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海霞,湯三明,宿秀麗,吳國文,朱 杰,方治國,陳 斐,趙 紅,馮 鵬
(1.襄陽市農業(yè)科學院,湖北 襄陽 441057;2.云夢縣農業(yè)農村局,湖北 云夢 432500)
對馬鈴薯新品種進行田間綜合鑒定和品質測定,有助于新品種的推廣和種植。研究者對不同品種馬鈴薯塊莖的干物質、淀粉、還原糖、維生素C和粗蛋白質含量等主要品質性狀和礦質元素含量進行測定和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馬鈴薯塊莖主要品質性狀和礦質元素含量在品種間差異較大[1]。張立菲等[2]比較了不同馬鈴薯品種間產量和淀粉含量的差異以及不同來源種薯的引種效應。結果表明,延97-8和克新12號的單株產量最多,淀粉含量最高;晉薯11號、隴薯3號、壩薯8號和尤金的單株產量較少,淀粉含量均較低,但商品薯較多。從地區(qū)間的引種效應來看,不同來源種薯在產量上無顯著差異,從青海地區(qū)引入的馬鈴薯種薯在產量上要高于其他來源的種薯,來源于河北壩上和遼寧本溪的種薯在淀粉含量上顯著高于其他來源地種薯。研究者還對不同工藝馬鈴薯粉物化特性、氨基酸含量、塊莖蒸煮品質、質構特性和維生素C含量進行了比較分析[3-5]。
本研究對引進的馬鈴薯新品種,在襄陽市農業(yè)科學院試驗地開展田間綜合鑒定和品質測定;以當?shù)刂髟云贩N為對照,觀察田間長勢、主要特性、抗性和產量水平,檢測每個品種塊莖賴氨酸、色氨酸、絲氨酸、蛋白質、維生素C及鉀含量,鑒定各品種耐褐變時間和食味品質等指標,以期為馬鈴薯新品種的推廣提供參考。
9個參試品種分別來自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供種的中薯3號、中薯13號、中薯191、中薯紅1號;華中農業(yè)大學供種的華薯3號、華薯5號;湖南農業(yè)大學供種的紫玉;東北農業(yè)大學供種的東農310;內蒙古自治區(qū)農牧業(yè)科學院供種的紅美;對照為本地常規(guī)種植品種中薯3號。
試驗于2018年在襄陽市農業(yè)科學院試驗地進行,試驗地土壤肥力適中,為黏壤土,前茬為玉米,收獲后機深耕2次、機耙1次,于12月中下旬機旋耕后,撒施腐熟農家肥37 500 kg/hm2,隨后機旋地1次,機器開溝整畦,于畦內施45%硫酸鉀型復合肥1 500 kg/hm(215∶15∶15)。
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3次重復,行長5.55 m,株行距0.28 m×0.60 m,6行區(qū),小區(qū)面積20 m2,小區(qū)四周設2行保護行。
種薯于12月中旬切塊并進行催芽處理,于翌年的1月中旬播種,人工穴播。于穴內撒施阿維毒死蜱顆粒劑21 kg/hm2,覆膜前噴霧二甲戊靈(有效成分含量330 g/L)2 250 mL/hm2進行芽前封閉防治雜草。整個生育期間全程雨養(yǎng),于5月下旬進行小區(qū)收獲。試驗期間氣象數(shù)據如表1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參試馬鈴薯品種中薯3號出苗最早在3月9日,比出苗最遲的紅美早11 d,其他品種出苗在3月10—19日;最早現(xiàn)蕾的是華薯5號,為3月30日,現(xiàn)蕾最遲的是中薯紅1號,為4月12日;開花最早的是東農310,為4月12日;成熟期較早的是中薯3號和華薯5號,分別為5月12、13日,最遲的是紅美,為5月26日,比最早成熟的品種遲14 d;生育期較長的為東農310和中薯紅1號,分別為71、73 d,其他品種生育期集中在61~68 d。
表1 試驗期間氣象數(shù)據
表2 參試馬鈴薯品種物候期
由表3可以看出,供試馬鈴薯品種莖的顏色大部分為綠色,只有紫玉為綠色帶褐色,紅美和中薯紅1號為褐色帶綠色;開花的品種有5個,其中花冠色為淺紫色的有3個品種,分別是東農310、紫玉、中薯紅1號,花冠色為白色花的是紅美和華薯5號;只有華薯5號有少量結實,其他品種均無結實;匍匐莖中等長度的有2個,為東農310和中薯紅1號,其他品種匍匐莖長度均為短。
由表4可知,參試馬鈴薯品種出苗率達到100%的只有中薯191,出苗率最低的是東農310,為90.83%,其他品種在93.00%~98.00%;主莖數(shù)較少的是中薯紅1號(1.10個)、紅美(1.30個),其他品種在2.00~5.00個之間;株高最高的是華薯5號,為74.97 cm,最矮的是中薯紅1號,為42.53 cm;單株塊莖數(shù)在4.0~6.0個之間;單株塊莖最重的是東農310,為1 205 g,比最輕的紫玉重470 g;單薯重達到200 g以上的有4個 品 種 ,依 次 是 中 薯191(259.3 g)、中 薯13號(232.14 g)、華薯5號(226.25 g)、東農310(207.76 g),最輕的是紫玉(141.35 g)。
表3 參試馬鈴薯品種植株的形態(tài)特征
