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民國時期“體育教育”一詞的出現及其流變研究

        2021-06-21 18:32:34李世宏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 2021年3期
        關鍵詞:體育教育體育學校

        李世宏

        關于我國的“體育教育”一詞,自20 世紀50 年代中后期的“體育名詞討論”開始,學界就存在不同觀點。1957 年,林笑峰先生[1]提出我國“體育教育”一詞是對俄語“Φизическое восΠитание”的錯誤翻譯,并且從漢語語法的角度來看,體育教育一詞也是不妥的。張鴻盤[2]對此表示贊同。袁敦禮先生[3]提出用“身體的教育”代替“體育教育”。文革結束后,曹湘君[4],趙志毅[5]、吳正先與李躍生[6]、林笑峰[7]、楊文軒[8]、韓丹、張洪潭[9]等學者均在此基礎上提出“體育教育”一詞是不妥的。

        與之同時,也有學者提出我國的“體育教育”一詞在新中國成立前就已出現。王汝英[10]指出:盡管“體育教育”一詞從我國文字方面來看是有些缺陷的,但是不能說是翻譯工作者的獨出心裁的創(chuàng)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已經有學者使用了“體育教育”這個詞匯,今天加以詳細解釋和說明是能用的通的。嚴方蘇[11]認為“體育教育”是通過體育運動進行的教育,有其獨特含義。文革結束后,原國家教委學校體育衛(wèi)生司體育教育處的楊宏松[12]提出了:“體育教育”早在30 年代就有人使用過的觀點。此外,熊斗寅[13]、馬鐵[14]、劉清黎[15]、毛振明[16]、劉紹曾、周登嵩[17]、龔堅[18]、陳潔[19]等學者均在基礎上認為“體育教育”一詞應予保留。

        針對我國“體育教育”一詞的緣起時間和使用合理性的爭議問題,筆者認為對此進行查證就顯得十分必要。鑒于前人研究中尚未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體育教育”一詞進行系統梳理與精確的統計,因此本研究通過全國報刊索引、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1911-1949)、瀚文民國書庫、獨秀知識庫、中國知網等數據庫獲取“體育教育”一詞的歷史文獻資料,同時利用上海圖書館所收藏的相關紙質版圖書、期刊進行補充檢閱、查證。研究結果發(fā)現,民國之前的歷史文獻中并未出現使用中文“體育教育”一詞的例證?!绑w育教育”一詞最早出現在1917 年惲代英同志發(fā)表的《家庭教育論(續(xù)前號)》一文中。有鑒于此,本研究將探析民國時期“體育教育”一詞的出現,進而從“體育教育”一詞的使用(文獻、作者群體、地域)以及概念表述兩大領域考察民國時期“體育教育”一詞的流變。

        1 民國時期“體育教育”一詞的出現

        在“體育教育”一詞出現之前,我國學界使用較為廣泛的體育學術語是從日本引入的“體操”與“體育”兩個詞語,而“體操”與“體育”這兩個體育學術語在日本亦經過歷史的演進。日本學者楠戶一彥指出:在教育范疇內,日本與學校體育有關的詞匯有“體術”“體操”“體練”“體育”等變化。這其中“體操”是由Gymnastics 翻譯而來,在日本出現于19世紀60 年代,在當時主要表示“學校內的體育運動”?!绑w育”則是譯自physical education,被翻譯成“體的教”(1873)、“關于身體的教育”(1875)、“身體的教育”(1875)、“身教”(1875)等多種形式,直至1876 年近藤鎮(zhèn)三在“文部省雜志”上將它翻譯成“體育”后得到學界認可,并逐步作為日語的一個普通用語被廣泛使用?!绑w育”這個詞在當時主要表示包括衛(wèi)生在內的“身體的教育”“作為運動手段的教育”與“運動競技”這三個意思,[20]這接近于我國學界其后提出的廣義體育概念。

