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琴
【摘 要】 小學數學是學生思維發(fā)展的基礎,對小學生后續(xù)學習意義重大?!八阌媒Y合”不僅是新課改理念下對數學教學的新要求,更是學生自主學習方式的新要求。本文結合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嘗試通過情境引路、活動探究、方法優(yōu)化的教學策略,實現以用引算、促算、激算的目的,從而找到算用結合的三個支點:情境、活動與方法。
【關鍵詞】 算用結合? 情境引路? 活動探究? 方法優(yōu)化
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是新課改理念的核心訴求,也是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腳點。因此,做好“算用結合”教學模式變革,有助于突出計算的價值,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從而達到算用相長。下面,我們將探討算用結合在小學數學課堂的實施途徑與策略,充分利用好算用結合的三個支點:情境、活動與方法,實現以用引算、促算、激算的目標。
一、情境引路,以用引算
單純的計算訓練,雖然對于掌握算理,熟練運算技巧,提升運算速度是很有幫助的,但由于缺乏實際應用的情境需求,學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結合情境引入計算,學生更容易看到計算過程的價值,明白計算算理的意義,以及速度提升對于解決問題的現實意義?!八阌媒Y合”,實現的是算理與應用的和諧統一,激發(fā)了學生內在的學習欲望,使他們主動投入到學習的探索狀態(tài)中,實現有意義的學習。數學學習情境可以是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情境,也可以是虛構的故事情境。利用小學生喜歡聽故事的心理特征,在算用結合情境創(chuàng)設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實現激發(fā)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需求的目的,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與思維的狀態(tài)中來。
如,學習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課時,我利用大家熟悉并喜歡《西游記》的心理,創(chuàng)設如下情境:唐僧師徒西天取經,風餐露宿,其中艱辛說來話長。話說有一次,悟空在野外采到8個山果,回來讓八戒分,八戒很快分好,每人2個。然而,由于天氣太炎熱,大家吃完都感覺口渴難耐。悟空繼續(xù)騰云駕霧去化緣,得到一個大西瓜。這次,他還是讓八戒分,八戒不知道如何分了。聰明的你,替他想個辦法,把這個大西瓜公平地分給唐僧師徒四人。這樣,學生的學習需求一下子被激發(fā)起來。在學習《分數的大小比較》時,我仍然繼續(xù)這個故事,說一個大西瓜,唐僧師徒四人分,按理每人四分之一。可是,豬八戒說自己胃口比較大,要多吃些,他要分到1/6,最少也得1/5。悟空馬上切了1/6給他,并說他是傻瓜。這個故事一下子讓學生對分數大小有了形象生動的認識。到了五年級下冊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再次創(chuàng)設情境:豬八戒自從知道1/6比1/5少后,特別注意有關分數的問題。又一次分西瓜時,孫悟空主動說:“八戒,你胃口大,你一人吃1/2?!卑私湟宦牐植桓闪?,“太少太少。”“那就2/4?”“不行。”“4/8總可以了吧,不能再多了?!薄澳呛冒?,就4/8?!币慌缘纳成畼返弥闭f“你個呆子,真是傻啊?!蹦阒郎成疄槭裁催@么說嗎?
