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赤峰市醫(yī)院康復科,內蒙古 赤峰 024000)
腦卒中也被稱作“中風”,常發(fā)生在老年群體中[1]。吞咽障礙指的是食團無法安全由口中運送至胃部,無法順利完成吞咽的一種過程,屬于腦卒中后患者常發(fā)生的并發(fā)癥之一,一旦腦卒中患者并發(fā)出現(xiàn)吞咽障礙后,會增加其發(fā)生肺炎、營養(yǎng)不良等癥狀,不僅嚴重影響到患者治療效果,導致其生活質量下降,情況嚴重者甚至還會死亡[2]。故而對腦卒中后存在吞咽障礙的患者早期展開篩查,及時予以有效治療及康復訓練則顯得尤為重要。祖國醫(yī)學對該病癥的治療有著獨特療效[3]。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討在早期聯(lián)合以康復訓練、舌針與頭針對吞咽障礙患者展開治療的干預效果,以期能改善患者病情,提高其預后質量,現(xiàn)匯總如下。
本研究選擇腦卒中后存在吞咽障礙的78例患者,根據(jù)不同治療方案,將其均分為2組。常規(guī)組中男女患者占比是22/17,患者年齡在(45-78)區(qū)間值內,年齡平均為(59.8±6.7)歲,病程平均為(43.27±9.84)d;實驗組中男女患者比例是20/19,患者年齡值在(47-75)范圍之間,均齡值是(60.1±6.4)歲,病程均值是(45.19±9.27)d。以統(tǒng)計學軟件對兩組病例資料展開分析與比較,差異較小(P>0.05),符合研究要求。
1.2.1 納入標準
(1)滿足中西醫(yī)有關腦卒中疾病診斷標準;(2)經臨床MRI或CT檢查后,為腦出血、腦梗死確診者,且伴隨著言語障礙、飲水嗆咳、吞咽困難等;(3)滿足中醫(yī)兩項或以上主癥者,如偏身異常、言語不利、神志不清、偏癱等,且可見吞咽困難、飲水嗆咳;(4)經臨床醫(yī)師講解本研究內容后,患者和(或)其家屬簽署知情書,同意加入研究;(5)有完整臨床病史資料者。
1.2.2 排除標準
(1)存在心理障礙者;(2)精神、意識方面存在障礙;(3)病危者;(4)處于昏迷狀態(tài)者;(5)無法正常交流溝通者;(6)依從性不高者。
在兩組患者入院之后,予以基礎治療,主要包括抗感染、糾正體內電解質紊亂、維持酸堿平衡、營養(yǎng)支持等。
1.3.1 常規(guī)組
在早期指導患者展開吞咽康復訓練,主要包括進食訓練、唇部訓練及舌部訓練等,每次訓練時間為30min,5次/周,持續(xù)訓練時間為6周。
1.3.2 實驗組
在此基礎上,加入舌針+頭針展開治療。(1)頭針治療:主要選擇百會穴、四神聰及語言一區(qū)作為主穴,由操作者待對穴位局部實施消毒處理后進針,其中百會穴平刺入0.5寸,實施平補平瀉法;語言一區(qū)則取頂中線,于頂顳后斜線及頂顳前斜線的1/5區(qū)域處選擇雙側穴位,以與頭皮呈30°方向進針,當針尖透到達帽狀腱膜后,留針30min;四神聰則朝著百會穴方向進行透刺。叮囑患者將口部張開,以壓舌板將舌體輕抬起來,將舌下充分暴露出來后,以一次性針灸針(0.3mm*75nn)點刺金津玉液穴,力度以輕微有出血現(xiàn)象為宜,在完成點刺操作后,讓患者做吞咽動作;之后由廉泉穴向著舌根方向進行深刺,待舌根存在酸脹感時,留針30min,每周進行6次治療,持續(xù)治療時間為3周。
(1)治療后兩組臨床療效分析,結合洼田飲水試驗結果來判定,患者經治療后,其吞咽困難癥狀并未得到改善,洼田飲水試驗結果顯示無提高,為無效;吞咽功能有所緩解,吞咽障礙癥狀顯著改善,且洼田飲水試驗評級為2級,為有效;相較于治療前,患者吞咽功能基本恢復,癥狀基本消失,且洼田飲水試驗結果顯示為1級,為顯效;(2)分析治療前后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主要包括聲嘶舌謇、食物滯留、口角流涎、進食嗆咳及飲水嗆咳等癥狀,以3級評分法來判定,得分越高表示癥狀越顯著;(3)分析治療前后兩組日常生活能力與神經功能缺損改善情況,以Barthel量表來測量患者日常生活活動功能狀態(tài),得分越高表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強;以NIHSS量表來評定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得分越低表明缺損程度越輕,疾病改善更優(yōu)。
