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天紅 林長龍
[摘? 要] 教師在日常教學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交流能力,可以從交流內(nèi)容和表達方法兩個維度出發(fā),抓住學生的“關注點”和“完整性”進行觀察與分析。關注點包括關注細節(jié)、關注方法和關注思路三個層級,完整性包括復述、判斷和解釋三個步驟。文章通過兩個案例分別介紹了對兩個要點進行觀察和分析的方法。
[關鍵詞] 自主交流能力;關注點;完整性
課堂上的互動交流受到學習內(nèi)容的類型、探究任務的特點、學生傾聽與思考的習慣、學生思維與表達的能力、教師的組織與引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學生在交流活動中的表現(xiàn)復雜、豐富、變化多端,難以充分預設。教師在日常教學實踐中可以從交流內(nèi)容和表達方法兩個維度出發(fā),抓住要點進行觀察與分析,有利于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較為準確地做出判斷,并合理地選擇或調(diào)整相應的要求與策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交流能力。
一、交流內(nèi)容的觀察要點:關注點
人們在傾聽和思考別人的發(fā)言時,總是有意或無意地帶著自己的期待或偏好,往往對與之相關的內(nèi)容表現(xiàn)出更高的關注。在數(shù)學探究活動的交流中,由于學生對交流的價值與作用有不同的預期,其關注點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具體可以分為關注細節(jié)、關注方法和關注思路三個層級。教師可以通過觀察了解學生交流時的關注點,及時做出相應的引導。需要注意的是,交流者在交流時表達出自己的關注點,并不意味著對未表達的內(nèi)容沒有認知,只是覺得這些內(nèi)容沒有交流的必要。交流哪些內(nèi)容是必要的,這需要教師的引導與示范。
1. 行為觀察
下面是蘇教版四下《解決問題的策略——畫線段圖整理信息》的課堂上,學生們在分析數(shù)量關系環(huán)節(jié)時的一個課堂交流片段:
展示者:我是這么想的,從線段圖上看,將小春比小寧多出的12枚減掉,兩人就同樣多了。用總枚數(shù)減去多出的12枚,再除以2就是每人的郵票枚數(shù)。誰來和我交流一下?
交流者1:你的回答是對的,我也是這么想的。
展示者:還有其他不同的想法嗎?
交流者2:你的想法是對的,不過我有不一樣的想法,我認為也可以用總枚數(shù)加上多出的12枚,這時候除以2得到小春的郵票枚數(shù),再用小春的郵票枚數(shù)減去12就等于小寧的郵票枚數(shù)。
展示者:謝謝你的補充,我聽明白了,對我的匯報還有什么意見嗎?
交流者3:我不贊成你的想法,你剛剛說用總枚數(shù)減去多出的12枚,再除以2就是每人的郵票枚數(shù)是錯誤的,這應該是小寧的枚數(shù)。雖然減去12枚后兩人同樣多,但這只是我們自己減去的,實際上小春比小寧多12枚,再加上12枚才是小春的枚數(shù)。
師:你是不贊成他的方法,還是認為這一步做得不對?
交流者3:他的方法是對的。他把小春的郵票減少12枚,變得和小寧同樣多,這樣就可以用總數(shù)除以2了,這個方法是對的。但是他沒有注意到這樣算出來的是小寧的郵票,小春的郵票實際上還要多12枚。
展示者:我接受你的意見,我聽明白了。
交流者4:我想補充一下,我認為這道題目還可以用到移多補少的方法,和前面幾位思路一致,就是想辦法使兩人變成同樣多。將小春多出的枚數(shù)的一半給小寧,也就是給小寧6枚后兩人也變成同樣多,兩人的總枚數(shù)沒有變化,將總枚數(shù)除以2是現(xiàn)在兩人郵票的枚數(shù),得數(shù)加上6就是小春實際的枚數(shù),減去6就是小寧的枚數(shù)。
交流者5:我沒聽明白剛剛移多補少的這種方法,可以再說一遍嗎?
師:是啊,我也沒聽明白。你說大家的思路都是想辦法使兩人變得同樣多,能先說說為什么要變得同樣多,他們是怎么變的,然后再介紹你的方法嗎?
