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 亮
新鄉(xiāng)同盟醫(yī)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800)
腦卒中屬于臨床極為常見、發(fā)病率及致殘率極高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其中肩-手綜合征是作為腦卒中后常見上肢功能并發(fā)癥之一,臨床主要以上肢肩痛手部腫脹,且伴關節(jié)活動受限為表現,嚴重降低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通??祻椭委熤饕且晕麽t(yī)藥物治療、運動鍛煉、物理療法等手段來作為緩解及控制病情發(fā)展惡化,雖獲得一定成效,但預后仍未達到預期滿意效果。經有關研究發(fā)現,中醫(yī)療法在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中更易于患者接受、安全性高,可對預后康復方面起到積極、促進作用[1]。本文對我院2018年截至2020年3月入院接受治療76例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提供針灸聯合康復治療三級治療方案后臨床療效深入探析,該報道如下。
1.1調查對象 采集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患者共76例,結合治療方式分為甲乙組(n=38),甲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5例,年齡52~76歲,平均年齡(62.57±1.43)歲;疾病類型:腦梗死48例、腦出血28例;偏癱部位:左側45例、右側31例;乙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55~78歲,平均年齡(62.34±3.16)歲;疾病類型:腦梗死46例、腦出血30例;偏癱部位:左側42例、右側34例;納入標準:(1)經系統檢測明確,符合《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腦卒中診斷標準;(2)經患者及家屬同意主動配合本次研究,并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核批準。排除標準:再發(fā)腦梗死、腦實質疾病及合并癲癇者;(2)嚴重溝通意識障礙、精神異常疾病及中途退出治療者。甲、乙兩組對象資料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分組與治療方式 甲組:西藥常規(guī)治療吡拉西坦(8g)稀釋于5%葡萄糖溶液250ml靜滴,1次/d;必要時,給予心理療法、飲食療法、運動療法及物理療法等,具體結合患者事情病情給予對癥治療。
乙組:基于甲組聯合針灸穴位注射與康復訓練三級治療方案
(一) 針灸穴位注射:(1)依次取患者肢體肩髃-曲池-外關-合谷等六個穴位,取一次性毫針(0.35*50),通過平補平瀉手法、捻轉提插瀉法刺穴,以患者局部酸脹感,且向周圍放射為度,將預先備好3cm艾柱套在針尾處,點燃、施灸。(2)以患者感溫熱,且無燒灼感為宜,直至艾灸完全燒盡,留針30min,1壯/d,20d/療程,一旦出現灼熱感,立即停止艾灸。
(二)康復訓練:(1)良肢體位擺放。仰臥時,患側肩胛和上肢下墊一長枕,手指伸展位,平放于枕上,腕關節(jié)背屈;床上坐位或輪椅坐位時應讓病人把患側手放在胸前擱板上,維持腕關節(jié)背屈。(2)功能訓練。以BObath為主要訓練療法,指導患者練習聳肩動作,并協助患者抓握木棍、擰毛巾及肩胛骨主動、被動運動,(3)手指纏繞法。取一長度為1mm~2mm繩子,并遵循由遠端至近分依次對手指、手掌直至腕關節(jié)纏繞,解開。2~3次/d,40min/次,20d/療程[2]。
1.3觀察條目 (1) 兩組肩關節(jié)治療前、后活動度(屈曲、外展、外旋、內旋);(2) 兩組治療前、后(認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運動功能、手部腫脹);(3)兩組臨床有效率。
1.4療效判定 (1)依據VAS視覺模擬評價患者屈曲、外展、外旋、內旋動作,總分0~10分,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劇烈疼痛,分數越高,則代表患者活動度越差,疼痛感越強;(1)采用MMSE簡易精神狀態(tài)檢查量表對患者認知功能予以評分,總分0~35分,分數越高,則為患者認知功能能好,反之,分數越少,則為患者認知功能越差[3];(2)采用MBI指數量表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估,共10項內容,總分0~70分,分數越低,則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差[4];(3)采用FBA運動功能評分,評價患者(上肢被動活動范圍、上肢與腕手關節(jié)運動功能),總分0~70分,分數越高,則為患者運動功能越好[5];(4)采用手部腫脹評分評估患者手術腫脹程度,總分0~6分,0分為無水腫;6分為嚴重水腫。分數越低,則為水腫越輕[6];(5)臨床療效是以3個等級(有效、好轉、無效)進行判定,隨訪觀察關節(jié)疼痛徹底消失,關節(jié)活動度達到正常,且無任何水腫及肌肉萎縮現象,則為有效;關節(jié)疼痛較治療前明顯減輕,但活動度受限,且無水腫及萎縮,則為好轉;以上達不到任何一項者,則為無效[7]。
2.1比較兩組肩關節(jié)活動度情況 表1可知甲組屈曲、外展、外旋及內旋等肩關節(jié)活動度治療后均與乙組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認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運動功能與手部腫脹程度評分 表2可知甲組認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運動功能及手部腫脹程度治療后均較乙組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無差距,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肩關節(jié)活動度對比
表2 兩組認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運動功能、手部腫脹比對分)
2.3比較兩組臨床治療效果 表3可知甲組臨床有效率與甲組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對比(n,%)
西醫(yī)認為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對患者日常生活質量造成極大影響。藥物治療、物理療法是用來作為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常用手段,但預后患者上肢功能無法得到明顯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恢復不理想等情況,極易增加復發(fā)及致殘的可能性[8-9]。中醫(yī)認為腦卒中肩-手綜合征屬于氣虛血淤、絡阻不通證范疇,病因在于中風后血陰陽不足,風火痰瘀邪氣入內,形成脈阻,氣滯水停,應遵循益氣活血、通絡止痛為治療原則?!秲冉洝分嗅樉难ㄎ蛔⑸渲委煂儆谥嗅t(yī)傳統療法之一,亦是作為痹癥簡便有效的治療手段,具有疏通經絡、解痙止痛之功效。通過針刺上肢肩髃-曲池-外關-合谷等六個穴位傳入到人體內,刺激到大腦皮層,血液供應到大腦,最終有利于患者患肢功能恢復[10-12]。此外,在改善患者病情、患肢活動運動以及疼痛度方面更具有安全性和穩(wěn)定性,進而更利于患者各功能鍛煉??祻陀柧毷且环N圍繞患者上肢功能進行綜合干預有效輔助方法,即良肢體位擺放法、功能訓練及手指纏繞法,有效改善了患者上肢肌肉血管的舒縮與彈力,從而極大程度地減輕了患者因水腫帶來的疼痛,故二者聯合作用后可充分發(fā)揮出相互協同的作用[13-15]。
此次實驗具體闡明甲組治療后肩關節(jié)活動改善水平交乙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甲組治療后認知功能、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等4項指標評分分別高于乙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甲組治療后臨床有效率94.74%,優(yōu)于乙組臨床有效率76.32%,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較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采用針灸穴位注射與康復訓練三級治療方式獲得效果顯著,具有安全性更高、可行性更強等優(yōu)勢,促進患者預后恢復。
綜上所述:選擇針灸穴位注射、康復訓練聯合療法可有效緩解患者疼痛,增強肩關節(jié)活動度,提高治療效果,可作為首選的聯合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