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現飛,梁云,賈惠東,張愛霞,遲艷艷
(1.聊城市婦幼保健院中醫(yī)推拿科,山東聊城 252000;2.聊城市人民醫(yī)院香江分院中醫(yī)科,山東聊城 252000)
先天性肌性斜頸是胚胎發(fā)育過程中,胸鎖乳突肌內有纖維瘤生成導致,在嬰兒出生時或出生一段時間后可在頸部捫及腫塊,部分病例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頭部和頸部偏轉,甚至導致顱骨發(fā)育不對稱、脊柱畸形[1-2]。生物反饋電刺激在周圍神經及中樞神經功能紊亂、肌源性運動障礙、失用性肌攣縮等方面均有廣泛運用,是通過探測表面肌電的變化,來捕捉患者的動作意愿,從而提供適宜的電刺激,改善或恢復肌群功能[3]。本文對生物反饋電刺激聯(lián)合推拿治療先天性肌性斜頸的臨床價值進行研究,為改善患兒斜頸、促進臨床療效提供理論支持。
選擇2016年10月~2019年9月收治的126例先天性肌性斜頸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聯(lián)合組各63例。對照組中,男34例,女29例;年齡92~321 d,平均(189.5±10.3)d;左側28例,右側35例。聯(lián)合組中,男33例,女30例;年齡90~319 d,平均(188.7±10.1)d;左側26例,右側3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監(jiān)護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②可在患兒頸部捫及硬腫塊,無紅腫熱痛、可活動;③頭頸部偏斜及項肌緊張;④影像學檢查顯示胸鎖乳突肌腫塊邊界清晰、無組織粘連等,確診為先天性肌性斜頸;⑤未進行過類似治療。排除標準:①急性化膿性炎癥、急性濕疹、活動性出血傾向、病理性黃疸;②心腦、肝腎等功能嚴重障礙或頭頸部皮膚破損感染、對直流電流過敏;③為先天性頸椎畸形、頸椎脫位、頭頸部神經病變等其他疾病導致的斜頸畸形;④聽力、眼肌、肢體等發(fā)育障礙,臨床資料不全者。
對照組:給予推拿治療。①肌肉松解:患兒面對家長,坐于其懷中逗引;操作者一手托住患兒下巴,使其后伸,一手從患側胸鎖乳突肌乳突及上頸線,用捏、按、揉、擦手法自上而下推拿,如腫塊較大,可適度加重腫塊周圍的推拿力度,每次5 min,2次/d。②腫塊松解及按摩:一手固定患兒頭部,一手用食指或拇指點、揉患側腫塊,力度以深達肌層為宜,每次5 min,2次/d;一手固定患兒頭部,用拿、拍手法按摩胸鎖乳突肌腫塊2~3 min,2次/d。③頸部旋轉訓練:一手托住患兒后頸,一手放于患兒額頭,緩慢輕柔地將患兒頭部屈向健側并維持10 s,再盡量牽伸頸部,進行頸部旋轉訓練,重復10次為1組,共訓練10組;用大魚際揉摩患側面部、胸鎖乳突肌5 min,2次/d。以上治療,每周治療5 d,持續(xù)6個月,同時督促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通過玩具、音樂、玩耍等促使患兒頸部主動屈向健側和體驗不同姿勢。
聯(lián)合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常規(guī)消毒兩側胸鎖乳突肌后,將生物刺激反饋儀C4Plus(南京偉思醫(yī)療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蘇食藥監(jiān)械(準)字2014第2260189號)的電極分別放置在患側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乳頭肌腱處、健側胸鎖乳突肌中段;脈沖寬度0.2~0.4 ms,脈沖周期1.0~1.5 s,延時時間0.1 s,刺激頻率8~12 HZ或以引起患兒肌肉明顯收縮及耐受為宜。每次治療15~20 min,1次/d,每周治療5 d,共治療6個月。兩組治療過程中,均嚴格注意患兒皮膚的清潔護理、營養(yǎng)均衡,并定期門診、電話隨訪。
