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曉偉,趙智勇,沙 茜,常雅潔,楊仁燦,陳吉紅,韓 敏,張 斌,胡清泉
(云南省畜牧獸醫(yī)科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4)
利用曝氣方法處理污水是常見的污水處理技術,能去除多種有害物質,具有高效節(jié)能、成本低等優(yōu)點,因而在污水處理中得到日益廣泛的應用。曝氣的原理是給污水中充入空氣,提高污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以促進好氧細菌的生長,從而加速污水中氨氮等有機物質的分解,實現凈化水質的目的。曝氣越充分,越能促進好氧菌的生長,因而曝氣強度的大小會直接影響污水處理的效果。畜禽養(yǎng)殖污水處理要求方法簡單、設備投入成本低。本試驗采用不同間隔時間曝氣處理養(yǎng)殖污水,以探索較為經濟、高效的治污方式。
1.1 儀器設備大小相等的PVC圓桶(高1.5 m,直徑1.5 m)5個、電磁式空氣壓縮機4臺、循環(huán)定時開關4個、酸堿度氧化還原在線分析儀1臺、分光光度計等。
1.2 養(yǎng)殖污水來源于當地養(yǎng)殖場未處理的養(yǎng)殖污水,水溫10~13 ℃。
1.3 方法
1.3.1 曝氣方法分別向5個PVC圓桶內注入養(yǎng)殖污水(污水提前進行沉淀過濾)直至桶滿。其中1個桶為對照組,不注入空氣;其余4個桶分別設為試驗1、2、3、4組,按照不同的間隔時間利用空氣壓縮機向桶內充入空氣進行曝氣。曝氣時間見表1,采樣時間見表2。試驗連續(xù)進行31 d。
表1 不同試驗組曝氣及間隔時間
表2 采樣時間
1.3.2 檢測項目pH值測定采用酸堿度氧化還原在線分析儀,總磷測定采用鉬酸銨分光光度法(GB 11893—1989),總氮測定采用堿性過硫酸鉀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HJ 636—2012),氨氮測定采用蒸餾-中和滴定法(HJ 537—2009),COD(化學需氧量)測定采用重鉻酸鹽法(HJ 828—2017)。
2.1 pH值及變化pH值對于處理污水中的COD、氨氮、總磷、總氮有一定影響。pH值為5~9時對這幾種污染物的去除率最高。由圖1可見:試驗期間污水的pH值為7~10,基本處于適宜范圍內。此外,微生物適宜的生活水溫為15~35 ℃,好氧微生物生長繁殖的最佳溫度為20~37 ℃[1]。本試驗的水溫為10~13 ℃,可能對實驗的效果有一定影響,但影響不大。
圖1 污水pH值及變化
2.2 COD濃度及變化由表3、圖2可見:從11月9—25日(前17 d),對照組COD去除率為8.45%,試驗1組為9.46%,試驗2組為13.86%,試驗3組為14.33%,試驗4組為16.63%,去除效果均一般。從11月26日—12月9日(后14 d)COD均明顯升高。
表3 試驗17 d COD濃度
圖2 污水中COD濃度及變化
2.3 氨氮含量及變化由表4、圖3可見:整個試驗期各組氨氮含量均呈迅速下降趨勢,31 d 時氨氮的去除率分別為:對照組48.10%,試驗1組80.28%,試驗2組 97.89%,試驗3組100%,試驗4組 98.61%。 其中試驗2、3、4組在曝氣31 d 時均幾乎完全去除。從經濟效益考慮,以曝氣30 min(間隔30 min)或45 min(間隔15 min)即可。
表4 氨氮含量
圖3 污水中氨氮含量及變化
2.4 總氮含量及變化由圖4、表5可見:至11月25日(前17 d),總氮去除率分別為:對照組18.80%,試驗1組20.34%,試驗2組28.61%,試驗3組 38.89%,試驗4組42.98%。曝氣31 d后去除率分別為:對照組29.15%,試驗1組28.03%,試驗2組 31.64%,試驗3組 46.56%,試驗4組53.22%;與前 17 d 比較增加百分率不大。從經濟效益考慮,對總氮的去除以曝氣45 min(間隔15 min),共17 d為宜。
圖4 污水中總氮含量及變化
表5 總氮含量
2.5 總磷含量及變化由表6、圖5可見:曝氣第17 d總磷去除率分別為:對照組35.15%,試驗1組69.73%,試驗2組69.03%,試驗3組80.94%,試驗4組 77.33%。曝氣31 d時總磷去除率分別為:對照組44.36%,試驗1組42.64%,試驗2組24.76%,試驗3組57.70%,試驗4組56.28%;各試驗組后期總磷含量均有所上升。因此,曝氣時間以45 min(間隔15 min),共17 d為宜。
圖5 污水中總磷含量及變化
表6 總磷含量
曝氣對養(yǎng)殖污水pH值影響不大;COD的變化呈先降低,后上升的趨勢。從經濟效益考慮,氨氮在曝氣31 d時均幾乎完全去除,以曝氣30 min(間隔30 min)或45 min(間隔15 min)即可;總氮和總磷的去除以曝氣45 min(間隔15 min)為宜。
4.1本試驗過程中COD濃度呈先降低,后上升的趨勢。一般文獻資料COD都是呈下降趨勢,分析上升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種:(1)在曝氣的整個過程中,懸浮物的量會隨著曝氣時間的延長而增加,而懸浮物中包括不溶于水的有機物和無機物、泥沙、微生物等,在檢測過程中當污水中的懸浮物與溶解氧產生化學反應時,使COD 的測定值在原基礎上明顯上升,而水中還存在自身具備還原性的懸浮物,也會使COD 測定值出現上升的情況[2]。(2)污水中含有大量微生物,隨著曝氣時間的增加,厭氧菌和好氧菌相互作用,可能對某類細菌的生長產生影響,從而影響COD的含量。(3)由于本試驗的污水不是可循環(huán)的,在不斷充入空氣的時候有可能使水中溶解氧濃度達到飽和,反而抑制好氧細菌的生長[3]。
4.2有文獻表明,COD濃度的增加對氨氮的去除效果影響較大,隨著COD濃度的增大,氨氮去除效果逐漸降低[4]。在本實驗中,隨著COD濃度的增大,氨氮去除率卻沒有降低,證明本實驗方法有較好的氨氮去除效果。分析原因可能有:(1)曝氣實驗設備的不同。(2)由于COD在測定中存在偏差,而實際數值沒有增大很多,所以氨氮濃度受此影響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