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素蘭
全面深化和推動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離不開教師職稱制度的改革。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定,既是教師自身專業(yè)發(fā)展的需求與途徑,也是發(fā)揮學校用人管人作用、激發(fā)辦學活力的重要手段,更是國家教師隊伍專業(yè)化的體現(xiàn)。
中小學教師職稱設立的初衷,是為了激勵教師從教,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鼓勵教師更加全心全意投身教育事業(yè)。同時,教師職稱評定代表著教師榮譽以及晉升的階梯,工資也會隨職稱的變化而變化。
誠然,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自1986年建立以來,對推動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起到了極大作用。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近年來關于教師職稱制度的爭議時有發(fā)生,教師職稱成了不少教師心中的“痛”,有些教師甚至建議取消職稱制度,原因何在?筆者認為,關鍵在于教師職稱評定工作的定位不夠明確,職稱評定標準有時脫離教育教學工作實際,附加條件繁多,如論文發(fā)表、課題立項、各種優(yōu)秀表彰等。此外,評定過程煩瑣、評定程序不公開、名額有限制等問題也廣受詬病。因此,不少教師對評職稱失去了信心,也有一些教師提出,應按照教齡自然晉升。如果優(yōu)秀教師得不到鼓勵和發(fā)展,必然會打擊其從教的積極性。而一旦直接取消現(xiàn)有教師職稱評定制度,教師之間的良性競爭氛圍有可能會面臨瓦解,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更將無從談起。
那么,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到底該走向何方?筆者認為,任何制度都不可能完美無缺,就目前來看,教師職稱制度依然利大于弊,不可能將其取消。但是針對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我們的確需要進行有魄力的改革,使其不斷完善,真正成為優(yōu)秀教師的期待、懈怠教師的警醒。
一是從國家層面加強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頂層設計。 2015年8月,人社部、教育部印發(fā)了《關于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改革原中學和小學教師相互獨立的職稱(職務)制度體系(即按照原有職稱系列,中學教師最高級別為副高級,小學教師最高級別為中級)。新的職稱制度實施后,各省均開展中小學教師正高級職稱的評審工作,受到廣大教師的好評。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試點已逐步成熟,2021年將在全國全面推進中小學職稱評定制度,說明教師職稱制度在不斷完善,職稱結構走向合理,更加符合中小學教師職業(yè)成長規(guī)律和人才評價規(guī)律。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雖然已經突破天花板,為中小學教師職業(yè)發(fā)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但在評定宗旨、標準、內容、過程和條件以及執(zhí)行公辦民辦學校教師同等政策等方面,還需要有明確的規(guī)定、要求和指引,加強可操作性。
二是要逐漸提高中小學教師高級職稱尤其是正高級職稱的比例。中小學教師正高級職稱的設置,不僅有利于提升中小學教師的社會地位,而且能有效調動中小學教師長期從教、終身從教的積極性,能夠吸引更高水平人才從教,但目前的比例有待提高。據(jù)統(tǒng)計,2009年~2019年期間,學前教育教師高級職稱比例從0.65%提高到1.43%;小學教師高級職稱從0.93%提高到7.19%,小學正高級教師占比0.01%;特教學校教師高級職稱從6.08%提升到15.13%,特教學校教師正高級教師占比0.07%;初中高級職稱教師從11.26%提升到19.87%,初中正高級教師占比0.05%;普通高中高級職稱教師從23.41%提升到27.85%,普通高中正高級教師占比0.25%??梢娭行W正高級教師比例整體偏低,有些地方在試點探索過程中比例均有提高,為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提供了可供選擇的探索與借鑒。
三是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定標準要以“潛心育人”為先導。首先,要將師德和教育教學能力、業(yè)績、貢獻作為評價的主要內容,注重教育教學實踐經歷,避免過分強調論文、學歷、課題等,引導廣大教師潛心教育教學。其次,職稱評定中,應采取“說課講課、面試答辯、專家評議”等方法,增加現(xiàn)場觀課、師生座談訪談等,讓評定更具真實性,凸顯教師教育教學的專業(yè)水平。再次,健全評定工作程序和規(guī)則,加強專家考核,建立評審專家責任制。強化監(jiān)督機制,紀檢監(jiān)察部門加強評定過程和結果的監(jiān)督。最后,實行推薦結果公示和最終評審結果公示制度??傊處熥钪匾墓ぷ魇墙虝?,教師的職稱評定應與教師的教育實際情況相結合。
四是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定過程要公開公正、刪繁就簡。職稱的競聘過程最為教師所詬病。據(jù)反映,一些地方的評定過程不公開、不透明,決定權甚至掌握在一小部分人手里,最終導致有能力、有經驗的教師反而不如有關系的教師等不公現(xiàn)象。筆者認為,教師職稱評定過程一定要公開公正,真正實現(xiàn)能者上庸者下。評定過程中,要弱化廣大教師“叫苦”的論文和課題,將課程教學、學生和家長的滿意度、任班主任的年限、帶班獲獎情況等方面作為重點。新時代教育改革劍指“破五唯”,就要切實改變職稱評定過程中過分強調課題、論文、學歷的傾向,注重師德素養(yǎng)、教育教學、教學方法、教學一線實踐經歷。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事關千余萬教師,改革就是要讓政策導向關注教育教學、關注教育一線。
五是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定權利和指標要適度下放。職稱評定需要堅持激勵政策適度傾斜原則。職稱評定的具體方式與過程,包括權力下放與指標分配,各地可以進行探索與創(chuàng)新。筆者認為,對于正高級教師職稱評定,首先要完善正高級教師評價標準,充分發(fā)揮正高級教師職稱評定的激勵導向作用,讓更多優(yōu)秀教師“跳一跳能夠得著”。其次要全面下放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定權限,把高級職稱評定權限下放到省轄市,中級職稱評定權限下放到縣(市、區(qū))甚至學校(比如在一些示范性學校進行試點),發(fā)揮用人單位自主性,由學校自主確定職稱評定計劃。再次是各地根據(jù)實際情況調整高級教師尤其是正高級教師比例,同時放寬農村教師的評價標準和職稱指標比例,對優(yōu)秀教師和長期在農村任教的教師給予政策傾斜,符合相應條件的可不受結構比例限制,越級或評聘高級教師職稱。
中小學教師的職稱評定不僅涉及能否增加薪資待遇,更代表著教師的努力是否得到了專家、同行和學校的認可。在某種意義上,職稱既是評定教師努力的依據(jù),也是對努力、奮進的一種贊美和表揚。正高級教師比例受限,容易引發(fā)教師之間、教師與領導、教師與評委之間的矛盾,也有可能讓腐敗有機可乘。評上正高級教師的與未評上的收入差距過大,還容易導致未評上的優(yōu)秀教師產生心理失衡問題,或跳槽或流失??傊?,中小學高級教師職稱尤其是正高級職稱評審,是高利害事件,必須給予高度重視。
筆者相信,在新時代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會不斷走向完善,職稱評定的宗旨必將凸顯“潛心育人”,評定標準會更為科學、過程更加公平并且高效,使教師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日益增強,使教師不再為職稱所累,更好地靜心教書、潛心育人。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師發(fā)展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