        關于“體操”“體育”這兩個術語從日本引入中國的時間與使用情況,前人多有研究。羅時銘先生[21]指出:“體操”一詞最早出現在1890 年5 月7 日上?!渡陥蟆钒l(fā)表的“振興學校論”文章,其中介紹日本學校教育時有“所謂體操,即泰西學校中,午后縱令學生至空隙地嬉娛蹴鞠、秋千,隨心所欲”的記載。其后,清政府在1904 年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中正式規(guī)定各學堂開設“體操科”。畢世明先生則指出:“體育”一詞最早出現于1898 年上海大同書局出版的康有為輯錄的《日本書目志》中。清政府在1902 年頒布的《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中也使用了“體育”一詞:“中國圣經垂訓,以倫常道德為先;外國學堂于智育、體育之外,尤重道德。[22]由此可見,從晚清到民國初年這段時期,“體操”與“體育”這兩個術語在學界并用,在概念表述的內涵上均重在表示廣義的體育概念,對這兩個術語的使用及概念表述加以區(qū)分的研究并不常見。

        “五四”運動前后,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逐步在中國獲得引入、傳播,從而使得以實用主義為理論基礎的“自然體育”開始影響我國的學校體育。[23]自然主義體育思想主張在體育教學及課外活動中多采用各類田徑、球類等運動,以豐富體育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參與體育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加之“軍國民主義已不適合教育之潮流,故對學校體育應加以改進”,[24]1923 年北京政府新學制課程標準起草委員會公布《中小學課程綱要草案》,正式將學?!绑w操科”改為“體育科”,使得“體操”與“體育”這兩個術語在使用及概念表述上開始有所不同,并自此逐步劃清了界限。在此背景下,伴隨著自然體育的推廣,“體育的教育化”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25]“體育的教育化”注重體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強調挖掘體育自身所蘊含的對個人成長、社會發(fā)展的教育功能。由此,中國近代體育的演進歷程中便需要與“體操”“體育”相比更能體現出這一轉變的體育學術語,而“體育教育”一詞便在民國時期出現了。

        如上文所述,1917 年,惲代英同志[26]發(fā)表了《家庭教育論(續(xù)前號)》一文,文中提到“欲使身體強健,則家庭之體育教育亦不可不講究也”,這是最早出現“體育教育”一詞的歷史文獻。以此為發(fā)端,“五四”運動之后,“體育教育”一詞逐步出現各類文獻中。應元道的《社會性質的體育教育》(1920)、麥克樂、沈重威著《新學制體育教材》(1928)、宋君復著《體育原理》(1929)、陳詠聲著《體育概論》(1933)、方萬邦著《體育原理》(1936)、江良規(guī)著《體育原理》(1946)等均出現“體育教育”一詞。由此可知,“體育教育”一詞在民國時期已然出現并獲得體育學界的使用與認可。

        2 民國時期“體育教育”一詞的使用

        2.1 民國時期使用“體育教育”一詞的文獻

        通過相關資料檢索,運用SPSS 19.0 軟件展開統計,民國時期使用“體育教育”一詞的文獻共計320 篇(部),平均每年為9.70 篇(部),不同年份的數量變化見圖1。據此,論文將不同時代使用“體育教育”一詞的文獻分為起步期(1917-1930)、高峰期(1931-1937)與回落期(1938-1949)。在此基礎上,論文以上述三個階段使用“體育教育”一詞的不同文獻類別為依托,展示不同階段具有代表性的文獻和作者,以分析每個階段“體育教育”一詞的使用特點,展示民國時期“體育教育”一詞的流變。

        圖1 民國時期使用“體育教育”一詞文獻量平滑散點圖Figure 1 Smooth line scatter plot of literature volume containing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2.1.1 起步期:1917-1930

        這一時期,使用“體育教育”一詞的文獻共計58 篇(部),占總文獻量320 篇(部)的18.12%,平均每年為4.14篇(部)。該階段使用“體育教育”一詞的代表性文獻如表1:

        表1 “起步期”使用“體育教育”一詞的代表性文獻Table 1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 containing ″physical education″ during the start stage

