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巴以沖突終于迎來?;?。連日來,新華社記者們從前線發(fā)回的一系列獨家報道,引人關(guān)注。什么是“炸樓電話”和“敲房頂”?“定點清除”有多準?親歷轟炸是什么感受?聽記者們講述那些埋在熱點里的獨家、隱在硝煙中的日常。
11天激烈沖突,上千人傷亡,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終于在2021年5月21日迎來?;稹_B日來,新華社記者們從前線發(fā)回了一系列獨家報道,引人關(guān)注。
過去幾十年來,一任又一任的新華社記者在這片從未遠離硝煙的土地上,在國際社會聚焦下或忽視時,持續(xù)留下屬于中國媒體的記錄和聲音。什么是“炸樓電話”和“敲房頂”?“定點清除”有多準?親歷轟炸是什么感受?聽他們講述那些埋在熱點里的獨家、隱在硝煙中的日常。
“炸樓電話”是“敲房頂”的升級版
新媒體時代,這場巴以沖突中的一些細節(jié)經(jīng)由社交媒體放大,格外引人關(guān)注。其中之一就是加沙居民收到以色列電話通知“即將炸樓”。
曾在加沙分社常駐的前新華社記者、國際問題專家、浙江外國語學院環(huán)地中海研究院院長馬曉霖說,以色列的這種操作,一來是基于巴以力量嚴重不對等,二來是顧忌國際國內(nèi)輿論壓力。
常駐加沙地帶的新華社記者們再熟悉不過,“炸樓電話”其實就是“敲房頂”的升級版。
所謂“敲房頂”,是指以色列一般會出動兩架直升機,一架懸空警戒,另一架實施攻擊。攻擊前會朝轟炸目標屋頂或附近空地用機槍掃射,以警告和驅(qū)趕目標建筑內(nèi)的人員。
常駐加沙的新華社記者辛儉強說,以色列每次空襲時,他都要站在位于分社所在高層樓的樓頂平臺上,把武裝直升機發(fā)射的每一枚火箭彈數(shù)得一清二楚。
辛儉強印象最深的是,2001年5月,以色列“放風”為報復海濱城市內(nèi)坦亞遭受“自殺式”襲擊,要用F-16戰(zhàn)機空襲加沙。5月18日下午,數(shù)架以色列戰(zhàn)機在加沙城上空頻繁穿梭,發(fā)出巨大轟鳴。當天云層很厚,看不到戰(zhàn)機,城內(nèi)氣氛猶如暴風驟雨前夕,壓抑得喘不過氣。
當晚8時30分,“咣”的一聲巨響在頭頂炸裂,地面隨之顫抖,辛儉強不由自主地蹲下。遭到轟炸的第一個目標是不遠處的阿拉法特官邸。每一次爆炸,樓道里的大落地窗都被震得抖動,幾欲碎裂。當他數(shù)到第16次爆炸時,空襲終于停了下來,一片死寂。這場空襲造成12人死亡,數(shù)十人受傷。
加沙地帶人口稠密,怎能不傷及無辜?
新華社記者王昊回憶,2006年夏天,以色列對加沙展開軍事行動,他簽署“生死狀”后進入加沙。近些天來,他格外關(guān)注巴以沖突,很多畫面與當年親眼所見重疊。
“以色列導彈精準得很,但再精準都不可能避免群死群傷?!蓖蹶徽f,他清晰地記得,第一次看見從廢墟中挖出幾個月大的嬰兒遺體時,錯愕與痛楚之間,他無法按下快門?!拔乙采頌槿烁?,可想而知孩子親人的感受?!?/p>
“定點清除”陰影下將“CHINA”寫在車上
總看巴以新聞的人,對“定點清除”一詞肯定不陌生。本輪沖突中,以色列空襲炸死了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簡稱哈馬斯)下屬武裝派別卡桑旅多名高級指揮官,還空襲了哈馬斯領導人葉海亞·辛瓦爾等人的住宅。
在新華社中文稿件中,第一次將以色列的精準打擊手法表述為“定點清除”,是2001年8月4日馬曉霖所寫的《巴官員指責以色列企圖暗殺法塔赫領導人》。這一表述被沿用至今。
馬曉霖說,因為秘而不宣,這種襲擊往往讓人神經(jīng)緊張,容易造成誤擊、誤傷。他在加沙駐外時,在自己的汽車上用大號字寫上“CHINA”(中國),陽臺上也會掛出中國國旗。
辛儉強說,駐加沙城的外國使團和聯(lián)合國機構(gòu)辦公地點也都在樓頂顯著位置升起各自旗幟,而且不像別的地方僅掛一面,而是掛出數(shù)面,為了提醒以方不要誤擊。
2001年,以方用導彈炸死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簡稱人陣)總書記阿里·穆斯塔法。之后,以穆斯塔法命名的人陣民兵組織刺殺以色列右翼知名人物澤維,點燃了巴以沖突又一個暴烈階段。
常駐耶路撒冷的新華社記者劉洪說,2004年春天,巴以局勢猶如走到火山爆發(fā)頂點,標志性事件是哈馬斯領導人亞辛、蘭提西相繼被以色列炸死,還有大批平民一同倒在血泊中。
“強人走了,仇恨還在”
巴勒斯坦問題是中東問題的核心。冤冤相報何時了,是新華社記者們共同的感嘆。20年過去了,沖突還在上演,昔日“梟雄”早已死去和老去。令人印象最深的當屬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和以色列強硬派領導人沙龍。
2000年9月底,沙龍強行進入伊斯蘭圣地阿克薩清真寺,觸發(fā)巴以之間又一輪血雨腥風。不屈抗爭的阿拉法特自2001年底以來被以色列“軟禁”在位于約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的官邸中,直至2004年病重前往巴黎求醫(yī),帶著無限遺憾離開人世。
劉洪2004年曾受邀與阿拉法特共進午餐。已疲弱到必須托著腮幫的阿拉法特,以顫抖而模糊的聲音說:“阿拉伯人(巴勒斯坦主要居民為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以猶太人為主體民族的國家)都是亞伯拉罕的子孫,我們本來就是兄弟,本應該友好共存。”
常駐耶路撒冷的新華社記者馬曉燕說,阿拉法特離世后,準備大干一場的沙龍被突如其來的中風擊倒,躺在耶路撒冷的哈達薩醫(yī)院里難問世事。
“強人走了,仇恨還在?!瘪R曉燕不僅在耶路撒冷多次親歷自殺式襲擊,她所報道的熱點新聞中,總離不開一個以暴易暴的死循環(huán)——以色列因士兵沙利特被抓走而炮轟加沙,兩名以色列士兵在北部邊境被黎巴嫩真主黨抓走引燃以黎大規(guī)模地區(qū)沖突……
辛儉強說,當年離開加沙從拉法口岸前往埃及,隔著邊檢站遠遠望見埃及國旗時忍不住想,一邊是戰(zhàn)爭和死亡,一邊是和平與生活,這是一條命運的邊界線。
冤冤相報的生死惑,何解?必須全面、公正、持久地解決巴勒斯坦問題,才能實現(xiàn)阿拉伯和猶太兩大民族的和諧相處,實現(xiàn)中東地區(qū)的持久和平。
(新華社202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