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鑫
(鶴壁煤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醫(yī)院骨科,河南鶴壁 458030)
腰椎手術失敗綜合征(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FBSS)的發(fā)生與硬膜外瘢痕粘連、減壓不徹底、神經(jīng)損傷、腰椎不穩(wěn)、骨質疏松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保守治療不佳者需要再次手術治療。老年患者因為內科合并癥多且復雜,手術耐受性差、風險大、術后并發(fā)癥多,臨床醫(yī)生對其開放翻修手術持慎重態(tài)度[1-2]。白一冰等[3]改良的椎間孔鏡BEIS技術更注重對受壓神經(jīng)根腹側和背側致壓因素的全面解除,具有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術后臥床時間和住院時間短等優(yōu)勢[2]。本研究自2017年1月開始采用椎間孔鏡BEIS技術治療FBSS,現(xiàn)將其與翻修手術的治療效果對比總結如下。
2017年1月~2019年6月于鶴壁煤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醫(yī)院隨機選取52例FBSS患者。納入標準:①既往有單節(jié)段腰椎手術史,術后>3個月再次出現(xiàn)腰腿痛癥狀或癥狀無改善者,CT或MRI結果與癥狀體征一致;②年齡≥60歲,性別不限;③患者無明顯腰椎不穩(wěn);④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發(fā)育性椎管狹窄、中央型椎管狹窄者;②合并嚴重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或凝血機制障礙者;③精神疾病、老年癡呆等疾病,不能正確理解研究內容者;④合并硬膜外瘢痕者;⑤平行參加其他臨床研究者。
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26例,男12例,女14例;年齡60~81(69.03±6.14)歲;病程4個月~7.2年,平均(2.08±1.26)年;首次手術方法:開窗術11例,半椎板切除術10例,全椎板減壓術5例;手術節(jié)段:L2-32例,L3-43例,L4-510例,L5-S111例。觀察組26例,男13例,女13例;年齡60~80(68.93±5.09)歲;病程4~7.3(2.27±1.48)年;首次手術方法:開窗術10例,半椎板切除術12例,全椎板切除術4例;手術節(jié)段:L2-31例,L3-42例,L4-512例,L5-S111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給予傳統(tǒng)開放手術翻修處理,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原手術切口進入,分離椎旁肌,顯露手術區(qū)域,原椎板開窗患者采用全椎板切除,先切除健側椎板,暴露硬膜,進而沿硬膜外軟組織及瘢痕,徹底減壓兩側神經(jīng)根管;已行椎板切除者,剝離硬膜外瘢痕組織,上下擴展松解,對雙側神經(jīng)根管充分減壓,術中一并行植骨融合加內固定。觀察組給予BEIS技術治療,采用BEIS技術實施微創(chuàng),C型臂下定位責任間隙作為穿刺路線,并作皮膚標記。常規(guī)局部麻醉,按照標記點位置進行穿刺,達到預期位置后再次實施浸潤麻醉,置入導管,并于標記點開約0.8 cm皮膚切口,完成后插入錐形軟組織擴張桿和擴張器,對組織實施擴張,切割深筋膜,植入TOM針,C型臂透視確保TOM針位置無誤后,拔出TOM針芯,置入導絲,并對椎間孔進行逐步擴大,完成后裝入套筒,再次確認位置良好后,將導絲、擴張桿退出,置入椎間孔鏡,通過髓核鉗清除增生肥厚組織,選擇雙極射頻行皺縮成形術,擴大側隱窩,松解神經(jīng)根,至硬膜囊出現(xiàn)自動搏動,直腿抬高時神經(jīng)根全程滑動良好,自感癥狀好轉,檢查術野內是否存在出血點并進行電凝止血,結束手術拔出內鏡和工作管道。
①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時長、術后臥床時長、住院時長等圍手術期指標;②術前和術后1個月、3個月、6個月、12個月時,采用VAS評分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評估患者的腰部功能障礙。療效評定:結合Nakai標準進行評估,優(yōu):無陽性癥狀體征,日常工作與生活無影響;良:基本無陽性癥狀和體征,勞累后偶有輕度自感癥狀;可:存在輕度陽性癥狀和體征,但較術前程度顯著降低,日常工作或生活受一定影響;差:未達上述標準或加重。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后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術后1、3、6、12個月,兩組VAS評分和ODI指數(shù)均較術前顯著下降(P<0.05),且觀察組同期VAS評分和ODI指數(shù)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3。觀察組優(yōu)良率為92.31%,高于對照組的80.77%,但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4。
表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VAS評分比較
表3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ODI相比較
表4 兩組臨床療效相比較[例(%)]
國外報道腰椎術后疼痛發(fā)生率和需再次手術率分別為5%~74.6%和13.4%~35.0%,國內報道FBSS發(fā)生率約為15%~40%[4-5]。國內外對FBSS治療一般遵循保守-手術治療的階梯式方式,保守治療不佳的患者需要二次手術治療,但對FBSS的再手術方案仍有許多爭議[6]。
BEIS技術是在TESSYS技術基礎由白一冰教授改良的第三代脊柱內鏡微創(chuàng)手術,改變傳統(tǒng)以疝出物為目標的思路,推出全面神經(jīng)根和硬膜囊減壓松解的理念,手術視野更寬,擴展空間更大,適應證更廣[7],術后疼痛緩解、腰椎功能改善及優(yōu)良率方面具有優(yōu)勢[8-9]。研究[10]顯示,BEIS技術穿刺及建立通道的頭傾角可達60~70°,高髂嵴L5-S1節(jié)段椎管狹窄和椎間盤突出也可建立有效的工作通道,加之其穿刺方向為下位椎體上緣和相應椎體上關節(jié)突尖部連線,術中保持透視可及時調整穿刺方向,雖然穿刺角度增大,但未增加損傷相應節(jié)段出口神經(jīng)根的風險。
本研究利用BEIS微創(chuàng)的技術特點用于治療FBSS,通過椎間孔入路避免因為前次手術入路遺留瘢痕粘連帶來的神經(jīng)根及硬膜損傷風險。結果顯示,BEIS技術治療患者的手術、術后臥床、住院等時間及術中出血量均優(yōu)于再翻修手術組,術后VAS評分和ODI指數(shù)改善效果均優(yōu)于再翻修手術組,提示BEIS技術治療FBSS符合微創(chuàng)理念,可加快患者術后康復。筆者認為,BEIS技術與再翻修手術相比較,具有明顯優(yōu)勢:①減壓范圍和操作空間優(yōu)于傳統(tǒng)椎間孔鏡技術操作,拓寬了椎間孔鏡的適應證,可同時行椎間盤摘除、纖維環(huán)成形及骨贅清除等操作;②對椎管內結構干擾小,術后瘢痕組織少,避免了遠期療效不佳;③局麻下操作,術中可實現(xiàn)醫(yī)患之間對話,及時評估手術效果,防止不必要的醫(yī)源性神經(jīng)粘連;④可有效圍繞硬膜囊、行走根和出口根行270°減壓。BEIS技術成功的關鍵在于:穿刺必須至上關節(jié)尖部BEIS點,頭傾角與上關節(jié)突內側壁保持一致,側臥位可增加頭傾和腹傾角,有利于套管置入和增加操作空間。
綜上所述,經(jīng)椎間孔鏡采用BEIS技術治療FBSS患者,較傳統(tǒng)再翻修手術的創(chuàng)傷更小、恢復更快,術后恢復效果更佳,具備微創(chuàng)特色,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