        這一時期“體育教育”一詞的使用表現為如下特點。首先,“體育教育”一詞主要出現在學術論文中,學者們在論文中對“體育教育”的概念及使用展開初步探討。1920 年,應元道[27]在《社會性質的體育教育》中首次就“體育教育”概念的表述展開探討,提出體育教育五個方面的目的。1922年,麥克樂[28]在《科學方法和體育教育底關系》中指出“體育教育”重在將體育作為教育的一種。其次,在一些新編的體育類教材中出現“體育教育”一詞,力圖強調體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如1928 年麥克樂、沈重威[29]主編的《新學制體育教材》,該書第三章專門探討了“體育教育”的目的。最后,“體育教育”一詞出現在一些學術專著中,如宋君復[30]的《體育原理》通過“體育教育”探討身體運動中的教育過程??偟膩砜?,這一時期“體育教育”作為一個新的體育名詞開始在各類刊物上出現,“宣傳”與“介紹”的意味較濃。

        2.1.2 高峰期:1931-1937

        這一時期,使用“體育教育”一詞的文獻共計160 篇(部),占總文獻量320 篇(部)的50%,平均每年為22.86 篇(部)。該階段使用“體育教育”一詞的代表性文獻如表2:

        表2 “高峰期”使用“體育教育”一詞的代表性文獻Table 2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 containing ″physical education″ during the peak stage

        這一時期“體育教育”一詞的使用表現為以下特點。首先,對“體育教育”一詞展開系統論述的學術著作開始出現,“體育教育”一詞在學界的影響力日漸擴大。邵清淮[31]主編的《警察效用》將“體育教育”作為“教育警察人才之標準”中與“精神教育”“科學教育”并列的教育方式。同年出版的施愛堂[32]編著的《體育原理》是首本在章節(jié)目錄中使用“體育教育”一詞的由國內學者完成的體育理論專著。史襄哉[33]的《教育衛(wèi)生學》第二十一章論述了“體育教育”的歷史、界說與目的、與其他學科之關系、為人生之要素、體育教育之設施等五個方面問題。方萬邦[34]的《體育原理》使用了“體育教育”一詞,指出“教育化的體育”是“六化主義的體育”中的一化:舊的體育,只注意身體的訓練,而我們卻要以全身的大肌肉活動為工具,而謀達到教育的目的。1937 年出版的姚家棟[35]著《小學體育教育實施法》從教材、教學方法、體育設備、運動衛(wèi)生、體育衛(wèi)生、體育行政、體育成績考查法、實際問題總討論等八個方面對“小學體育教育”展開了論述。

        其次,學校使用的教材、發(fā)布的文件中使用了“體育教育”一詞,這反映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獲得關注。如《江蘇省立蘇州中學學則》(1931)明確提出:“凡高中師范科學生修了規(guī)定學分數、畢業(yè)操行、體育教育實習均在丙等以上者準予畢業(yè)”。[36]此外,束云逵、蔡雁賓的《復興體育教本(第一冊——第四冊)》(1933)、張?zhí)彀俚摹冻跣◇w育教本(第三冊)》(1934)、新版的麥克樂、沈重威的《中小學體育教材》(1935)、趙廷為的《師范學校教科書:小學教材及教學法第二冊》(1935)等教材中均使用了“體育教育”一詞。

        再次,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多關注國內外“體育教育”發(fā)展的學術論文。金兆均[37]的《中學體育教育的基本原則》一文從“體育教育應有優(yōu)良的導師”“體育教育應有完備的設計”“體育教育應以兒童為中心”“體育教育應有完備的環(huán)境”“體育教育應顧民族的急需”“體育教育須有民族的根據”“體育教育應以活動為中心”等多個方面對國內“中學體育教育”的實施進行探討。值得一提的是,《教與學》雜志在1937 年專門開辟“各國體育教育趨勢”專欄,刊登了多篇國外“體育教育”發(fā)展態(tài)勢的學術論文,介紹了土耳其、捷克、美國、意大利、日本、瑞典、德國、意大利等國家體育教育的開展狀況。

