外,“女子工讀學校學員們積極參加社會各項革命活動,宣傳婦女解放,破除迷信,廢除封建禮教。后因革命戰(zhàn)爭頻繁,學校停辦,大家都參加了婦女會,有的到區(qū)、鄉(xiāng)蘇維埃政府從事革命工作”。⑨
四是加強黨員教育。“邊界各縣的黨,幾乎完全是農民成分的黨,若不給以無產階級的思想領導,其趨向是會錯誤的。”⑩因此,邊界特委在進行黨員教育中,主要是將理想信念教育作為黨員思想教育的首要目標,將克服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作為黨員思想教育的重點,并高度重視“黨群關系”教育。特別是1928年9月以后,邊界特委根據實際,對根據地內的所有黨員和干部加強了政治思想教育,其主要方法是舉辦訓練班。“基本訓練工作,應竭力鏟除一般同志的機會主義思想和封建小資產階級思想,確立無產階級革命的人生觀。”?
(三)將初心凝聚在革命力量的生成和發(fā)展上。新文化運動在井岡山斗爭前期對民眾產生了一定影響,然而,井岡山區(qū)畢竟是“土匪散軍的窟宅之所”。這些帶有時代特性的文化運動卻難以撼動其飽受封建文化荼毒、侵蝕之根本。直到毛澤東到井岡山后,邊界黨組織運用紅色文化滋養(yǎng)民心、凝聚民心,在推動根據地各項事業(yè)全面發(fā)展的同時,井岡山區(qū)的文化建設事業(yè)真正步入了新時代。
一是播撒文化種子。在“工農武裝割據”大好形勢的影響下,井岡山區(qū)原有的革命性的文化開始逐漸復蘇。特別是在共產黨人身體力行的傳播和影響下,革命的種子更是在民眾心田里開始生根、發(fā)芽,最終長成了紅色革命文化之樹、之花、之果。在此氛圍下,廣大群眾通過教育洗禮,不僅學到了文化知識,更提高了階級覺悟,在開展土地革命、配合紅軍作戰(zhàn)、擴大紅軍隊伍或保衛(wèi)紅色政權、助推根據地各項事業(yè)的全面發(fā)展等方面,紅色文化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是宣傳紅色文化。秋收暴動后,湘贛邊界各縣農民運動又進入高潮。在這個高潮中,邊界黨組織因勢利導,通過大力破除封建文化,提倡民主、科學和新文化,并促使舊文化向新型的紅色革命文化轉型。如,發(fā)動人民群眾特別是兒童團開展破除封建文化活動,發(fā)動廣大婦女放腳、剪發(fā)、參加社會活動,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熱烈擁護。茲后,紅軍更是加大了文化宣傳力度和實踐力度,如,早在三灣改編時,工農紅軍就成立了娛樂科;對革命軍提出了“三大任務”,其中特別規(guī)定工農革命軍有“宣傳群眾”的任務;朱毛會師后成立了軍宣隊;蘇維埃政權建設中也及時成立了宣傳部門,等等。隨著邊界黨將文化宣傳工作視為創(chuàng)建、鞏固和發(fā)展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手段,從而使得這種浸潤了濃厚的紅色革命文化開始滋生至興盛、再升華,并逐漸成為了井岡山區(qū)各界文化的主流。
三是以文凝心聚力。紅色政權始終把黨和軍隊的思想、組織、民主作風建設作為根據地建設的首要任務,從而純潔了黨和軍隊的隊伍、保持了黨和軍隊的先進性。這種自上而下抓自身建設的職業(yè)文化,也造就了廣大人民群眾團結友愛、無私奉獻的優(yōu)秀品德。不論是艱苦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赤子情懷,不論是全民參與的軍事斗爭,還是奮不顧身地追求真理的崇高品德,無不體現著深深根植于民眾心中的革命文化意識。更主要的是,在紅色政權的大力培植下,井岡山紅色文化不僅呈現出勃勃生機,而且還為根據地的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凝聚了人心,整合了力量,創(chuàng)建了軍民同心協(xié)力支持井岡山斗爭的生動局面。
四是服務斗爭大局。在井岡山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通過紅色文告,紅色歌謠,紅色楹聯,紅色詩賦,紅色戲曲等等來架構溝通黨群的心靈橋梁。通過文化教育,廣大軍民堅守理想信念,在注重學習、轉變觀念上更是帶好頭,在圍繞根據地創(chuàng)建、服務革命斗爭這個大局上帶好頭,在與時俱進、開拓進取上帶好頭,做到全民一股勁,上下一盤棋,“處處表現出軍民一家,軍政一體,官兵一致的動人景象”。正是因為黨與人民群眾血肉般的聯系,才贏得了群眾的擁護和支持,這也是通過文化建設贏得斗爭勝利的一個重要條件。
三、井岡山時期共產黨人的文化建設初心,對于進一步培育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以及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有著重要的啟示。
回顧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黨正是繼承了井岡山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堅持以人為本,以民為本,才取得了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勝利,為人民創(chuàng)造了幸福生活。重溫井岡山時期共產黨人的文化建設初心,對于進一步弘揚和深入挖掘革命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價值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并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chuàng)新,從而培育更多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民族文化復興服務以及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有著重要的啟示。
第一,文化建設必須強化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從而肩負起傳承傳播井岡山紅色文化的歷史使命,并藉以提升文化影響力。習近平曾提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眰鞒泻霌P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離不開文化自信。對于博物館來說,堅定文化自信,主要通過堅定兩種語境來體現:一是歷史語境,二是時代語境。井岡山斗爭歷史給人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時代使文化交流多樣化、多元化。因而,作為新時代下的革命紀念類博物館,只有立足于自己的歷史語境和時代語境,明晰井岡山紅色文化的定位,才能真正具備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地將井岡山紅色文化不斷傳承發(fā)揚下去,才能肩負起傳承傳播井岡山紅色文化的使命擔當,才能增強公眾對井岡山紅色文化的認知與認同,才能不斷地堅定文化自信,提升社會影響力。