在生動有趣的故事情境中,讓學生真實感受到“算”是為了更好地“用”,“用”要從“算”中來。既更好地理解了算理,也更好地理解了其現實的應用。
二、活動探究,以用促算
在數學活動中探究,不僅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開發(fā),更有助于幫助學生在活動中構建算理,促進學生對算理的感悟。
例: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第53頁教學“8和9的加減法計算”時。老師創(chuàng)設情境:昨天的作業(yè)中,可可同學可以得5朵小紅花,樂樂同學可以得3朵小紅花,老師一共要準備多少朵小紅花?然后讓孩子們結合紅花圖,同桌間合作,想一想、擺一擺,得出5+3=8, 3+5=8這2道加法算式。接著根據紅花圖,又提出:在這8朵紅花中,有3朵粉色的,剩下的是大紅色的,大紅色的有幾朵?引導學生通過想一想、分一分得出8—3=5,再遷移引導列出8—5=3。在豐富的實物背景和操作活動中,學生學會了根據一幅圖寫出四道算式,也更好地理解8和9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又如,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第74頁“小括號”時,我創(chuàng)設了一個貼近學生認知水平的問題情境——班級布置10個“小星星”:先剪掉2個小星星,又剪掉3個小星星,還剩幾個小星星?孩子們通過動手剪一剪后,有的同學說,可以先10-2=8,再8-3=5(個);也有的同學說,也可以先10-3=7,再7-2=5(個);或者列綜合式10-3-2=5(個)、10-2-3=5(個)。有個同學說,他是先算一共剪了幾個,即有2+3=5,再有10-5=5(個)。這個思路也是很不錯的,如何列出綜合式呢?很多同學寫出來是10-2+3=5(個)。但很快,不少同學發(fā)現10-2+3=5不對呀!原來,2+3必須先算呀!這樣,就產生了思維沖突,通過討論發(fā)現,必須引入小括號。通過這一活動探究,不少同學對引入小括號留下了深刻印象,理解了減法法則:a-b-c=a-(b+c)的算理。
三、方法優(yōu)化,以用激算
在應用中感受算法“多樣化”,在對比中將算法“最優(yōu)化”,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乘法結合律時,教師通過課件出示同學們植樹的生活情境,要解決“一共澆多少桶水?”讓學生先獨立思考,討論交流發(fā)現:可以“先算出25組共種了多少棵樹,再算出共要澆灌多少桶水”;也可以“先計算每組要澆多少桶水,再計算25組一共要澆多少桶水”。讓學生掌握并體會:(25×5)×2 和25×(5×2)算式的意義,再通過觀察比較,發(fā)現這兩組算式的特點,進而抽象概括出乘法結合律并總結出:根據算式和數字的特點,運用乘法結合律可以使計算簡便些。這樣讓學生在生活實例中理解算理,其教學效果遠遠優(yōu)于反復計算,強化訓練。
數學學習中,除了新課教學,有些練習設計也可以很好地落實了“算用結合”。不管是“為算而用”的鞏固練習,還是“為用而算”的提高練習,都應該讓算與用相互依托,互為所用,體現算用和諧發(fā)展。
如:先數一數,再填一填,你能發(fā)現什么規(guī)律?
⑴ 按上圖擺好16個小正方形,計算出需要小棒的根數。
⑵ 按上圖擺法,擺出56個小正方形,計算出需要小棒根數。擺出n個小正方形呢?
⑶ 如果手頭有106根這種小棒,計算看看可以擺出幾個小正方形。
對于問題⑴,孩子們結合前面的“數一數、填一填”,列出式子:
方法一:4+3+3+3+3+3+3+3+3+3+3+3+3+3+3+3=49
方法二:4+3×15=49
對比發(fā)現:方法二比方法一來得簡練些。到了第(2)個問題時,發(fā)現方法一解決“擺出56個小正方形需要小棒根數”的問題太麻煩了,會很自然地選擇方法二。但要解決“擺出n個正方形需要小棒根數”時會思考:能不能得出一個更簡練而又有規(guī)律的式子計算類似的習題呢?于是在計算、觀察、比較后優(yōu)化出:“3n+1=正方形小棒的根數”。到了第(3)題時,發(fā)現是把“3n+1”的計算方法進行“反應用”。
在這里先是為了“用”激發(fā)了孩子“算”的本能。在孩子學會了“算”后,又自然地“用”計算的方法解決了實際問題。以用激算,其樂無窮。
綜上所述,“算用結合”課堂實踐,既要重視算理的落實與掌握,更要重視計算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算用結合的重心在“用”,采用以用引算,促算,激算的途徑與策略,為算用結合找到了三個支點:情境、活動與方法。在重視情境引入的同時,引導學生更多地投入活動探究,在活動探究中通過比較辨別,實現方法最優(yōu)化。
參考文獻
[1] 江玉芳.算用結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01):159.
[2] 鄭木英.小學數學“算用結合”教學策略[J].江西教育,2020(24):68.
[3] 魏美花.算用結合:打開計算教學另一扇門[J].數學教學通訊,2020(25):57-58.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9年度常規(guī)課題《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算用結合”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編號:2019CG042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