        最后,“體育教育”一詞開始出現在官方背景的文獻中,成為官方認可的學校教育活動的組成部分。1931 年的《上海市教育局業(yè)務報告》中介紹了沈嗣良主講的“體育教育”講座。[38]1934 年出版的《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鑒》記錄了在全國教育研討會中“學校衛(wèi)生組”提出的“體育教育”案[39];同年,國民政府要員陳立夫[40]在《創(chuàng)造適合中國國情的運動》一文中指出:“德國人民艱苦卓絕的精神,又不能不歸功于德國的體育教育?!?936 年的《浙江省政府二十五年度行政計劃書》則強調:“中等學校體育教育應隨時設法改進”。[41]

        2.1.3 回落期:1938-1949

        這一時期,使用“體育教育”一詞的文獻共計102 篇(部),占總文獻量320 篇(部)的31.88%,平均每年降為8.5篇(部)。該階段使用“體育教育”一詞的代表性文獻如表3。

        表3 “回落期”使用“體育教育”一詞的代表性文獻Table 3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 containing ″physical education″ during the decline stage

        該階段“體育教育”一詞的使用表現出如下特點。首先,“體育教育”一詞仍出現在多部學術著作中,如抗戰(zhàn)時期蔣建白的《戰(zhàn)時學生訓練》(1938)、羅廷光的《師范教育》(1940)、蕭忠國、吳文忠的《體育心理學》(1944)等均使用“體育教育”一詞,將“體育教育”作為學生培養(yǎng)、訓練的重要手段??箲?zhàn)勝利后,程登科的《世界體育史綱要》(1947)在描述世界體育演化史時使用了“體育教育”一詞。[42]

        其次,“體育教育”一詞也較多出現在學術論文中。如《新江蘇教育》《教育建設(南京)》先后于1940 年、1941 年分別發(fā)表了《吾國體育教育的改造(附表)》、[43]《適應現實之體育教育》[44]兩篇文章,鼓吹發(fā)展“體育教育”。1947 年朱有瓛發(fā)表了《今日中國體育教育》一文,強調體育活動作為一種教育的方式,不僅具備體育活動能力的訓練,還應注重從體育活動中培訓道德,發(fā)掘體育的德育功能。[45]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體育教育”一詞在官方背景文獻中的使用。一方面,“體育教育”一詞已成為官方在規(guī)范和管理各類學校教育中所使用的詞匯。1941 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編寫的《高中及其同等學校畢業(yè)生升學指導》提出國立國術體育專科學校的教育目的是“溝通中西體育教育”。[46]1945 年國民政府將“體育教育”作為體育行政人員教育考試所需筆試的六大科目之一。[47]1948 年出版的《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鑒》也提及體育??茖W校設立“體育教育”科。[48]另一方面,“體育教育”也成為當時官方層面的教育政策用語。1939 年,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長的陳立夫在《戰(zhàn)時教育方針》中將發(fā)展“體育教育”作為挽救民族危亡重要措施之一[49]。1945 年臺灣光復后,國民政府在臺灣積極推行體育教育;[50]《南京市教育概覽·三十七年版》中亦明確提及要重視體育教育。[51]

        2.2 民國時期使用“體育教育”一詞的中、外作者群體

        文獻調研顯示,從20 世紀20 年代中后期開始,使用“體育教育”一詞的國內作者人數開始逐步超越國外作者人數。在有據可查的262 位作者中,使用“體育教育”一詞的國內作者人數共計224 人,占85.50%,國外作者共計38 人,占14.50%,國內作者群體占據多數。此外,使用“體育教育”一詞最多的國外作者為麥克樂,國內作者為方萬邦。

