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宜興第一中學 孔學蘭
新課程改革強調歷史教師應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引導學生構建一個歷史史事的完整敘述,建立多個歷史史事之間的關系,從而再現歷史過程的全貌。教科書是學生手中最重要的學習資料,是他們獲取知識,提升思維的主要載體。對于中學一線老師來說,如何依托教材,整合教材內容,指導學生關注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明了歷史發(fā)展的內在邏輯,是學術型課堂思維提升的基礎。
在復習“羅斯福新政”時,首先要構建課與第六單元之間的邏輯關系。本課與17 課“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第19 課“戰(zhàn)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共同詮釋了第六專題“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這一單元就是探討了羅斯福新政的背景、內容和深遠影響。其次要構建課與必修二教材的知識體系。本課的學習可以和第二單元“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fā)展”結合起來,指導學生形成一條思維的鏈條: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重商主義政策—生產力的進步—工業(yè)革命—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生產的相對過剩(經濟危機)—羅斯福新政(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二戰(zhàn)后資本主義政策的調整。通過這條思維鏈條,讓學生明了生產力的進步推動了生產關系的調整,而生產關系的調整又進一步促進生產力發(fā)展的唯物史觀。同時,本單元的學習內容還可以與第七單元“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第四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形成比較,凸顯了市場調節(jié)和國家干預在經濟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學習本課后,指導學生構建“美國史”的發(fā)展脈絡:從美國國父華盛頓領導獨立戰(zhàn)爭,建立資產階級代議制—19世界末美國緊握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命脈,實現經濟飛躍—后基于國家利益對世界秩序的重塑。這樣對教材縱向貫通,讓學生感受美國的成長與崛起,進一步領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所在。
通過這樣的教材內容整合,建立了縱橫時空的坐標體系,把復雜的歷史梳理成有完整內在聯系的歷史整體,從而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既回顧歷史的進步,又兼顧時代的發(fā)展,從而錘煉學生思維的邏輯性。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穩(wěn)步推進,以往高高在上的史學動態(tài)、史學概念、最新學術觀點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被中學一線教師運用在歷史課堂教學中。
以羅斯福新政的評價為例,我國學者在八十年代以前受到蘇聯史學家的影響,基本采取批判的態(tài)度,如黃紹湘先生認為新政的階級本質是為美國資本家服務的,是對勞動人民的壓榨。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提倡從多角度評價羅斯福新政,體現了時代環(huán)境對研究結論的影響,培養(yǎng)了學生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形成歷史解釋核心素養(yǎng)。在一輪復習課上我向學生展示了如下兩道題目。
題1:下邊是1920 ~1940 年的美國經濟數據圖。對該圖解讀符合實際的是預算結余或赤字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百分比。
設問:通過上表,反映了羅斯福新政所帶來的影響是什么?
選擇題2:1933 年以后的10 年內,美國由總統發(fā)布的行政命令多達3556 項,聯邦行政官僚機構擴大了5倍,羅斯福通過向國會提出特別咨文、寫信等方式,把“總統破例向國會提出立法草案”的做法變成了一種經常性的活動,這反映出( )。
A.新政破壞了美國的民主制度
B.新政中存在總統濫用權力的現象
C.新政并沒有任何實質性效果
D.新政使“三權分立”格局面臨失衡