(1)頭頸部角度:將大型量角器放于患兒頭下,使量角器中線與患兒軀干中軸平行,妥善固定患兒肩膀,通過逗引、被動活動來測量頭部偏斜角度、患側屈向健側度、頸部旋轉度,每個角度測量3次,再取平均值。(2)腫塊體積:治療前后均進行頸部超聲檢查,以測定胸鎖乳突肌腫塊體積。(3)臨床療效:參考2018年《先天性肌性斜頸的循證醫(yī)學指南》[4]和臨床檢查結果進行評價,治愈:胸鎖乳突肌腫塊、攣縮、頭部偏斜等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顯效:腫塊縮小≥80%,胸鎖乳突肌攣縮、頭部偏斜、頭頸部活動度等癥狀體征明顯好轉;有效:腫塊縮小30%~79%,胸鎖乳突肌攣縮、頭部偏斜、頭頸部活動度等癥狀體征有所改善;無效:以上結果均未達到。
對照組治療后的頭部偏斜角度顯著高于聯(lián)合組,患側屈向健側度、頸部旋轉度顯著低于聯(lián)合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對照組治療后的腫塊體積顯著大于聯(lián)合組,總有效率(84.13%)顯著低于聯(lián)合組(95.2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3。
表1 兩組頭頸部角度比較
表2 兩組腫塊體積比較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先天性肌性斜頸好發(fā)于兒童,右側多于左側,病情不斷進展可累及全層胸鎖乳突肌,若治療不當,會致頸部肌肉形成硬束條狀物,頭面部因其牽拉而發(fā)生斜頸、面部畸形,進而引起下頜運動受限、兩眼不在同一水平、雙肩不平[5]。推拿是通過刺激皮膚組織中的末梢神經,促進血液、淋巴循環(huán)的過程,能將機械能傳化熱能,從而調和營衛(wèi)、消腫散瘀,降低肌肉緊張度[6]。本研究結果中,兩組治療后的頭頸部角度均有明顯改善,可見推拿能夠有效改善斜頸畸形及其相關癥狀。頭部偏斜角度越大,對脊椎發(fā)育的影響越大,在引起患側面部軟組織隨生長發(fā)育進一步縮短、頸部深筋膜攣縮變厚、斜方肌變短時,還可導致頭部自主運動障礙[6]。生物反饋電刺激是通過傳導神經沖動,加強大腦對癱瘓肌肉的控制,達到增強肌力、避免神經網絡重建中肌肉纖維化或攣縮、改善頸部功能的目的。因此,聯(lián)合組治療后的頭部偏斜角度顯著低于對照組,患側屈向健側度、頸部旋轉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并且,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聯(lián)合推拿還能增強小兒體質,但保守治療對1歲內患兒的效果最好,對于1歲以上或斜頸較為嚴重的患兒還應考慮手術治療[7]。
相比單純的頸部牽拉,推拿開筋散結手法多樣,可根據患側胸鎖乳突肌及腫塊情況靈活選擇;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則能在頸部肌肉得到充分軟化后,促進細胞的生長修復,抑制膠原纖維的形成,減少組織結構的微損傷[8-9]。但嬰幼兒皮膚嬌嫩、形氣未充、筋骨不堅,在進行腫塊或穴位按壓時,還應注意掌握力度,并根據表面肌電和治療進展調節(jié)電刺激強度,避免引起肌肉強直收縮,或致細胞興奮性過低。胸鎖乳突肌腫塊在出生后2個月內的體積最大,如果不消失或持續(xù)增大,斜頸將持續(xù)存在,引起頸部組織粘連,頭頸部畸形難以矯正[10]。對照組治療后的腫塊體積顯著高于聯(lián)合組,說明生物反饋電刺激聯(lián)合推拿治療能有效加快腫塊消退速度。此外,其還有以下優(yōu)勢[11-12]:(1)松弛患側胸鎖乳突肌,提高健側胸鎖乳突肌肌力,平衡頸部兩側肌力,抑制局部組織過度機化;(2)促進胸鎖乳突肌發(fā)育,緩解患側胸鎖乳突肌壓力,減輕無菌性炎癥,從而改善肌肉退行病變及瘢痕化;(3)增強副神經及第2~4頸神經前支對胸鎖乳突肌的支配,有利于糾正不良姿勢和頭頸部隨意運動的發(fā)展。
綜上所述,生物反饋電刺激聯(lián)合推拿治療可顯著改善先天性肌性斜頸臨床癥狀,縮小腫塊,促進臨床療效,有較高的運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