        從作者群體上看,在“體育教育”一詞的初期使用上,基督教青年會扮演著重要角色。五四運動前后,基督教青年會大力提倡以美國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為基礎的自然主義體育思想,推動學校體育改革。如麥克樂作為基督教青年會的骨干人物,在各類文獻中積極使用“體育教育”一詞,1920 年他發(fā)表了《體育教育系統之基礎》一文,強調體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其后,在他創(chuàng)辦主編的《體育季刊》、主編的體育教材中也有使用“體育教育”一詞的例證。(見表1)此外,1920 年,與基督教青年會有密切關聯的應元道在基督教青年會出版的《青年進步》上發(fā)表《社會性質的體育教育》一文,成為首位探討“體育教育”一詞概念表述的中國學者。

        20 世紀20 年代中期至30 年代,隨著諸如方萬邦、宋君復、程登科、金兆均、吳蘊瑞等留學國外的體育學術人員歸國,他們逐步成為對當時中國體育實踐及學術研究具有重要影響的力量。上述人員基于中國近代學校體育改革的視角,積極宣傳歐美的近代體育思想,使得國內作者群體對“體育教育”一詞的使用日益廣泛,并逐步超越了國外作者人數。1929 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宋君復所著的《體育原理》一書,在這本迄今為止最早的由中國體育學者編著的體育原理類著作中,就使用了“體育教育”一詞。1933 年,方萬邦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體育原理》一書中,以自然主義體育思想貫穿,提出了“六化主義”體育思想,主張“教育化的體育”,亦使用了“體育教育”一詞。這說明“體育教育”一詞的使用已逐步擺脫對西方作者的依賴,開始了植根于中國作者群體的本土探索。

        2.3 民國時期使用“體育教育”一詞的地域

        文獻調研顯示,從1917 年到1930 年,使用“體育教育”一詞的地域穩(wěn)步增加到4 個,1934-1938 年擴展到民國時期最多的6 個,1938 年后逐步從5 個回落到2 個,這顯示出與使用“體育教育”一詞文獻量流變相一致的態(tài)勢。盡管民國使用“體育教育”一詞的地域涉及全國19 個省,但是上海、江蘇、北平是“體育教育”一詞使用最多的3 個地域。在上述三個地域中,上海約占63%,江蘇約占17%;北平約占6%,總計為86%。上海只在1937 年被江蘇超越,1949 年被北平(北京)超越。

        綜上所述,民國時期使用“體育教育”一詞的地域分布反映出如下特點:首先,“體育教育”一詞的出現地域雖然覆蓋了中國大部地區(qū),但是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蘇、北平這三個民國體育文化事業(yè)較為發(fā)達的地區(qū)。尤其是上海作為民國時期中外體育交流的窗口,中外體育學術人員、各類體育團體活動繁雜,加之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勤奮書局等出版機構的設立,各種體育類、教育類雜志出版量較高,從而為“體育教育”一詞的使用準備了必要條件。其次,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隨著國民政府的內遷,使用“體育教育”一詞的地域也逐步擴大到安徽、四川、重慶、廣西、湖北、浙江、福建等地,客觀上促進了“體育教育”一詞的影響。最后,上海未能取得鰲頭的兩個年份分別為1937 年與1949 年,這與當時的政治、經濟環(huán)境有關。1937 年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由陳立夫創(chuàng)辦的具有官方背景的正中書局(南京)出版了多部使用“體育教育”一詞的學術刊物,力圖探討“體育”在挽救民族危亡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從而使得當年江蘇超越了上海。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都北京,國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北移,使得北京“體育教育”一詞的使用超越了上海,這也預示著“體育教育”一詞的演進進入新的時代。