……
2. 現(xiàn)象分析
交流者1對展示者的匯報做出了一個籠統(tǒng)的評價,其關注點在于雙方是否基本一致,并未對匯報的具體內(nèi)容仔細傾聽與思考,其傾聽與評價能力尚未達到層級一:關注細節(jié)。為了核實交流者1的想法是否真的和展示者一致,教師查看了交流者1在自主研究單上的列式過程,發(fā)現(xiàn)是正確的,所以交流者1并沒有完整傾聽同伴的發(fā)言,而是在一開始就做出了與自己方法一致的判斷,隨后就不再認真傾聽具體內(nèi)容。傾聽與交流是學習者思維碰撞、認知提升的學習過程,應該有新的思考與認識產(chǎn)生。教師可以引導交流者1想一想,展示者的探究與表達與自己所做所想是否完全一樣,有沒有可以進一步說明解釋或調(diào)整的地方。
交流者2肯定了展示者的方法,隨即介紹了自己的方法。我們很容易認為他已經(jīng)達到了層級二:關注方法,但事實并非如此。傾聽與交流的前提是理解對方的想法,在此基礎上進行溝通。交流者2在傾聽與評價方面與交流者1相同,均未達到層級一。他只是籠統(tǒng)地關注展示者的想法與自己是否基本相同,并未認真傾聽展示者匯報的具體內(nèi)容,只是急于表達自己的方法,對于展示者的方法其實并未真正關注。真正關注方法不僅要關注基本方法,還要關注應用方法的具體過程,以獲得對該方法的全面理解。交流者2顯然忽視了展示者匯報內(nèi)容中的一些細節(jié),教師可以在交流者2介紹自己的方法之前及時打斷,請他先復述一下展示者的方法,然后再介紹自己的方法。
交流者3直接指出了展示者的一個具體錯誤,復述了具體內(nèi)容并說明了錯誤的原因。從他的“我不贊成你的想法”這一判斷來看,他不贊成的是其中的一個步驟,而不是假設“小春與小寧同樣多”這一方法,說明他關注的是具體細節(jié),屬于層級一。教師及時點撥,使他認識到他不贊成的是一個步驟,而不是方法,于是重新從方法的層面出發(fā)進行了解釋說明,初步達到了層級二:關注方法。
交流者4歸納了兩種方法的思路都是“想辦法使兩人變成同樣多”,并根據(jù)這一思路提出了第三種方法“移多補少”,傾聽與評價達到了第三層級:關注思路。只是由于交流者4對這一思路缺乏必要的分析與說明,導致部分同學沒能聽懂他的方法。盡管交流者4提出了解題思路,但是并未引起交流者5的充分關注,他的關注點是“移多補少”的方法沒有聽懂,交流與評價屬于層級二。教師則及時抓住了交流的重點,通過問題引導交流者4先具體解釋思路,再進一步說明自己的方法,為班級同學做出更好的示范。
二、表達方法的觀察要點:完整性
交流者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問題,必須要讓別人聽明白、聽懂,才能進行有效的交流。有效的交流表達應該是完整的,包括復述、判斷、解釋三個步驟。交流失敗的一個常見原因是交流者以為自己知道的內(nèi)容別人都知道,認為自己的關注點也是別人的關注點,所以沒有必要再說出來,直接表達自己的問題或想法就可以了,結(jié)果往往是別人不明所以。這意味著,交流者所關注的內(nèi)容不僅自己心里要清楚,還要說出來讓別人也知道,這就是復述。在復述之后再表達自己的判斷,別人更容易準確把握交流者所表達的問題或觀點。在判斷之后再提供相應的理由或依據(jù)進行解釋,有利于別人更好地理解交流者的問題或觀點,使互動交流能夠逐步地深入。
1. 行為觀察
以下是蘇教版四下《用數(shù)對確定位置》探究后的展示與交流活動片段。
探究內(nèi)容:如何用簡潔準確的方法表示小軍的位置呢?“第4列第3行”怎樣表示?
學生獨立思考,在小組交流之后,組長作為展示者向全班同學匯報:
展示者:我們小組首先是用文字敘述“第4列第3行”,也就是方法①,大家普遍覺得這個用文字敘述的方法雖然能表示出小軍的位置,但是要寫漢字太煩瑣,于是我們組的同學想出了其他幾種表示方法。大家請看方法②,是用漢語拼音的首字母表示行和列兩個字的,4L就表示第4列,3H就是第3行,這個方法是把數(shù)字和字母結(jié)合起來表示位置。方法③的意思和方法②一樣,只不過行用“—”來表示,列用“|”來表示。方法④和方法⑤一樣,分別是用“-”或“.”把4和3隔開。我匯報完了,誰來和我交流?