本研究所得數(shù)據(jù)以統(tǒng)計學SPSS 21.0展開分析與處理,計數(shù)資料(臨床療效)以(%)百分數(shù)表示,數(shù)據(jù)校驗以(χ2)卡方值;計量資料(中醫(yī)積分、Barthel及NIHSS評分)則以()表示,數(shù)據(jù)校驗以(t)值,統(tǒng)計學判斷以P<0.05表明存在較大差異。
由表1得出,經實施不同治療方案后,兩組均取得一定療效,但與常規(guī)組相比,實驗組療效更顯著(P<0.05)。
由表2得出,相較于治療前,治療后實驗組中醫(yī)證候總積分比常規(guī)組低(P<0.05)。
表1 治療后兩組臨床療效分析(n,%)
表2 分析治療前后兩組中醫(yī)證候總積分(,分)
表2 分析治療前后兩組中醫(yī)證候總積分(,分)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常規(guī)組 39 12.17±0.95 7.36±1.22實驗組 39 12.04±1.01 6.15±0.87 T值 - 0.5855 5.0429 P值 - >0.05 <0.05
表3 分析治療前后兩組日常生活能力與神經功能缺損改善情況(,分)
表3 分析治療前后兩組日常生活能力與神經功能缺損改善情況(,分)
NIHSS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常規(guī)組 39 36.15±4.87 40.28±3.43 14.57±2.11 12.28±1.67實驗組 39 36.29±4.45 46.78±5.12 14.65±2.09 10.04±1.42 T值 - 0.1325 6.5867 0.1682 6.3814 P 值 -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shù) Barthel
由表3得出,經治療干預后,相較于常規(guī)組,實驗組Barthel及NIHSS評分均較優(yōu)(P<0.05)。
祖國醫(yī)學將腦卒中后并發(fā)吞咽障礙歸于“喉痹”、“暗痱”等范疇內,認為改病癥是由于平日元氣虛弱而受外邪,以及過度酒色所造成的,致病機理為本虛標實,在治療上應以益氣通絡、通利咽喉、益氣為原則[4-5]。舌針療法不僅能夠對局部組織血液循環(huán)進行改善,同時還能增加大腦血流量,加快病灶區(qū)域建立側支循環(huán),以此來實現(xiàn)重建及修復患者吞咽反射?。活^針療法可有效改善患者機體氣血運行,通過對大腦皮層進行刺激,可調節(jié)腦干網狀結構內吞咽中樞控制吞咽反射,促使吞咽肌運動變得協(xié)調,進而加快神經功能的恢復速度;康復訓練通過指的是對患者吞咽功能展開訓練,雖然可于一定程度上使得患者臨床癥狀得到改善,然而若單獨應用該治療方式,存在一定不足,即需患者主動配合實施運動,但是對于病情比較嚴重,且存在認知障礙者,則難以主動配合[6-7]。本研究通過分析單一應用康復訓練與聯(lián)合舌針、頭針療法治療腦卒中合并吞咽障礙患者的療效,結果發(fā)現(xiàn)相較于常規(guī)組,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較高,中醫(yī)證候總積分較低,且Barthel評分與NIHSS評分較優(yōu),這表明以聯(lián)合康復訓練與中醫(yī)療法治療,既能夠實現(xiàn)改善患者吞咽功能的目的,同時還能提高患者預后,臨床應用意義較高。
綜上所述,相較于單一以康復訓練治療,將其與頭針、舌針聯(lián)合應用在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治療中,所得到的療效更佳,適宜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