        3 民國時期“體育教育”一詞概念表述的分析

        3.1 民國時期“體育教育”一詞概念表述的三類觀點

        誠如郝勤先生[52]所言,從19 世紀末到整個20 世紀,中國先后接受日本傳入的“軍國民體育”體系和英美系的競技體系。因而,民國時期“體育教育”一詞的概念表述實際上受到這兩大體系在當時面臨嚴重民族危機歷史背景下各自的演進與彼此借鑒的影響。這就是說,民國時期“體育教育”一詞的概念表述既與歐美自然主義體育思想有密切關聯,也頗受當時仍有較大影響力的德、日“身體教育”理論的影響。由此,民國時期“體育教育”一詞的概念表述出現了三類觀點。一類觀點以歐美自然主義體育思想所提倡的“體育的教育化”為出發(fā)點,強調“體育教育”是教育的一種,重在從教育的角度考察體育活動,以促進國民健全,并達建設國家的目標。一類觀點受德、日身體教育理論的影響,更為強調“體育教育”作為體育活動的一種形式,是身體運動中的教育過程,以強身健體,推動國家建設為目標。第三類觀點細化了前兩類觀點的主張,將“體育教育”限于學校教育領域,指代學校教育中的相關內容,如“教學(考試)科目”“體育教師”等。下文分別加以論述。

        3.1.1 “體育教育”是教育的一種,重在從教育的角度考察體育活動,以促進國民健全,并達建設國家的目標

        1920 年,應元道[27]在《社會性質的體育教育》一文中首次明確提出體育教育是“教育的一種,專在促進國民體育上的健全、發(fā)達和美麗,以達建設國家的目標。1928 年麥克樂、沈重威[29]編寫的《新學制體育教材》強調要從教育的角度審視體育活動,賦予體育重要的地位,體育教育和智育教育是同等的,能培養(yǎng)學生人格方面的全面發(fā)展。

        20 世紀30 年代,隨著民族危機的日益加深,上述觀點仍具影響。1935 年,胡士煊[53]強調:體育教育乃為教育之一種,其最終之目的在預備精明領袖,優(yōu)良環(huán)境,供個人或團體以適宜運動之機會,務使其在此情形之下,能達于完善康健之身體,快樂之精神,為社會、國家有用之健全人民。1937年第7 期的《教與學》雜志刊載了“小學體育教育”專號,從教育的視角考察了小學“體育教育”,以期促進學生身體健康、培養(yǎng)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為國家培養(yǎng)出承擔抗戰(zhàn)責任的學生。

        抗戰(zhàn)勝利后,這一觀點仍見諸于各類學術文章。1947年朱有瓛[47]在《今日中國之體育教育》一文中提出從“教育”的角度進行考察,“體育教育是有智慧的、社會的(道德的)、身體的三方面功效的教育。1948 年,陳掌諤[54]在《體育漫談》中指出:從教育的意義上說,“體育教育是運動的教育,……在培養(yǎng)國民中,建設國家中具有重要意義?!?/p>

        3.1.2 “體育教育”作為體育活動的一種形式,是身體運動中的教育過程,以強身健體,推動國家建設為目標

        1926 年,劉慎旃[55]在《改進四川體育教育之蒭議》中首次論及體育教育是由“學校體育、社會體育、軍事體育”三種體育活動形式組成。

        1929 年,宋君復在《體育原理》一書中認為體育教育之效用,不外下列二點:(一)保養(yǎng)其固有生理上健全之遺傳于康健之身體中,使健全之遺傳,繼續(xù)常存,以此發(fā)達人身各部之器官;(二)以此強健之能力,研究為人群社會國家有用之智識。這就是說,體育教育作為體育活動的一種形式,是身體運動中的教育過程,不僅要強身健體,還應當發(fā)展人的品性,以推動國家建設。[30]

        1935 年出版的《新生活與娛樂》提出體育教育就是要通過身體運動的教育,培養(yǎng)有犧牲,團結,勇敢,守法精神的運動員。[56]1937 年,金兆均[57]在《體育教育與復興民族》一文中提出體育教育涉及“兒童體育、社會體育、學校體育”三種體育活動形式,并通過身體運動的教育達到“復興民族的體育健身”。1941 年,陸翔千[58]在《推進上海體育教育建議》中亦將體育教育分解為“學校體育方面”“社會體育方面”兩種體育活動形式,認為應通過身體活動中的教育過程,以達培養(yǎng)人才,建設國家的目標。

        3.1.3 “體育教育”限于學校教育領域,指代學校教育中的相關內容

        (1)“體育教育”作為學校教育中的“教學(考試)科目”

