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波 丁新民 何耀彬 謝云民
齒狀線以上為內痔,齒狀線以下為外痔,當痔核越過齒狀線,同時患有相互連續(xù)或融合的內痔和外痔,稱之為混合痔[1]?;旌现袒颊呖赏瑫r具有內痔和外痔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肛門腫物脫出,并可伴有肛門墜脹感、異物感及便血等,痔核反復脫出會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生活,須進行手術治療[2]。外剝內扎術是治療混合痔的傳統(tǒng)手術方法,可有效消除疼痛、出血等癥狀,但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不利于術后康復,因此需要尋找一種更加安全有效的療法[3]。近年來,在醫(yī)學理論、醫(yī)療器材的推動下,自動彈力線痔瘡套扎器及超聲刀手術逐漸在混合痔的臨床治療中得到推廣,此療法兼具操作簡便、時間短、創(chuàng)傷小等優(yōu)點,為后續(xù)治療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4]。為進一步探討自動彈力線痔瘡套扎器聯(lián)合超聲刀手術在混合痔治療中的療效及安全性,本文將研究對象分為兩組,施以不同的療法并觀察其結果,報告如下。
此次研究方案已向倫理委員會報備并得到審批,從本院2019年7月-2020年8月收治的混合痔患者中抽取82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肛門直腸檢查、影像學檢查及實驗室檢查確診為混合痔。排除標準:臨床資料不完整、凝血異常、合并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按照治療方式的不同將入選的患者分為兩組,A組納入實施混合痔外剝內扎術治療的41例患者,B組納入實施自動彈力線痔瘡套扎器聯(lián)合超聲刀手術治療的另外41例患者。A組中,Ⅰ度7例,Ⅱ度14例,Ⅲ度15例,Ⅳ度5例;男、女比為23∶18;年齡31~64歲,平均(37.87±3.74)歲。B組中,Ⅰ度6例,Ⅱ度17例,Ⅲ度15例,Ⅳ度3例;男、女比為24∶17;年齡29~63歲,平均(37.72±3.0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颊咦栽负炇鹬橥鈺?。
按照混合痔外剝內扎術的流程對A組患者進行治療,方法如下:給予連續(xù)硬膜外麻醉后調整患者的體位為折刀位,若患者年齡較大則改為截石位。痔核充分暴露于術野后,在痔核周圍作“V”字形手術切口,切開皮膚并對齒狀線上部的皮下靜脈進行剝離處理。使用彎鉗鉗夾內痔基底部,縫合結扎后分別對瘺管雙側痔核及較大的痔核進行處理。
采用自動彈力線痔瘡套扎器聯(lián)合超聲刀手術治療B組患者,方法如下:擴張肛門后置入肛門鏡,暴露齒狀線、痔核,明確痔核的分布情況,確定需要實施套扎的痔核,使用自動彈力線痔瘡套扎器套扎在痔塊上方黏膜及黏膜下層組織。完成套扎治療后,通過剪刀型超聲止血刀頭實施止血處理,電凝止血過程中觀察創(chuàng)面情況,保留痔核之間的黏膜橋及皮橋。若創(chuàng)面滲血,可采用可吸收線縫合切口兩側,縮小切口;若未出現(xiàn)明顯出血點,則將排氣管留置于肛內;若患者內痔嚴重,可加以膠圈套扎治療,通過套扎器引頭完全吸入痔核,產生持續(xù)性負壓。
(1)記錄兩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及切口愈合時間。(2)分別在術前和術后6、12、24 h,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所有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狀況。該評分法最低分為0分,表示患者無任何疼痛感;最高分為10分,表示患者疼痛感最強烈。(3)統(tǒng)計兩組患者發(fā)生尿潴留、切口感染及肛門水腫的情況,計算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使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對此次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組的平均手術時間、切口愈合時間均較B組長,術中失血量較B組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狀況比較 (±s)
表1 兩組手術狀況比較 (±s)
組別 手術時間(min)切口愈合時間(d)術中失血量(ml)A 組(n=41) 30.34±3.45 12.73±1.95 48.84±6.81 B 組(n=41) 19.93±3.41 9.09±1.35 30.01±5.05 t值 5.77 3.63 5.36 P值 <0.05 <0.05 <0.05
術前,兩組的VA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6、12、24 h,A組的VAS評分均較B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前、術后疼痛程度比較 [分,(±s)]
表2 兩組術前、術后疼痛程度比較 [分,(±s)]
組別 術前 術后6 h 術后12 h 術后24 h A組(n=41) 5.04±1.02 7.64±0.87 7.08±0.71 5.54±0.63 B組(n=41) 5.03±1.05 5.96±0.64 5.43±0.69 4.04±0.70 t值 0.02 3.75 4.45 4.51 P值 >0.05 <0.05 <0.05 <0.05
A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B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例(%)
混合痔的致病原因存在幾種假說,其中主要以靜脈曲張學說和肛墊下移學說最為普遍[5-6]。在以往的混合痔臨床治療中,外剝內扎術是早期最為常用的一種治療手段,其實基于靜脈曲張學說下,通過外剝皮下曲張的靜脈從,內結扎痔核,由此達到治療的目的。但該術式容易對肛墊結構和肛周皮膚造成較大的損害,不僅術后恢復慢,且并發(fā)癥較多。自動彈力線痔瘡套扎吻合術則是近年來治療混合痔常用的手術方式之一,該療法將患者痔核剝離后于根部置入自動彈力線痔瘡套扎器將突出的痔核進行套扎,通過收緊彈力線阻斷痔瘡的血供或減少靜脈倒流,使之缺血、萎縮、壞死[7-9]。自動彈力線痔瘡套扎器采用由新材料制成的彈力線,該彈力線改良了膠圈橡膠容易老化、疲勞、變質的缺點,強度高、摩擦力大,且術中可以手動進行緊線操作,使得套扎極為緊固,彌補了膠圈套扎后壞死不全、容易出血的缺點[10]。但由于自動彈力線痔瘡套扎器的使用畢竟屬于侵入性操作,創(chuàng)傷較大,延長了患者術后愈合時間,因此臨床常將其與超聲刀聯(lián)合使用中[11]。
超聲刀是非手術技術中唯一一個能作用于皮膚筋膜層的方法,可以進行深度提拉,且操作過程中不會燙傷皮膚,因此在臨床中越來越受到重視[12]。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的平均手術時間及切口愈合時間均較B組長,術中失血量較B組多,且VAS評分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B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超聲刀手術聯(lián)合自動彈力線痔瘡套扎器在治療混合痔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能夠縮短患者的治療時間,減輕疼痛,安全性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1)超聲刀手術視野清晰,刀頭旋轉角度大,能夠對病灶周圍血管、組織的分布狀況進行全面觀察,確保了手術的安全性、有效性。(2)超聲刀手術可對各類組織進行有效切割,且刀頭在接觸組織后,能夠對組織進行水分汽化,進一步提高血管的凝閉程度,能夠避免術中失血過多,從而降低患者的疼痛感,有利于術后康復。(3)聯(lián)合療法與靜脈曲張學說和肛墊下移學說的理論基礎相符,避免了結扎線對機體產生的刺激及術中器械更換的耗時性,盡可能降低手術治療時對病灶周圍組織的損傷程度,有助于病灶組織的順利分離,防止術后肛門水腫、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13]。
綜上,在混合痔的臨床治療中,采用自動彈力線痔瘡套扎器聯(lián)合超聲刀手術的療法能夠顯著縮減治療時間,有利于減輕患者的疼痛程度,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