第二,文化建設必須解決好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從而團結和影響廣大群眾為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而不懈奮斗。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同時,文化還是國家實力的象征與體現。因而,要在傳承好優(yōu)秀歷史文化的基礎上,用當代最新科學技術成就提高人民群眾的知識水平,通過合理和進步的教育制度培養(yǎng)社會主義一代新人,并用最能反映時代精神的健康的文學藝術和生動活潑的群眾文化活動來陶冶人們的情操,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尤其是作為文博人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當下,更加要利用好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這個平臺,用井岡山斗爭中生動的事例來闡述和宣揚文化建設的重要性,繼而緊緊圍繞“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這個核心問題,教育好青年,引導好民眾,使之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勇于擔當、主動作為,齊心協(xié)力、真抓實干,團結和影響群眾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而不懈奮斗。
第三,文化建設必須在發(fā)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fā)展的功能,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上下功夫,從而增強文化軟實力。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國運強?!蔽幕?,重在建設,它包含著物質、精神、制度等三個方面的文化建設,內聚人心,外塑形象。而博物館,不單單連接起人類文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還串聯起文創(chuàng)、宣教、農旅等產業(yè),成為推進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實施,描繪全域旅游藍圖的新動能。如今,沉淀近百年的紅色文化基因,正融入“大井岡”這片紅色土地,迸發(fā)它獨特而蓬勃的活力。因而在文化建設中,打造精神文化才是博物館文化建設的目的。因此,井岡山革命紅色文化的傳承是與歷史發(fā)展和諧共生,并充分融合時代文化內涵,讓每一個人在感受紅色文化底蘊、學術研究情懷、政治教育思想等精神熏陶的同時,切實在發(fā)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社會發(fā)展,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乃至在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上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第四,文化建設必須堅持好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的既定方向。黨在新時代提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基本要求。而“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基本要求,就是三個堅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作為文博人深深感到,中國博物館的服務思想萌發(fā)于近代,受到時代背景的強烈影響,最初目的是啟迪民智、救亡圖存,更多集中于精英群體,不能有效服務大眾。當下,博物館事業(yè)處于轉型期,越來越倡導人民至上的服務理念。因此,在學習井岡山時期共產黨人進行文化建設的一些經驗和做法時,更應著眼未來,更應根據社會需求,堅持紅色文化和新時期核心價值文化相結合,并以全新的管理模式,完善的展陳技術,周到的宣講服務以及卓越的品質引領紅色文化的傳承。尤其是在加強以紀念井岡山斗爭為主的藏品文化的專業(yè)學術研究的基礎上,應把研究成果運用于博物館文化的宣傳教育工作之中,大力開展文物知識普及,幫助公眾進一步了解博物館藏品的歷史、社會和文化意義,使博物館文化發(fā)展更加貼近社會,更加充滿活力,從而牢牢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發(fā)展的同時,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并以此增強革命傳統(tǒng)文化自信和提升服務大眾能力。
[注釋]
①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江西省委員會吉安地區(qū)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吉安文史資料[Z].教育專輯,1999:69.
②中共遂川縣黨史工作辦公室編.中國共產黨遂川歷史(1919-1949)[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20.
③永新縣文物局編.紅色永新[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9.
④肖云嶺,陳鋼.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文化建設史[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⑤⑥毛澤東.蘇區(qū)文化教育(1934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zhí)委與人民委員會對第三次全蘇代表大會的報告).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館藏資料.
⑦中共寧岡縣委黨史工作辦公室編.寧岡蘇區(qū)志[Z].1993:204.
⑧中共寧岡縣委黨史工作辦公室編.寧岡蘇區(qū)志[Z].1993:205.
⑨肖云嶺,陳鋼.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文化建設史[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131.
⑩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7.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上冊)[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7: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