        1923 年出版的《江蘇中學以上投考須知》明確列出:圣約翰大學(教會學校)的文科、理科、工程科必修科中有“體育教育”。[59]1931 年頒布的《江蘇省立蘇州中學學則》指出“體育教育”科目實習應在丙等以上者準予畢業(yè)。[36]1936 年出版的《新體育教學法》也指出小學體育教育應作為“選修科目”。[60]

        20 世紀40 年代后,“師范教育、體育專業(yè)教育”中出現“體育教育”科目。1940 年出版的《師范教育》就將“體育教育(概論)”作為六大科目之一(社會、言文、算學、自然、藝術與體育教育)。[61]1945 年國民政府頒布的《考試院施政編年錄·第五編》中明確將“體育教育”作為體育行政人員教育考試需筆試的六大科目之一。[47]

        (2)“體育教育”作為體育教師的代稱

        1932 年出版的《湖南私立育才學校概況》提到該?!捌赣畜w育教育一人”,[62]此為“體育教育”表示體育教師代稱之始。1933 年發(fā)布的《教育部督學視察南京市中小學及社會教育報告》中也提到某校訓育主任指出:“關于訓練學生事,本人不大過問,一切多由體育教育負責?!盵63]1946 年《星光》發(fā)表了《主張一絲不掛的女體育教育》一文,介紹了體育女教師的風采。[64]上述兩處的“體育教育”亦是“體育教師”的代稱。

        3.2 民國時期“體育教育”與“運動”“學校體育”“社會體育”的辨析

        文獻調查發(fā)現,除了早期的“體操”“體育”之外,在20世紀20 年代,還存在一些與“體育教育”一詞相關聯的、意義相近的詞匯,如“運動”“學校體育”“社會體育”等,因此有必要加以辨析。

        據目前掌握的文獻,國內最早出現的體育學意義上的“運動”一詞是1900 年前后的《說運動》一文,[65]而1900-1910 之間,“運動”(Athletics)一詞通常與“體育”相通……表示通過競賽的運動,以達培養(yǎng)人的效果。[66]由此可知,“運動”一詞通常用來表示“競賽類”體育活動。民國時期,這一觀點也頗有影響,“作為體育之最要者”[67]“達到體育目的一種工具”[68]“運動”一詞通常與各類競賽表演類體育活動有緊密關聯。如20 世紀20-30 年代,上海西僑、本地民眾廣泛開展諸如騎馬、賽跑、棒球、網球、馬球、足球、棒球、游泳、劃船等各類競賽表演類體育活動,[69]就被稱之為“模仿西洋之運動競賽”[70];類似的諸如“運動(大)會”“運動員”“運動家”等詞匯也時常使用:如《第三次遠東運動大會之中國運動員》(1917)[71];《香港華人水陸運動大會:香港運動一瞥》(1931),[72]上海(1926-1937)舉辦的六屆“萬國運動會”;“運動家,說踢球賽跑就是體育”[68]等記載。

        “學校體育”一詞最早出現于1914 年陸濟[73]發(fā)表的《時論:學校體育論》一文,他認為“學校體育”是學校教育中的重要內容。1917 年,惲代英[74]指出學校體育的目的應是保衛(wèi)“學生之健康”:學校之所謂體育,應對于各學生,無論其體質強弱,平均加以注意。1927 年,郝更生[75]明確指出了學校體育的對象及目標:“蓋所謂學校體育者,所以訓練青年學子于求學時代,造成體育上之良好習慣也?!庇缮衔目芍?,民國時期的“學校體育”主要針對各級各類學校的學生,以確保學生的健康,培養(yǎng)他們在體育上的良好習慣。