通過這兩道題,讓學生理解新政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如新政中以巨額財政赤字刺激經濟發(fā)展的方針(如第1 題),為美國此后連年的通貨膨脹和財政赤字不斷上升播下了種子,也在一定程度上為西方國家20 世紀70 年代開始的“滯脹”埋下了隱患。再比如新政大大擴張了聯邦政府的權力,許多立法后來被聯邦最高法院宣布為違憲(如第2 題),打破了美國三權分立下權力制衡的框架。所以,盡管羅斯福的國家干預經濟政策取得了成功,但在政治上羅斯福多被攻擊為“獨裁者”“專制者”,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國家干預政策的局限性。
以兩道選擇題為切入點,結合學術熱點,指導學生對羅斯福新政多角度分析、全方位認識,這樣不僅有助于拓寬教師的教學設計思路,也能拓寬學生思維的廣度。
新高考幾乎是“無情境,不命題”。在高考評價體系中,情境被視為實現價值引領、素養(yǎng)導向、知識為基、能力為重的綜合考察載體。因此,復習備考中必須有意識地選擇和創(chuàng)設一些典型性、生動性的歷史情境,據此來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思考,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因此在復習羅斯福新政內容的時候,我選擇了羅斯福的三次爐邊談話為切入點設置問題。
材料1 羅斯福第一次爐邊談話節(jié)選(1933 年3 月12 日):“我要指出一個簡單的事實,你們把錢存進銀行,銀行是用來通過各種不同的信貸方式進行投資的——換句話說,銀行讓你們的錢發(fā)揮作用……我可以向大家保證,把錢放在經過整頓、重新開業(yè)的銀行里,要比放在褥子下面更安全?!?/p>
材料2 羅斯福第二次爐邊談話(1933 年5 月7 日):“我們的下一步直接救濟計劃將是:同意撥款5 億美元幫助各州和市政府切實履行其職責?!薄拔覀冋媱澮髧鴷ㄟ^法律允許聯邦政府實施公共工程——在組建民間資源保護隊的過程中,我們采取了一石二鳥的策略?!?/p>
材料3 羅斯福第三次爐邊談話(1933 年7 月24 日):“如果每個競爭集團的所有雇主都同意付給其工人相同的工資;同意采取同樣的勞動時間,那么較高的工資和較短的工時就不會傷害任何雇主,因為這可以讓更多的人購買其產品?!?/p>
問題:
1.羅斯福第一次爐邊談話是在怎樣的背景下開展的?中心措施是什么?除了整頓銀行外,在金融領域還有哪些措施?第一次爐邊談話起到了什么樣的效果?
2.羅斯福第二次爐邊談話為什么主張政府要進行社會救濟?社會救濟的特點是什么?羅斯福所說的“一石二鳥”的策略指什么?起到了怎樣的效果?
3.羅斯福第三次爐邊談話是針對工業(yè)領域存在的哪些問題?面對工業(yè)生產的失控,羅斯福在該領域采取了哪些措施?作用如何?
這樣史料的設問在歷史情境中自然生成,學生通過史料的閱讀,走進歷史場景,教師設置梯度性的問題,延展思考的深度,在歷史解釋和探微鉤沉的史料分析中,掌握羅斯福新政的內容和影響,從而進一步挖掘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家國情懷是學習歷史應具有的社會責任和人文追求,引導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增進知識,浸潤心靈,促進學生的成長,實現教學立德樹人的目標。
在本課課堂小結的時候,教師設問:中國改革開放用了三十年的時間完成了資本主義國家用一百年完成的任務,創(chuàng)造了“中國速度”,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們遇到的問題也越來越多,金融市場不規(guī)范、社會貧富懸殊等,請你結合本節(jié)課的內容,為現代化建設獻計獻策。
學生們通過小組探究形式,暢所欲言,A 同學回答,通過羅斯福新政應對金融危機,我認為我國應該加強對金融市場的監(jiān)管,實行正確的貨幣政策,預防金融風險。B 同學回答羅斯福新政提高并穩(wěn)定農產品的價格,我認為我國政府關注三農問題,比如,村村通、農村醫(yī)療保險、脫貧攻堅,這些解決了老百姓最關心的生活保障問題,同時我國政府優(yōu)化經濟結構,促進城鄉(xiāng)區(qū)域協調發(fā)展。C 同學回答,羅斯福新政開創(chuàng)了國家干預解決的新模式,中共十八大報告中進一步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其核心問題是如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D 同學回答,社會福利是羅斯福新政的重中之重,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整合城鄉(xiāng)居民基本養(yǎng)老保險和基本醫(yī)療保險制度,健全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這樣,將當今中國的熱點問題引入課堂教學,追溯歷史的根源,引導學生思考歷史與現實的交互與傳承,回應時代關注的主題,使學生更全面地認識羅斯福新政和它的現實意義。
緊扣現實熱點,整合教材內容,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有效設問,層層遞進。在此基礎上,讓學術觸摸歷史,感知歷史的溫度,思考歷史的深度,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這是構建學術型歷史課堂的真諦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