交流者1:我也覺得方法①很好,我一看就能知道準確的位置。但是后來又覺得寫這么多字,太麻煩了,另外幾種就不用寫這么多字。
交流者2:我喜歡方法②,這個方法既簡單又清楚。第二種表示方法剛開始看不懂什么意思,聽了你的解釋,我明白了你是用“L”和“H”來代表列和行,我覺得還是挺有創(chuàng)意的!
交流者3:我覺得方法②和方法③在本質(zhì)上是一樣的,但是方法③最形象,用豎線表示列,橫線表示行,一下就能看明白,寫起來也簡潔迅速。
交流者4:我不同意你的觀點(面向交流者3),我覺得那個“︳”看上去像數(shù)字“1”,一不留神就容易看錯。還有方法④和方法⑤(面向展示者),一個像4-3,容易看成一道減法算式,另一個像小數(shù)4.3,都不太好。我把中間的符號改成逗號,“4,3”就不會混淆了。
交流者5:我贊成交流者4的方法。要想用最簡潔的方式表示“第4列第3行”,最好只保留4和3,不能再少了。前面三種方法想用文字或者符號表示列和行,如果我們規(guī)定第一個數(shù)表示列,第二個數(shù)表示行,這些符號就可以省略了。
2. 現(xiàn)象分析
該探究任務的交流重點是對眾多的表示位置的方法進行分析和比較,從而選擇最為簡潔準確的方法,或進一步提出自己的方法。交流者應該通過分析和比較做出自己的選擇,并說明具體的理由。上述案例共有5名交流者發(fā)言,他們交流方法的共同點是都進行判斷和解釋,不過,他們事先都沒有進行復述,表達是不完整的。但是,從交流的結(jié)果來看,最后得出的結(jié)論是令人滿意的,這讓復述看起來似乎是沒必要的。事實上,案例中的教師也沒有對此進行任何的干預或指導,應該是默認了這種“判斷—解釋”的表達方法。
可是,如果站在全體學生的角度來思考,這是有問題的。畢竟,集體的互動交流不可能人人參與,但也應該是人人思考、人人受益的,這樣的交流很可能只有部分學生充分理解并掌握,還有不少學生半途就掉隊了。并且,這樣的表達方式常常會變成你說你的、我說我的,交流不容易逐步深入。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復述得以改善。復述的功能包括確認信息、概括內(nèi)容、確定范圍、提供依據(jù)。通過復述可以確定自己的理解與表達者的理解是否一致,只有在前提一致的情況下,討論才是有意義的、可深入的,這就意味著復述能夠改善你說你的、我說我的這種現(xiàn)象。通過復述可以對表達者的內(nèi)容進行概括,這對交流者本身就是一種思考,是一個深入的過程,這對于全體學生對交流內(nèi)容加深認識和理解也是很有幫助的。復述會明確地提到自己所關注的內(nèi)容,能夠很好地揭示交流者做出判斷所依據(jù)的內(nèi)容有哪些,這既有利于交流者清晰地意識到自己所關注的內(nèi)容,也有利于交流者之間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討論,更有利于全體學生輕松地聚焦于討論的范圍進行思考,更好地跟上交流的進程。所以,在本案例中,學生已經(jīng)能夠較好地進行“判斷—解釋”,教師可以從一開始就提出“先復述、再判斷”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表達的完整性。
這里需要特別強調(diào)的是,培養(yǎng)自主交流能力應抓住“關注點”和“完整性”兩個要點,而不是學生對數(shù)學內(nèi)容和方法的理解程度,這是數(shù)學學習活動設計應關注的要點。對于案例二,除了從“復述—判斷—解釋”的表達方法進行觀察之外,也可以看出五位交流者關注的范圍和思考的深度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更多地與學生的學業(yè)水平和思維能力有關。教師在組織學生展示交流時應該著重指導學生關注什么,怎么表達,通過正確的引導促進學生自主觀察、自主思考、深化認識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