表4 參試馬鈴薯品種田間性狀調查結果
由表5可以看出,收獲時,田間塊莖大小整齊的參試馬鈴薯品種是中薯191和紅美,塊莖不整齊的有3個品種,為東農310、中薯紅1號和中薯13號;薯塊形狀華薯5號是扁圓形,中薯紅1號是長卵圓形,其他品種為橢圓和長橢圓形;有3個彩色薯分別為紫玉深紫色皮深紫色肉、紅美紅色皮紅色肉、中薯紅1號紅色皮紅色略帶黃色肉;薯皮略麻皮的有4個品種,分別是紫玉、紅美、中薯紅1號、中薯13號,其他品種均為光滑;芽眼均為淺;商品薯率最高的是華薯3號,為98.00%,最低的是東農310,為90.86%,其他品種在91.00%~97.80%;發(fā)生二次生長的品種有東農310、紅美、紫玉,分別為2.66%、2.10%、1.70%;裂薯率和空心率均未發(fā)生。
由表6可以看出,參試馬鈴薯品種易感染卷葉病毒病的有3個,病情指數(shù)最高的是紅美,為17.5,其次為中薯13號(15.0)、中薯3號(12.5),其他品種未發(fā)?。煌硪卟〔∏橹笖?shù)由高到低依次是華薯3號(28.89)、紫玉(25.56)、中薯191(17.78)、中薯紅1號(15.56)、東農310(10.00);花葉病毒病、環(huán)腐病、早疫病、青枯病各個品種均未發(fā)病。
表5 參試馬鈴薯品種的塊莖性狀調查結果
表6 參試馬鈴薯品種主要病害調查結果
由表7可知,在供試驗的馬鈴薯品種中,比對照增產達到10%以上的有3個品種,其中華薯5號比對照增產23.29%,差異極顯著;比對照減產的有3個品種,其中東農310比對照減產2.60%,紫玉比對照減產2.19%,中薯紅1號比對照減產1.38%。
表7 參試馬鈴薯品種小區(qū)產量調查結果
由表8可以看出,參試馬鈴薯品種綜合品質和接受程度較好的是華薯3號、紫玉、華薯5號、中薯13號、中薯3號;較差的是東農310和中薯紅1號;其他品種均為中等。
表8 參試馬鈴薯品種品質鑒定結果 (單位:分)
由表9可以看出,淀粉含量排在第一位的馬鈴薯品種為東農310,為12.913%,淀粉含量排在最后的是華薯3號,為8.785%,其他品種淀粉含量從高到低依次為紫玉(11.437%)>中薯191(10.709%)=中薯13號(10.709%)>中薯3號(10.453%)>紅美(9.981%)>華薯5號(9.981%)>中薯紅1號(9.285%)。全鉀含量較低的有華薯5號和中薯紅1號,分別為1.62%和1.85%,其他品種全鉀含量在2.00%~3.00%;維生素C含量最高的是東農310,為12.978 mg/100 g,較低的是中薯紅1號(0.887 mg/100 g)、紫玉(0.920 mg/100 g)、紅美(1.252 mg/100 g),由此可以看出,彩色薯維生素C的含量均較低。粗蛋白質含量最高的是東農310,為1.561 g/100 g,最低的是中薯紅1號,為0.790 g/100 g,其他品種均在0.93~1.12 g/100 g。
表9 參試馬鈴薯品種的營養(yǎng)品質
表10 參試馬鈴薯營養(yǎng)品質的相關性分析
由相關性分析(表10)得出,馬鈴薯塊莖中干物質含量與淀粉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維生素C含量與粗蛋白質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干物質含量與粗蛋白質含量呈顯著正相關(P<0.05),淀粉含量與粗蛋白質含量呈顯著正相關(P<0.05)。
由表11可知,在馬鈴薯薯塊切開后0.5、1.5 h后,除東農310外,其他各品種均未發(fā)生褐化,在2.5、3.5 h后只有中薯191未發(fā)生褐化,其他品種均有不同程度褐化,中薯191在6.0 h發(fā)生輕度褐化,在7.5、24.0 h后,褐化最明顯的是東農310和華薯3號,褐化指數(shù)均為0.67,整個時段只有3個彩色薯未發(fā)生褐化。
表11 參試馬鈴薯品種的褐化分析結果
參試馬鈴薯品種氨基酸含量最高的是東農310,為1.93 mg/100 mg,中薯3號含量最低為1.26 mg,其他品種依次為華薯3號(1.75 mg/100 mg)>中薯紅1號(1.63 mg/100 mg)>中薯13號(1.55 mg/100 mg)>紫玉(1.46 mg/100 mg)>紅美(1.45 mg/100 mg)>中薯191(1.40 mg/100 mg)>華薯5號(1.38 mg/100 mg)。
試驗結果表明,參試的9個馬鈴薯品種綜合品質和接受程度從優(yōu)到劣依次是華薯3號>紫玉>華薯5號>中薯13號>中薯3號>紅美>中薯191>東農310>中薯紅1號;營養(yǎng)品質中淀粉含量、維生素C含量和粗蛋白質含量及氨基酸含量相對較好的是東農310和華薯3號;馬鈴薯塊莖中干物質含量與淀粉含量、維生素C含量與粗蛋白質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由此篩選試驗出2個較好的品種是東農310和華薯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