        “社會體育”一詞最早出現于1915 年的《蘇巡案提倡社會體育》一文。[76]1918 年召開的第4 屆全國體育會聯合會會議上,提案《推廣體育計劃案(陳體育部)》中首次闡述了“社會體育”的概念:社會體育者,指學校軍隊以外一般社會之運動而言。期以鍛煉身心,養(yǎng)成堅實之國民也。[77]郝更生[78]在1927 年指出:社會體育,目的在于俾于畢業(yè)后入社會服務時,能因業(yè)余之暇,而從事身體運動,以增加個人服務之精神及毅力。東屏[75]在1937 年提出:社會體育應以全民眾為對象。1945 年,董守義[79]進一步指出:“社會體育”是國民體育實施的集中點。所謂社會體育,是指個人或任何公私團體加人公共的自由的或有組織的體育活動而言?!?/p>

        由此,在前文對“體育教育”概念分析的基礎上,對民國時期“體育教育”“運動”“學校體育”“社會體育”幾個詞語展開辨析:

        其一,內涵側重各有不同?!绑w育教育”重在從“教育”的視角考察體育,強調身體運動過程中的教育?!斑\動”重在作為體育活動的一種手段,與“競賽類”體育活動有緊密關聯?!皩W校體育”重在表示“學校領域”的體育活動;“社會體育”重在針對“社會民眾”的體育活動。

        其二,所指的對象各有不同。“體育教育”涉及各年齡段參與體育活動的成員;“運動”與從事、參與競賽類體育活動的成員有密切關聯;“學校體育”指向學校領域內從事體育活動的成員;“社會體育”涉及全體社會民眾。

        其三,所涵蓋的范圍各有不同。從“教育”視角考察,“運動”“學校體育”“社會體育”作為開展體育活動的形式,均可納入到“體育教育”的涵蓋范圍;“學校體育”局限于“學?!?;“社會體育”針對“社會民眾”,與“學校體育”有一定的交叉;“運動”主要涵蓋競賽類體育活動。

        4 結語

        民國時期“體育教育”一詞的出現與歐美“自然主義體育”思想對我國學校體育的影響有密切關聯,是我國學校體育思想演進的產物,而“體育教育”一詞的概念表述反映出民國時期的人們對體育活動認知與期待的轉變:不再過于單純強調體育的軍事教育意義與功能,而是重在提升“體育”在教育體系中的地位,挖掘“體育”所具有“德、智、體”三育之功效,并力圖通過“體育教育”達到服務社會,健身強國的目標,這也反映出“體育教育”一詞的使用深受民國時期社會背景的制約。

        猜你喜歡
        體育教育體育學校
        提倡體育100分 也需未雨綢繆
        甘肅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2016體育年
        小學體育教學中審美教育初探
        體育時空(2016年9期)2016-11-10 21:03:10
        河南省高校體育教育專業(yè)武術普修課教學現狀及改革設想
        體育時空(2016年9期)2016-11-10 20:21:46
        中學體育教育現狀的若干思考
        體育時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43:13
        我們的“體育夢”
        學校推介
        留學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探尋體育教育的精神內核
        出版廣角(2016年4期)2016-04-20 01:32:28
        奇妙學校
        談體育實踐課中知識的擴展
        體育師友(2010年6期)2010-03-20 15:29:07
        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漂亮人妻洗澡被公强 日日躁| 麻豆婷婷狠狠色18禁久久|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免费一级欧美大片久久网| 国产91成人自拍视频| 久久久国产精品| 免费观看又色又爽又黄的| 亚洲AV无码资源在线观看| 国产中文字幕亚洲综合| 91九色成人蝌蚪首页| 激情综合色综合啪啪五月丁香| 国产在线高清视频| 综合激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蜜桃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毛片a线观看| 999国产精品视频| 一本色道亚州综合久久精品| 精品久久有码中文字幕| 成人免费看片又大又黄|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18| 日本一区二区高清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爱| 老熟妇乱子伦av| 久9热免费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视频| 欧美成人精品a∨在线观看| 色偷偷一区二区无码视频| 久久99亚洲综合精品首页| 蜜桃传媒免费在线观看| 大地资源中文第3页| 国产乱人视频在线看| 97自拍视频国产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色婷婷五月综合|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综合久久久久6亚洲综合| 东风日产车是不是国产的| 肉体裸交137日本大胆摄影| 欧美在线资源| 免费观看国产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熟女|