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琳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06
放射性直腸炎是盆腔、腹腔、腹膜后等惡性腫瘤接受放療后出現的一種并發(fā)癥,嚴重者可導致腸壁纖維化、腸腔狹窄甚至穿孔、梗阻等,對患者生活質量影響較大[1]。本研究通過使用葛根芩連湯加味內服聯(lián)合保留灌腸治療放射性直腸炎,旨在探討其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腫瘤科就診的72例放射性直腸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6例。觀察組中男16例,女20例;年齡41~68歲,平均53.37歲;病程18~49個月,平均35.18個月;原發(fā)腫瘤類型:宮頸癌10例,卵巢癌7例,前列腺癌6例,直腸癌13例;放療后反應評分標準(RTOG/EORTC)分級[2]:1級6例,2級20例,3級10例。對照組中男14例,女22例;年齡39~69歲,平均52.98歲;病程20~53個月,平均35.49個月;原發(fā)腫瘤類型:宮頸癌7例,卵巢癌8例,前列腺癌5例,直腸癌16例;RTOG/EORTC分級:1級5例,2級22例,3級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放射性直腸炎診治專家共識(2018版)》[3]中的診斷標準,RTOG/EORTC分級1~3級;②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放射性直腸炎(腸澼)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2017)版》[4],證見大便膿血,里急后重,肛門有灼熱感,伴有腹痛、尿痛癥,舌色紅、舌苔黃,脈象滑數,屬熱毒傷絡之證;③年齡20~70歲;④預計生存期>6個月。
1.3 排除標準:①由于其余病因所致的泄瀉等癥狀;②合并嚴重感染性疾??;③有腸道手術史;④合并其余肝腎器質性疾?。虎荽嬖诰裾系K者;⑥不配合治療者。
2.1 對照組:使用傳統(tǒng)灌腸治療,選擇蒙脫石散(規(guī)格:3g/包,國藥準字 H20000690)9g和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規(guī)格5mg,國藥準字H52020477)5mg,溶于0.9%氯化鈉溶液100ml中,制成混懸液,注入無菌導尿管內,將管內空氣排盡后,患者取側臥位,于肛門插入導管,深度5~10cm,將藥液緩慢注入肛門,拔除導管,使用干凈的紗布將肛門堵住,灌腸結束后靜臥2h,每日1次,睡前進行,連續(xù)治療7天。
2.2 觀察組:給予葛根芩連湯加味內服聯(lián)合保留灌腸治療,處方:葛根30g,黃芩、黃連各12g,甘草6g。隨癥加味:便血量多且顏色鮮紅者,加槐花炭12g;里急后重者,加馬齒莧15g,苦參9g;肛門下墜者,加當歸9g,枳殼6g;腹痛甚者,加延胡索15g,炒白芍9g。每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2次。保留灌腸方劑組成:葛根15g,黃芩10g,黃連6g,甘草12g。灌腸方式與對照組相同,每日1次。療程同對照組。
3.1 療效標準:治愈:肉眼不見血便,癥狀消失,大便潛血檢查結果陰性,直腸鏡下檢查顯示無毛細血管擴張、黏膜充血等表現;顯效:癥狀消失,大便潛血檢查結果陰性,直腸鏡下檢查顯示毛細血管擴張、黏膜充血等表現和治療前相比大部分緩解;有效:腹痛、腹瀉、肛門不適感等癥狀明顯改善,肉眼血便減少,大便潛血檢查結果陽性或陰性,直腸鏡下各表現情況部分緩解;無效:未滿足上述標準,和治療前相比無明顯改變,甚至加重。
3.2 中醫(yī)癥候積分:包括大便膿血、里急后重、肛門灼熱、腹痛,其中0分表示無,2分表示輕度,4分表示中度,6分表示重度,得分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
3.3 炎癥指標:檢測患者治療前后的C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降鈣素原(PCT)。
3.4 兩組治療后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療效比較
3.5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例數36觀察組36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大便膿血4.23±1.23 3.29±0.80*4.28±0.89 2.26±0.45*#腹痛4.02±1.10 3.64±0.49*4.09±1.02 1.89±0.36*#里急后重4.48±1.17 3.60±0.68*4.51±1.20 2.45±0.75*#肛門灼熱4.28±0.89 3.10±0.63*4.19±0.72 2.07±0.42*#
3.6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PCT(ug/L)9.45±1.37 6.48±1.02*9.51±1.43 2.89±0.36*#例數36 36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CRP(mg/L)31.65±4.76 19.47±3.28*32.71±4.81 8.26±1.45*#TNF-α(ng/ml)39.57±5.19 21.28±3.21*40.17±5.21 14.42±1.75*#IL-6(pg/ml)70.46±8.35 37.47±6.38*71.19±8.47 22.07±4.42*#
中醫(yī)學根據放射性直腸炎臨床癥狀及表現,將該病歸于“腸澼”“痢疾”“泄瀉”等范疇[5]。中醫(yī)學認為,放射性直腸炎的發(fā)生主要是由于惡性腫瘤本身損耗患者正氣,加上放療的火熱之邪侵襲腸腑,熱毒夾濕,濁邪之氣可內傷營血,并阻滯腸道氣機,對絡脈造成損傷,病程日久,致濕熱瘀結,誘發(fā)該病,辨證多見熱毒傷絡型。此外中醫(yī)學認為放射線屬于火毒之邪,可直擊胃腸令其功能失調,熱毒損傷腸道氣血,致機體氣陰受損,主要病機為熱毒蘊結、脾胃受損[6]。對其的治療應以解毒清熱、活血化瘀等為主。
保留灌腸主要是令藥物直接通過腸黏膜并被其吸收,達到促進腸黏膜修復、緩解腹痛腹瀉等腸道癥狀的效果[7]。在既往的藥物保留灌腸方式中,多使用蒙脫石散、地塞米松等西藥予以處理,但所獲得的總體療效仍有可提升的空間[8]。葛根芩連湯出自《傷寒雜病論》,主治協(xié)熱下利之癥,方中葛根作為君藥,可升舉脾胃之陽氣;黃芩、黃連為臣藥,可清瀉腸道之濕熱,兼具化瘀止血之效;甘草為使藥,可緩急和中、瀉熱解毒。全方具有解毒清熱、解表清里、活血化瘀之效。本研究在葛根芩連湯方劑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的不同表現隨癥加味制成湯劑內服,加槐花炭可涼血止血,改善便血之癥;加馬齒莧、苦參可清熱利濕,改善里急后重之癥;加當歸、枳殼可理氣除滯,改善肛門下墜之癥;加延胡索、炒白芍可緩急止痛,改善腹痛之癥。
本研究結果顯示,使用葛根芩連湯加味內服聯(lián)合保留灌腸的患者在總體療效、中醫(yī)癥候積分、炎癥指標的改善程度上均優(yōu)于傳統(tǒng)保留灌腸的患者,證明葛根芩連湯加味內服聯(lián)合保留灌腸治療放射性直腸炎的療效顯著,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