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紅燕,雷芳金,譚珍蓮,江麗婷,陳億娟,黎彩芬
東莞市厚街醫(yī)院,廣東東莞 523945
手指軟組織部分缺損可伴存血管神經及肌腱骨骼等的損傷[1]。臨床上對該類損傷患者于創(chuàng)口關閉后施以游離尺動脈腕上皮支復合皮瓣修復術可實現較好的缺損組織修復效應[2]。由于外傷可致該類患者手指關節(jié)及韌帶等出現變形問題,故患者關節(jié)活動度常會處于明顯受限狀態(tài)[3],如術后未啟動與推進積極有效康復鍛煉活動,則最終影響手功能恢復效果與生活質量[4]。有研究指出,對手部外傷術后患者施行手指的功能性與代償性訓練活動,有助于改善手指肌腱功能、減輕功能障礙、提升生活質量[5]。為提高該類患者術后康復效果,東莞市厚街醫(yī)院以人體手指常用功能活動類型為據設計六式手指操,并在臨床應用,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于東莞市厚街醫(yī)院行游離尺動脈腕上皮支復合皮瓣修復術的手外傷復合組織缺損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手外傷復合組織損傷,單手單指受傷,入院時處于指骨完整狀態(tài),受傷手指動脈、皮膚軟組織存在缺損問題,伴存骨質、屈肌腱外露問題,指端血液循環(huán)不佳,接受游離尺動脈腕上皮支復合皮瓣修復術,無手術禁忌證,知情同意;排除標準:意識認知精神障礙,合并其他軟組織/骨折受損,合并心肝腎功能不全,合并慢性內科疾病。符合納入和排除標準的患者80例,按病房號奇偶數進行分組,收治于偶數病房的患者40例為對照組、收治于奇數病房的患者40例為觀察組。對照組: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齡(35.54±6.18)歲;擠壓致傷19例,摩擦致傷12例,電灼致傷9例;受損部位,拇指10例,食指8例,中指10例,無名指7例,小指5例。觀察組: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齡(35.66±6.02)歲;擠壓致傷18例,摩擦致傷13例,電灼致傷9例;受損部位,拇指11例,食指7例,中指9例,無名指8例,小指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已報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并獲實施批準。
1.2.1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手外科護理與功能訓練干預。術后行為期1周的患指制動,同時密切監(jiān)測患指血運狀態(tài),如出現靜動脈危象立即報告醫(yī)生,并協(xié)助醫(yī)生及時處置;術后1周皮瓣成活后啟動患手主動伸指及早期患手關節(jié)被動屈曲等功能鍛煉活動,出院時囑患者持續(xù)進行患手功能鍛煉活動,出院后3個月內按患者病情給予1次/周或1~2次/月電話隨訪。
1.2.2觀察組
采用常規(guī)手外科護理與六式手指操干預。常規(guī)手外科護理同對照組,術后1周皮瓣成活后啟動主動患手六式手指操,出院后借助于電話、微信互動途徑繼續(xù)行指導督促,訓練時長為3個月。六式手指操訓練方式包括主動拇指對指式、手指外展內收式、手指逐步屈曲式、掌指關節(jié)屈曲式、掌指關節(jié)完全屈曲式及掌指關節(jié)伸直式。主動拇指對指式:拇指對其余四指行依次指尖相對式接觸并維持4 s,完成接觸后恢復至原位,每重復訓練20組為1次,每日此式訓練3次。手指外展內收式:手掌面朝下自然打開并置于桌面之上,五指放松重復實施分開-并攏式手指活動并維持4 s,重復訓練20組為1次,每日此式訓練3次。手指逐步屈曲式:除拇指外其余四指指間關節(jié)行伸直-微屈-屈曲動作并盡可能握拳維持4 s,然后再盡力將遠指間關節(jié)伸直并維持4 s,重復訓練20組為1次,每日此式訓練3次。掌指關節(jié)屈曲式:掌指自然伸直然后逐漸屈曲五指至爪子狀,除拇指外其余四指間歇交替行伸直屈曲動作并維持4 s,重復訓練20組為1次,每日此式訓練3次。掌指關節(jié)完全屈曲式:開展患手內在肌主動式訓練,行手指的內收外展、對掌訓練并維持4 s,重復訓練20組為1次,每日此式訓練3次。掌指關節(jié)伸直式:患手點、旋、夾、敲、分指等訓練,每次訓練為時20~30 min,每日此式訓練3次。每次訓練時以本項目自制的真人示范訓練視頻為模板進行同步跟練,每日予訓練日記記錄,檢查訓練項目、訓練頻次與數量、訓練步驟與流程等是否合乎標準要求,不合標準患者給予指導直至掌握所有動作要點,告知患者訓練過程中如有疼痛或其他不適應暫停訓練并向護理人員說明情況,在專業(yè)指導下開展安全訓練,出院后在隨訪指導下進行。
1.3.1手指功能恢復評價指標
手指功能恢復評價指標包括感覺功能評分、關節(jié)主動活動度評分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評分。感覺功能評價工具為Reuter感覺功能系統(tǒng)[6],總分值范圍在1~5分,總分值越高提示該受評者感覺功能越佳。關節(jié)主動活動度系統(tǒng)[7]含血運循環(huán)狀態(tài)與患指外觀、患指感覺情況與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與工作恢復情況等,總分值范圍在1~16分,總分值越高提示手指功能恢復度越佳。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采用生活自理能力量表[8],該量表包括錢財自理、做家務、服藥、做飯、使用交通工具、打電話、購物、洗澡、梳洗、穿衣等14項,各項目均賦為1~4分,總分值范圍在14~56分,總分值越高提示自理日常生活能力越佳。
1.3.2評價方法
由患者住院期責任護士為評價者,于干預后3個月時(電話提示患者返院復查)采用感覺功能評價工具、關節(jié)主動活動度系統(tǒng)及生活自理能力量表評價患者患指功能恢復情況。
觀察組干預后手指功能恢復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余王芬等[9]報道,手指操將手指功能活動類型加以合理編排,促使患者有意識地開展手指功能運動活動,早中期可發(fā)揮消除腫脹、軟化瘢痕、松解粘連、預防關節(jié)僵硬的效果,晚期則有助于傷指手指動作在協(xié)調性、靈活性與精確性方面的恢復,推動感覺重塑進程。本研究基于更好地推動手指復合組織缺損皮瓣修復術患者患指運動功能恢復的護理初衷,設計了簡單易于推行的六式手指操方案并應用于護理實踐之中,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感覺功能評分、關節(jié)主動活動度評分及生活自理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提示六式手指操對于手指復合組織缺損皮瓣修復術患者而言具備積極可靠的運動、感覺功能促恢復作用。分析可能原因,本研究于早期啟動與推進六式手指操訓練活動,有助于患者手指肌腱功能的恢復,促成患指靜脈血與淋巴液的良好回流,使?jié)B出液得以早期有效吸收,患指的術后腫脹問題獲得可靠預防與控制,術后疼痛得以緩解,關節(jié)僵硬與肌腱萎縮風險得以下降,最終可實現較好的患指功能促恢復效應,再加之該手指操方案內容簡單易懂為患者所接受掌握,故鍛煉依從性亦可獲得較高保障,使六式手指操能在患者出院后持續(xù)進行,進一步鞏固了患指功能、改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